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高跷
文章字数:4124
●陈永胜
踩高跷,朔县人喜欢叫扎高跷。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的文艺活动是少不了扎高跷的。我爷爷活着的时候曾说,他小时候的高跷讲究技艺表演,概括地说是险而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跷注重的是服饰和阵势,简单地说也挺好看。旧社会朔县的扎高跷到底如何,我不知道。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况,我是记忆很深的,尤其是八十年代。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八十年代,朔县也和全国一样进入了崭新的时代。虽然说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很贫困,但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观。这一点从元宵节的活动中也能看出来。正月初三一过,各个系统、不少单位的文艺队就开始训练了,准备扎高跷的单位显得尤为紧张,特别是在女队员的选拔和培训上,煞费了苦心。因为扎高跷不仅是在比胆量,更是在比技艺。就这样,在紧张而有序的训练中迎来了元宵节。有些单位的文艺队其实在正月十二三就走上街头了,高跷队常常是捷足先登。
如今,80后的人对高跷可能还有一点印象,90后的人就比较陌生了,新千年出生的人恐怕就不知高跷为何物了。关于高跷的基本知识,网上介绍的也不少,但比较杂乱,看得多了,反而有些莫衷一是。199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一版一印的《中国风俗辞典》对“高跷”的解释比较简明而准确,姑且抄录如下:
高跷,也称“高蹻”“踩高跷”“踏高跷”“扎高脚”。汉族节日和民间社火、花会中的一种表演活动。表演者双脚缚木制蹻棍,高1——3尺不等,化装各种人物表演动作。高跷历史悠久,《列子·说符篇》里已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汉魏六朝百戏中称“蹻技”,郭璞《山海经》注称为“乔人”。宋代叫“蹻桥”。清代以来称为“高蹻”。北京称高跷或高跷会。黄河流域称此俗“扎高脚”。《清代北京竹枝词·百戏竹枝词扎高脚》:农人扮村公村母,以木柱各二,约三尺,缚踏足下,几于长一身有半矣。所唱亦秧歌类。词云:“村公村母扮村村,屐齿双移四柱均。高脚想看身有半,要知原不是长人。”高跷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以走唱为主,有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
一般来说,朔县的高跷,低的有七八十厘米,高的有一米二三、一米四五不等。多数情况下,男人们以一米三四为宜,女人们以八九十厘米为宜。跷棍的用料十分讲究,大多采用朔县当地的多年生的榆木、水曲柳、金柳、桦木、六道木等结实的木料。木匠定做后,还要拿油漆或颜料粉饰一番。说那个人扎的高跷有多高,指的是从地面到踏板的高度。这个踏板的长度和宽度都有大致的要求,要求最严的是要保证踏板和跷棍之间的卯榫要精准而又结实。高跷是绑在人的小腿上的,这个“绑”字颇有讲究,绑得太松了,走起路来绑带容易脱落。绑得太紧了也不行,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双腿麻木。因此,一个高跷队常有一个专门的扎绑带师傅,元宵节那几天是很吃香的。
二
