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难忘俺村民兵营
●王汉平
文章字数:2200

●王汉平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我村民兵训练的情景。
  故乡应县水磨村位于应县城西北30里黄花梁脚下,当年全村有1300多口人,300多户。由于村子大,户数多,家家户户都有基干民兵。在全民皆兵,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全县村村都有民兵连、民兵营。我们村民兵营按村庄分布分为四个连,分别是东头一连,西头二连,南头三连,北头四连,我家在村西南居住,我的大哥二哥是三连二排基干民兵。民兵营配备的武器有半自动步枪、冲锋枪20余支、轻机枪数挺、山炮数门,历任民兵营长有乔玉良、刘玉宝、王占国、刘继宝、王罗明等,他们带领民兵农闲搞训练,抓战备,农忙时节种地锄田护秋,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全村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民兵军训是年年抓的必修科目,每年秋收结束后,县武装部、公社武装部就组织各村民兵集训。民兵虽然不是正规的部队,但军事化训练的强度和标准一点都不低,队列、步伐、射击、刺杀、投弹样样优秀。每到吃过早饭时间,全村民兵在民兵营长的带领下迎着初升的太阳,扛着钢枪,戴着树枝编的草帽,唱着革命歌曲,雄纠纠、气昂昂地走进村南树林里挖战壕,做伪装,开展投弹、瞄准、卧射、攻击等训练,现在村南梁坡树林里还有当年民兵训练时挖的战壕遗址。尽管每天训练都很辛苦,但是大家仍然以最高热情投入日常战备训练,没人叫苦叫累。大家在摸爬滚打淬炼中,练就了矫健的身姿、刚强的意志和一身过硬本领。我小时候只要一过星期六日或放秋假,就约上小伙伴去看民兵训练,民兵训练多长时间,我们就会驻足观看多长时间,直到训练结束,我们才会意犹未尽的回家。那个时候全村民兵的枪支弹药都统一在大队院里仓库存放,只有一把“铁将军”大锁看守,也没人敢偷盗。有时中午训练结束民兵可以把枪带回家,下午训练的时候再带上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上下积极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迅速掀起了一场挖地洞搞战备的运动,到处是全民上阵齐挖洞的场面。
  我们村也不例外,按照县里和公社的部署要求,民兵们在村里主要街道也挖起了地洞。那时没有大型工程机械,全靠民兵人工挖、箩筐挑。据村里人回忆,修建好的地洞好像一直没有用过,小时候只记得在村南头机井处开有几米宽的圆形的地洞口,童年伙伴有胆大的曾经下去过地洞。二十多年前村民王锦胜垒院墙才用黄土填平。
  那个时代,民兵不仅参加军事训练,还参加每年秋冬农田基本建设会战、植树造林、抢险救灾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村东广袤的盐碱地,全村民兵积极响应大队党支部号召,打机井、修地梗、深翻地,使村东近千亩滩地变成良田,直接受益全村人。
  记得有一年,全公社十六个村民兵在邻村韩家坊村集训,当年我的大哥给大队开拖拉机,大队有两台运城产东方红30型拖拉机和一台长春产28型拖拉机,他和王仁义、王继珍驾驶着拖拉机负责接送民兵集训和拉运枪炮行李等。集训期间民兵们住民房,伙食也是家常便饭,稀粥馒头烩菜黄糕等。而且没有任何补助,只是大队给记几个工分,一个工分几毛钱。上午练习队列队形,下午搞射击投弹,晚上学习时事政治,大家都认真练,刻苦学,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搞特殊。集训几天后,进行实弹打靶和军事体能比赛。由于我们村民兵人人军事素质过硬,在全公社的实弹打靶及各项军事体能比赛中拿了不少第一,为全村争得荣誉。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村上的女民兵,她们留着齐肩的短发,穿着花衣裳,腰扎武装带,个个精神抖擞,英姿飒爽,和男民兵一样并肩训练。每年实弹打靶成绩最好的民兵有王银旺、王德国、王孚等,女民兵有王仙萍、王锦秀等,不论固定靶,还是移动靶,弹无虚发不离靶心。
  1983年5月,公社武装部抽调我村40多名骨干民兵组成预备役连参加在应县举行的雁北某部预备役第一师成立大会,接受军地领导及全县人民检阅。当年夏季驻地某部高炮营在我村驻训打靶,民兵们在解放军官兵及民兵营长的严格指导训练下,队列队形及军事技能有了很大提高。那时,民兵们统一穿着与当时现役部队一致的军装,即65式军装,佩戴全红五星帽徽和长方形领章,头戴解放帽,扎上军腰带,脚穿解放鞋,一身解放军战士打扮。因为当时预备役部队刚刚组建,再加上没有实行军衔制,所以穿的军装和现役军人一样。那段时间,就连我们村的人从背影也分不出解放军和青年民兵。8月1日建军节那天,县里举行阅兵仪式。早晨六点多母亲给做熟饭,早早吃罢饭,二哥就骑上家中唯一一辆28型飞鸽牌自行车与众民兵进城接受检阅。
  在县城体育场,彩旗飘扬,军旗猎猎,人头攒动。但这天天公不作美,县城从早晨就开始淅淅沥沥下起小雨,受检阅的预备役官兵在雨中行进,轮到我村民兵队列式开始时,雨下得更大了,整个广场成了一片汪洋,所有人的衣服全被雨淋湿了。他们身上蒸发出的热气,凝成了一层乳白色的薄雾。大伙全然不顾气候恶劣,踏着军乐的节奏,高挺胸膛,踏起水花,齐步向前。当通过主席台和观众席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民兵们的表现受到来自北京军区、省军区、地方党政领导及全县冒雨观看群众的赞誉。
  受民兵训练的影响,每年冬季征兵村里都有热血青年报名参军,他们在部队凭借在村里当基干民兵时的扎实军事素质,有的立功受奖入党提干,有的考入军事院校深造。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民兵营小伙姑娘已双鬓斑白,成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级”的人物,回想当年献身国防,保家卫国的激情时不遗憾,不后悔,他们的精神将激励后人,代代相传,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