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风光
文章字数:1811
●孟金山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南宋文学家、诗人范成大作田园诗《喜晴》,描写了一个阴雨连绵季节的天候变换。春天走过谷雨,立夏相继而至,春妍夏丽,随缘花草,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悄然降临。
一场贵如油的细雨,淅淅沥沥地降落在春夏之交,有过电闪雷鸣的风雨后,第二天一早放晴,天晴道干,万物一新,丽日高照,和风送爽,景色怡人,好个“一晴方觉夏深”的艳阳天。
一伙游春赏景的人群,从南河湾沿恢河湖畔溯流而上,一路尽沐春光,观瞻风景。被拦河坝桥截流的河水成湖,波澜不惊,水纹荡漾,清清涟漪,浮动游云。
一个美颜娇艳的少女忽然发现了奇迹,惊呼说:“看呀,河水全是天蓝的,跟天空一样,水天一色,蓝格莹莹的天,蓝格莹莹的水。”
一位气质庄重的中年男人停下来,面对湖心应道:“春来江水绿如蓝嘛!不记得这句诗了?这才是塞上风光赛江南哩!”
少女反驳说:“那绿到底是和蓝不一样的,这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呀!”
显然,中年男子是一位长者,和颜悦色解释道:“那是一个比喻,绿是说水的颜色,那蓝是指一种蓝草的颜色。”
少女仍带点撒娇地反诘:“春游河湖见水蓝!蓝天倒影湖水中,明明是天的蓝色嘛!”
中年男子优雅地微微一笑,只向后仰仰头,目翘远方说:“咱们这已不是游春,是在观夏了。看湖中的芦苇才刚刚露出绿芽,气候还是春季哩,节令已是立夏了!”
显然,男子是个有阅历的人,他是说对了节令的变化。塞上的初夏,实际上还没有走出春末的暖融,北方的气候并不暑热。节令一到立夏,只是脱离了春寒料峭的天气,昼夜温差还是忽冷忽热。有句谚语形容塞外晚春的气候变化,“早穿皮袄午穿纱”,更有离奇的说法,“不过四月八,皮袄皮裤不敢脱”,可见,在塞外初夏的风并不是凉爽宜人,倒是还有些寒冷凉意的。游人们按捺不住盼春喜夏的急切,但初夏照样是散淡地循规蹈矩,不紧不慢地踱着它地域的步伐。当游人们刚刚感知到春意盎然的时候,浑然不觉春季已悄悄离去,夏的节候已然而至。游人们徜徉在山水迷人处时,偶有习习凉风送爽,却还在抱怨夏的姗姗来迟。殊不知,农人早已是“春风一半麦,谷雨多半田,立夏正忙时,瓜豆待小满”了。
春夏之交,让人多有感悟。春天是含蓄的,和风舒畅,有如慈母的关爱,让人向往,引诱出人们的唱颂赞美;当夏天随即来临的时候,风雨骤至,有如严父的激励,催促你经风见雨,茁壮成长。春在呼唤万物苏醒,和风顺遂,夏就不然,似如雷贯耳的呐喊,声声激烈、连续不断,催促万物趁大好时光长大成熟。
那一队游客,缓缓向前,行走在春光笼罩中,耳目所触及的地方,风光无限,他们在享受着人生最大的乐趣,向着自己想去的那个迷人的地方、那个最美好的愿望迈进。向远处望去,沿河畔到处是花花绿绿的丝巾裙摆,映衬在碧翠的沿湖草坪上,游人攒动,融入春妍夏丽,观赏随缘花草,在宽阔荡漾的河湖边畔,在春水流逝的时光里,那种散淡悠闲地迈入初夏的漫步,就是一种尽情惬意的享受。
和风细雨的初夏,仍然有春末的爽风凉意。气候,赋予游人们一种节令的命令,节气犹如人生岁龄的节点!初夏的风,应该是一种暖融融的温热,而在燥热中送来温馨的凉爽,那是你在关里岭南才会有的感觉。塞外之美的风光,在于它的“犹抱春光半遮面”,大自然自有其绮丽而含蓄的独特,它并不一丝不漏的展现给你初夏的舒坦,留一丝期待,藏一份盼望还在春光里,总是在经风见雨后,在感受惬意之时,添一丝凉意让你接受。
河湖畔上的游人们,时不时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叽叽喳喳,热议的话题,离不开塞上初夏的迟晚和凉意,在已是嫩绿的草坪上,目光追寻沿湖景观树上柔软枝条爆出的新芽。中年男子触景生情,不断抒发着深思熟虑的感慨。
人生的旅程,春天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期望;到了夏天就做夏天的事务,去茁壮成长;初夏的雨点轻敲着大地,奏响了奋斗的序曲,初夏的呼唤,在唤醒年轻人对成功的期待、对梦想的渴望,是世间人生对岁月珍爱的关键。耽误过盛夏的大好时光,等待的就会是晚秋的霜凉。四季的轮回,是精彩的长卷,在漫长的人生中,节令是生命的流程,初夏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美颜娇艳的少女欣喜若狂,飘舞的裙摆,在草坪上与翩翩而来的蝴蝶蜻蜓竞舞,喃喃细语着吟唱,春来江水绿如蓝,塞北风光赛江南。
人生抓住时不我待的机遇,望高天流云,看河湖逝水,蓝天绿水,尽染青黛,融为一画景观。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青蓝于绿胜于蓝,象含苞待放的禾苗,枝繁叶茂正当时。初夏的时光是茁壮成长的节点,初夏的盛时犹如人生的盛年,初夏的风光最是靓丽。
压题图片:马占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