八十年代中期的朔县,工业商业两枝花,朵朵红花醉云霞。每到元宵节,一个系统,比如商业局、工业局、二轻局等系统,常常是前有彩车开道,后有高跷压阵,长蛇阵一样的占了半条街。高跷远看近看两相宜,尤其是在白天红日高照的时候看。当人们站在离高跷有50来米远的地方看,扎高跷的男女,身着鲜艳的服装,不论是慢步走还是小跑,都给人一种天上人间的感觉。
如果是近距离看,就更有意思了。首先能看清哪个是孙大圣,哪个是白骨精;这个是杨六郎,那个是穆桂英。其次是能看清哪位扎高跷的人技术高、功夫硬。说到功夫硬,我想起两个人来。一位叫“王二疤子”,朔县印刷厂工人,高跷扎得极好,善于装扮“王婆”之类的丑角,十分招人喜爱。那时的朔县城到底不大,一个元宵节下来后他便成了城里的名人,人们从印刷厂工人的口中很快知道了他叫“王二疤子”。小时候,我领着乡下来的表弟姨弟们上街看红火,遇上二轻局的高跷队,总是指着装扮“王婆”的人说,他就是“王二疤子”,如
此不礼貌地说,并不是成心想糟蹋王二师傅,而是为了在表兄弟面前卖弄一番自己的“见识”。没想到的是,1985年我和这位王二师父结成了连襟。方知道他的官名叫王伟,年龄比我大得多,和我父亲是同龄人。尽管和他是同辈分的连襟,但我至今不敢再叫人家是“王二疤子”了。我的这位连襟,在印刷厂先是做排版工,后又做了采购员,直到厂里破产后才退休。在和他后来的交往中,他给我讲了不少有关扎高跷的知识,很多是书本上查找不到的知识。他曾多次不无得意地说,扎高跷是他今生情有独钟的爱好,每年到了元宵节,天塌下来他也顾不下啦,心儿早就被高跷给牵走了。我的二大姨子每当听到他的自我陶醉后便十分鄙夷地对我说:“一辈子瞎落陶,也没见你给家里圪扎出半分钱儿来。老来老地,受了穷也真是活该!”。我听后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不免一笑了之。
还有一位是“孙悟空”,人长得并不高大,但扎的高跷却高,少说也有一米五六,穿上悟空的衣服,戴上那个紧箍咒的圈圈,背上一串连枝带叶的塑料仙桃,再扛上一根用黄金纸纸缠出来的金箍棒,便像了孙大圣三分。光有这三分还远远不够,这位“悟空”却能把高跷扎出水来。不仅跑前跑后围着“唐僧”转,而且还能单腿立地给观众鞠躬行礼。他也常常一个箭步流星地跨在一名貌若天仙的胆子又不大的扎着高跷的女子的面前嬉戏一番。这位孙悟空的扮演者叫张仁,朔县运输公司司机,他和我的那位二连襟是以高跷结识的好友。我是后来才认识的。八十年代,朔县城里的高跷队少说也有十家以上,孙悟空的扮演者几乎家家都有,但扮相和技艺能比上张仁师傅的却没见过。
在元宵节的红火中,高跷有着自己独特的声音。伴随着鼓乐的节奏,翩翩起舞中的高跷,有节奏地或快或慢地发出“当当……得得……”的响声,犹如马队或快或慢的步履撒下的声音,美妙极了。高跷还有一个显眼的地方就是:它是老杆无声的义务报幕员。元宵节夜晚快11点的时候,人们便集聚在老杆的四周,等啊等,盼啊盼,可老杆就是不往着点。然而,一旦等到高跷队到了老杆的下面,人们就知道老杆快点啦。此时,人们的目光聚焦在高跷身上。扎高跷的队员们也疯了似地舞动起来,胆大者两个人一组地顶起了拐拐来,这是高跷中的一个高难动作,扎高跷的人双手抱起一条腿,以自己的膝盖为兵器同对方决斗。此时的决斗者都扎的是一米二三或一米四五的高跷,而且是单腿独斗,让看的人们冷气倒吸、心惊胆颤、唏
嘘不已。可是决斗者竟然意气风发、重心平稳地如履平地一样。一番决斗后,老杆果然就点着了。待到老杆快燃放到四分之三的时候,高跷队突然一下又兴奋了起来,纷纷回到老杆下面,就着雪片般的烟花残屑,头顶着浓浓的烟雾,尽情地潇洒地围着老杆奔跑起来。
三
七八十年代,朔县元宵节期间的高跷队,并不是工商、文卫等系统所独有,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广告意识的提高,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便开始摆脱主管部门的束缚,自起炉灶,成立自己的闹元宵文艺宣传队,其中的高跷队就比较常见。可能有人会问,哪有那么多会扎高跷的职工?那就听我慢慢地细说一下吧。
