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 副版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壮年高歌
文章字数:1273

●孙莱芙


  曾经在一人独行的时候,心中默默地哼唱着一首歌。
  我十五岁那年,在远离家乡的小镇念书。沿途要经过几道大梁,数条小河,还有一眼望不到头的几处密林。
  从蒙晋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出发,到我求学的地方,有五十多里路,我一星期跑一个来回。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日下午到校,风雨无阻,寒暑不易。
  一人行进在这高天厚地、漫漫长路之上,大梁如波浪起伏,过了一道又一道。春秋季节林中涛声如潮,寒冬腊月天地风雪弥漫。更多的时候,四野寂静,了无人烟,觉得害怕和孤独。于是,就悄悄在心里唱歌,一支接着一支。唱着唱着,遥远的路就慢慢走到了尽头。
  有一年,母亲病得很重,在炕上躺了很多天,我要留下来伺候她,她不让。正是秋天,一路上北风呼啸,黄叶飘零。一人行进在这茫茫苍苍的山梁,不由得心急如焚,忧伤万分。情急之下,不由哼唱起母亲在不如意时唱过的歌:有一年,大哥被洪水冲走了;又有一年,四哥在冰河上摔死了。自那以后,母亲在一人做活儿,尤其是缝缝补补的时候,经常哼唱着一首忧伤的歌,一曲唱罢,眼里总是泪花闪闪。
  我记得,母亲在哼唱一首歌的时候,到最后,总会焕发出一些轻快、坚定的旋律。尤其是,当她看到我的时候,总是闪现着含泪的微笑。
  冬去春来,青草泛绿的四月,正如我盼望的那样,母亲的病一天天轻了。终于有一天,她又站在村头,目送着我爬上村子对面的山梁。
  在困难的年代,我们母子都在默默地、轻轻哼唱着一首歌,有时在口里,更多的在心中。
  可是,我在整个少年时期,却始终不敢在众人面前唱歌。我在县城念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排练大合唱。我站在那里,心里千呼万唤,却怎么也张不开口,引得同学们一个个拿白眼看我。
  老师和班干部批评我,我难过得直流眼泪,我说:“我会唱……”
  “会唱为啥不唱?”
  结果,我离开了合唱队,老师同学认定我心理不健全,有病,我也认为自己不能唱歌,只能在一人独处的时候,默默地在心里唱歌。
  再以后,读了大学,我是班里的生活委员。每年迎新晚会上,我给大家分发着水果、糖果、瓜子,然后听着男女同学一曲曲地高歌,脸上笑着,心中却是万般地酸楚。
  1991年,我到山西文学院第二期读书班进修,和全省的文学新秀共同学习。这年,母亲辞世已经三年了,昔日的大学同学也星散各方。青年作家又不同于大学同学,个个都是魅力四射的人。在充满了艺术细胞的才俊中间,在歌声诵诗声中,我独坐一隅,被人们遗忘了。
  进修结束那天,知名作家和我们一起在酒店聚会,歌曲一首接着一首。这时,一位并不多言的女作家意外地提请我唱歌,我慌慌张张地站起来说:“我从小到大,一直不会唱歌。”
  她说:“你能,你是心里唱歌的人,心歌一曲献真情,欢迎他!”
  掌声中我站起来,眼前浮现出我们晋北的山川,那里的劳苦大众,母亲和我们一家,还有那条弯弯曲曲的长路,以及长路上一位少年正在孤独而歌……
  我用自己的心灵体验,为大家演唱了一首晋北民歌《割莜麦》。起初我的嗓子有点抖,也很拘谨,紧接着我就放开了。我没想到,我的歌喉是那样的苍凉、高亢,那样饱含着深情。
  一曲唱罢,先是寂然无声,良久,雷鸣般的掌声响彻了大厅。
  那一刻,我向这位女作家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刻,我不由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