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每一个生命
——专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重症救治专家
文章字数:1571

新华社记者徐鹏航 李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近日,我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继续下降,但有的地方本土传播尚未完全阻断,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重症救治是抗疫攻坚战中难啃的硬骨头。本轮疫情在重症救治上有哪些变化?如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记者采访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两位重症救治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
  重症救治,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记者:疫情开始以来,重症救治专家们一直战斗在抗疫第一线。当前救治压力如何?在重症救治工作中如何挽救生命,与病毒赛跑?
  马晓春:为了挽救每一个生命,我们真正做到了不惜一切代价。对于重症患者,我们组建专家团队,“一人一策”,十多个医护人员围着一个病人转是常事。
  从武汉到上海,我已经参加了十多场疫情救治工作。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生命的守门人。
  杜斌:在战“疫”中,我们始终冲在最前线,力争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回来。在救治过程中,对有重症风险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在方舱,我们的医务人员需要尽早识别,将有病情恶化趋势的病人尽快转运到条件更好的定点医院。方舱和定点医院这样的筛查机制,能够让病人在病情恶化的初期就得到治疗。我们更希望能够在早期把病情控制住,而不是等发展到重症再进行救治。只有关口前移,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分类救治,兼顾基础病治疗
  记者: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应对奥密克戎病毒变异株流行新阶段,请问奥密克戎疫情的救治工作与此前相比有哪些新变化和新挑战?
  马晓春: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奥密克戎传染性强,造成的整体感染人数明显增加,虽然对于没有基础病的年轻人影响相对较小,但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影响依然很大。
  过去两年多来,我们对新冠病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积累了很多救治经验。面对大量的感染者,分类救治非常重要。对于接种过疫苗的年轻病例采取以隔离为主的措施,阻断传染源;对于有高危因素的病例,如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集中在定点医院接受治疗。这对于减少死亡是非常必要的。
  杜斌:本轮疫情相关病例中,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病例较多。与此前主要治疗新冠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不同,现在需要具备多种专科诊疗能力的医生参与到救治中来,满足有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肾脏疾病等基础病患者的救治需求。
  我们也注意到,在重症患者中,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比例很高。接种新冠疫苗对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依然有效,是重要的屏障和保障。我们也呼吁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及时接种新冠疫苗。
  一旦放松防控势必造成大规模人群感染
  记者:治疗和防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对于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如何做好对他们的保护?
  杜斌: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特别是ICU总量不足,一旦放松防控势必造成大规模人群感染、出现大量重症和病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从多地应对奥密克戎疫情的经验来看,如果不进行严格的防控,即使医疗资源丰富也难以应对。对于老年人等脆弱群体和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要加大防控力度,把关注重点放到“防”上。严格的防控措施,保护的是最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
  马晓春:我们必须坚持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把疫情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减少大规模集中暴发的疫情。实践证明,我们的防控方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
  此轮上海疫情中,全国大量医务人员、保障团队驰援上海,这也是我们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从武汉保卫战至今,变的是不断细化精准的诊疗方案、防治举措,从未改变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同心抗疫的理念。
  我们相信,面对疫情,只要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