朔县的高跷队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有一支自发的娃娃队在逐年成长。比如说我们十家巷,虽说户数不多,但青少年却不少,每年从正月初三开始,巷子里的娃娃队就开始“嘚啷嘚啷”地扎着高跷绕街跑了。
记得是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和同年仿月的伙伴们学着大哥哥们的样子,找两根结实的榆木树棍,在离地面一尺的位置钉上一条15厘米长的大洋钉或者是钉一根10厘米长的木棍来充当放脚的踏板。两根高跷棍做好后,我先坐在半堵土墙上或者是一个高板凳上,把一只脚放在踏板上,另外两个伙伴用麻绳子或布条把高跷棍和小腿一圈一圈地缠结实。两条腿都缠好后就可以“登场”了。一开始,一个人不敢圪扎,需要另一个伙伴牵着一只手在平地上溜达,如是反复圪扎十来分钟后,也就不需要人来牵引了。打个比方,这就如学骑自行车一样,一旦自己不用后边一个人把持,能自己独立骑行的时候,那就更加轻松自如了。
其实,那时我们是等不到正月初三的,腊月里一放了寒假,我们就开始扎着高跷瞎跑了。比我们大四五岁、六七岁的大哥哥们也和我们一样,只是人家的高跷腿比我们高,高的差不多快有一米了,威风得不得了,我们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得意忘形地疯走。
等到我们到了大哥哥他们的年龄时,我们的高跷腿也有他们当年那样高了,技能早已赶上或着超过了他们,不但可以跑步,还能上下坡;不但可以“金鸡独立”,还能双腿腾空跃过半尺高的门槛或者是更高一点的障碍物。最难忘的当数“顶拐拐”了。
“顶拐拐”是一种游戏,平时不扎高跷时,我们也经常玩耍。即玩耍的人先把自己的左腿弯曲在右腿上,左手扶住膝盖的左下方,右手握住腿弯胫,和另一个同样做好准备的伙伴来决斗,谁被顶的倒在地下,谁就算输了。这是“单顶”,就像乒乓球比赛的“单打”,也有“双顶”的,还有三人、四人、五人等“混合顶”,被顶倒在地上的伙伴,没一个服输的,爬起来再顶,绝不后退半步。扎高跷同样是这种做法,只不过是加了一副高跷腿腿,惊险系数大了许多,因此一般是“单顶”,最多是“三人顶”。即使这样,也难免有碰着胳膊擦伤皮的。不过,只要摔不断胳膊和撞坏手脚的,同样是爬起来再顶。说来也巧,玩耍了五六年扎高跷,我们没有一个人摔断了胳膊跌断了腿。
青少年扎高跷并不是我们巷子里独有,其他的街道几乎都是如此,甚至还有不少女娃娃参加。或许有人会问,那时家长就不怕你们摔坏或耽误了功课吗?那我如实地说一下:那时的家长不像如今,什么事也大惊小怪的,恨不得把娃娃们拴在自己的裤腰带上。至于说耽误功课,没有这么一说,假期最多是一点作业而已,老师也不时兴开班补课,更没有什么社会力量办班牟利。
四
朔城区的高跷究竟消失殆尽于哪一年,大概是九十年代的后期吧。消失的主要原因多半出自高跷本身的危险性。扎高跷者和高跷队的组织者都怕出了意外的事故而造成终身的遗憾。八十年代中期,朔县某公司一名工人就是因为扎高跷不慎而摔断了脊柱造成了终身的残废,令人痛惜不已。今年元宵节,我女儿说她在街上看到了一个坐在汽车上的高跷队,我实在有些疑心,总以为她是认错了,可她说是千真万确的事,然而坐在汽车上的高跷还能叫扎高跷吗?
前几天,我从网上看到一个消息,我省某地要把扎高跷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远去的高跷还会回来吧。转而又一想,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大了,因为人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没有必要为了过个元宵节,闹出官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