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创作“出彩”的企业新闻报道
文章字数:2126
□刘畅
  新闻报道作为企业舆论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质量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积聚职工智慧和创造力,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擂鼓造势,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作为一名企业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立足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局,以独特的视角创作出新闻价值高,又具有典型引路作用的新闻报道,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作好企业新闻报道,要在选题策划上下功夫
  要想把企业内的新闻报道做得让职工群众喜闻乐见,就要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相关素材,而选题策划是写好企业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关键。
  1、怎样才能选出好的题目?
  第一,要关注国家对本行业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本行业、本企业在落实这些方针政策上有什么举措;第二,本企业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中有什么重大项目,进展怎样、成就如何;第三,职工群众最关注的是什么?本企业在关乎职工群众利益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工作;第四,本企业、本单位在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中,取得哪些成就,有哪些经验;本单位发生了哪些具有典型性的新闻事件。撰写这种典型选题时,就要提前策划,列出采访对象、采访现场、行程路线“清单”,把握采访时机,避免产生遗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一个好的新闻选题如同文学文艺作品一样,离不开环环紧扣的戏剧冲突。新闻稿吸引群众的首先是文章内核与实质,文章的韵味和风格;其次是清晰的新闻逻辑架构,主线贯穿全文,首尾呼应,作者的表达意图能被群众接受,并带来深刻的启示。
  2、企业新闻报道要体现出“专业性”。
  企业新闻报道具有特殊性,那就是“专业”“个性化”。在选题上必须具有典型性,受到各阶层的广泛关注,策划时视角要独特,体现独家性和专业性。朔州煤电公司一位资深媒体人曾讲过一件事:20多年前,她去某矿“高产高效队”采访,这个“双高队”做到了多个行业第一,多家中央、省、行业级大型综合类媒体做了报道。她经过研究,各大媒体报道的侧重点围绕“引进、消化、吸收、革新”,如果按照那些媒体的报道思路,她的新闻稿就没有什么价值。她以“‘双高队’背后的故事”为切入点,深入采访,最终以专业角度、独特视角和独具个性风格创作出《弯着腰拿“金牌”的人》这个新闻稿一经发表,好评如潮。20多年过去了,同行们说起这事还是津津有味。企业报与大型综合类媒体在采访团队、选题运作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但企业报记者的“专业性”也是其它大报不可比拟的,要深度挖掘事件背后的新闻素材,让职工群众了解更多企业发生的故事,发挥“专业性”是企业新闻报道取胜的“法宝”之一。
  二、创作好企业新闻报道,要在采访和选材上下功夫
  如果你仔细研读有关媒体报道,就会发现我们有些企业报记者、通讯员对企业运作规律还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企业报记者、通讯员不熟悉本行业本企业专业知识,不了解行业、企业运作规律就很难做好前期采访工作。
  1、采访是创作好企业新闻的第一道关。
  如果企业报记者或通讯员不了解行业、企业,甚至连专业术语都听不懂,采访的时候就无从下手,怎么能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在创作方面,如果企业报记者、通讯员不了解行业、企业,即使手里有素材,怎么能分辨出有效和无效新闻素材,就有“拿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感觉,即使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面无表情”、乏善可陈,职工群众怎么可能爱看爱读?
  采写工作必须对专业知识做到“多学、多看、多问、多记”,这对于那些刚进入企业报社的记者和转岗从事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尤其重要。如果对煤炭、机械制造、电力、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不了解、不熟悉,就免不了发生差错,也会闹出笑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加强本行业、本企业专业知识学习,深入基层采访管理干部、技术员和操作工人,虚心接受再教育。
  2、在海量素材中,学会“断舍离”。
  当一个合格的企业报记者或通讯员,必须要有“不怕费劲、跑腿、受挫”的心理准备,记者既是脑力劳动者也是体力劳动者,好笔头仅仅是写作的基础,脸皮厚、手脚勤、脑子活才是一个新闻记者的制胜关键。如果企业报记者或通讯员只停留在听汇报、看材料,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创作出来的新闻稿件就像一个人失了魂儿,干巴巴的没有了“灵气”。
  每个记者都希望快速确定主题,理清思路,然后妙笔生花,这其实很难。面对海量的素材,怎样遴选出合适的材料?第一,向部门前辈请教。当我们不知如何理思路、做取舍、何处入手,就应该向部门前辈多请教,少走弯路;第二,要和资深记者多交流。交流的时候要脱离采访本,只讲采访过程,这是一个点燃资深记者新闻激情的过程,能够相互碰撞出更耀眼的思想火花;第三,要和编辑多交流。交流采访过程、采访心得、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想法。编辑会根据记者采访的素材,帮助记者捋出其中的逻辑和要点;第四,企业报记者、通讯员在写稿选材上千万要放弃“走捷径”的思想,可以说,没有脚踏实地的采访,就没有好新闻。被采访对象提供的资料仅能作为探针、拐杖使用,虽然可以让记者、通讯员在写作上少走弯路、文章变得更加丰满,但一篇新闻稿件要让它真正有“灵魂”,依然要靠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去“铸魂”。
  总之,企业报记者、通讯员在新闻创作上,不要幻想一炮而红,只有心往下沉不断地锻炼,脚往下走不断地摸索,笔往下点不断地写作,才能创作出干部职工想看的文章,才能获得业界的一致认可。
  (作者单位: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朔州煤电公司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