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端午节
文章字数:1375
□武国文
南方4月芳菲尽,雁北的5月初还是春意缱绻。因了一个相约千年南北同守的记忆,此时此刻的空气都是端午节的。
芳草覆盖着原野,金黄的迎春、连翘脱下盛装,桃花、果花、杏花、梨花把枝丫让给毛茸茸的幼果,而遍地地椒子浅粉色、白色的小花在绿油油的草丛中颤动,百里香盛名之下香飘弥远——地椒子在端午节前后成熟了,人们采摘它的茎叶,焙干、揉碎,包在香囊里。
与百里香争浓郁的是艾草。农历四月三十傍晚,千家万户门楣上悬挂一束束香气浓烈的艾草,同时,妇女儿童胸戴香包,端午节的倩影浑身洋溢着草香款款来到人间。
端午节早晨,妇女发髻上插艾草,男女老幼人人用艾草煎水擦洗身体,用以驱瘴。艾草和地椒是两种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我们的祖先在蚊虫、疫瘴盛行的炎夏来临之前,早早开始防疫,这个卫生传统同艾草、地椒的芳香源远流长。
端午节时,孩子们、女人们的颈项、手腕、脚腕都戴一圈五色线,胸前戴鸡香包,后背戴符,男人们也腕戴五色线。各种符饰色彩艳丽,香包用彩色线缠,有雄鸡、粽子形状,五色线穗子挥散出地椒的香气。
粽子的甜香味道随后,包粽子手艺的传承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单元,不仅传承传统文化,还教给女儿一种饮食制作技艺。
粽子的材料饱含着社会经济的深刻内容——粟、豆、麻、麦、稻五谷,北方少有稻类,几十年前大米尚属稀罕食品,糯米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包粽子多用黄米。改革开放后,物资交流随着经济发展活跃起来,大米在餐桌上逐渐跟白面分庭抗礼。现在,老百姓觉得哪种米包的粽子好吃就买哪种米,红枣、蜜枣拣好的包,还吸收南方做法,包蛋黄、烧肉、腊肉,富裕的生活赋予人们尽情地发挥,生活的享受在舒心的创造中升华。
端午节的粽子具有任何一种食品都无法承担的纪念重任。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吴越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夏季时令又有“祛病防疫”的风尚,后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故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写作传统,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到浪漫的新时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的爱国大情怀,同时人们也在其中寄托粽子一样诚实的家庭、邻里亲情:煮出来第一锅粽子,首先要送给左邻右舍尝一尝;聘出闺女头一年,娘家都要把几十只上百只煮好的粽子和油炸麻叶一起送到婆家,表达的是姻亲的厚意、家道的兴盛,展示出家教的成果、家世的敦厚殷实。
北方少水,没有赛龙舟的活动,但是,包粽子、剪纸、编符、搓五色线的忙碌热烈同样是一场争先恐后的竞赛。在这个气温干燥偏低的环境下,蚊虫毒疠奈何不了风沙铸就的彪悍,雄黄酒同样没有多大的效力。
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丰富的、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是感人的、一个深情传承的节日是历久弥新的,从原始的驱虫祛病健康文化理念,到纪念爱国人士的精神崇拜,把悠久的饮食文化、手工技艺传承展示,融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于中华民族大文化之中,在每年的五月初,华夏苍穹之下、和煦的春风里,在原野、在院落,无数双手在剪纸、在编符、在搓线、在包粽子、在飘香,无数个中华儿女在追思、在畅想……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