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区高标准打造“三区一高地”
文章字数:1825
本报讯(通讯员 丁海云)浓墨重彩绘新景,踔历奋发谱新篇。近日,朔州市朔城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胜利召开,总结回顾2021年全区重点工作,动员和组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紧扣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紧跟市委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决策部署,对标前行,苦干实干,高标准打造市域宜居宜业核心区、塞上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晋西北服务保障供给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朔城。
今年,朔城区将对标前行,苦干实干,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是大力推动产业转型,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支撑。以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升风电、光电规模,加快“新能源+储能”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代物流和网络货运,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分类提升现代服务业。
二是大力实施项目驱动,加固经济增长基本盘。主动融入国家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抢抓我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和加快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机遇,抓好项目谋划。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项目走、工作跟着项目走,抓好项目前期。充分发挥本地企业优势,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开展以商招商,抓好招商引资。全面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认真落实省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35条、市场主体倍增要素服务保障78条、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61条等政策举措,抓好市场培育。
三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激活“三农”发展动力源。扎实做好粮食稳产保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推广膜侧播种,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守牢粮食生产安全底线。推动农业特色发展,稳步发展枸杞、藜麦、水稻等特色种植产业,持续发展设施农业,引导发展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等城郊休闲观光农业,拓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加快乡村建设行动,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四好农村路”和乡村道路建设,深入开展省级文明村、卫生村创建和“星级文明户巷”评选活动,以创促建、以创促管。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工程,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造,广泛开展集中连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推广“托管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并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四是大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核心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牵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为核心,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老城市场主体发展,稳步推进北城门项目,叫响“雁门关外第一城”品牌。
五是大力改善环境质量,谱写生态文明新画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突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全面落实扬尘管控、禁燃禁放、清煤禁煤、秸秆禁烧等重点任务,深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巩固污染防治成果。
六是大力保障社会民生,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办好优质普惠教育。深化“三医联动”,持续完善医疗集团一体化管理和分级诊疗运行机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健康朔城建设。分批次开展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专项检查,继续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体质增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好送文化下乡活动,开展“书香朔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七是大力深化基层治理,开创和谐稳定新局面。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加快基层治理所有要素入网、所有事务进网步伐,促进网格管理精细化,以“小网格”赋能社会“大治理”,完成基层治理体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四管四必须”要求,全面落实分类分级监管和安全监管专员制度,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总抓手,统筹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大提升、城镇燃气排查整治、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持续深入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化解活动,依法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电信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化平安朔城建设。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全面提升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集中隔离、医疗救治、应急处置、物资保障等“六种能力”,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
今年,朔城区将对标前行,苦干实干,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是大力推动产业转型,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支撑。以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升风电、光电规模,加快“新能源+储能”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代物流和网络货运,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分类提升现代服务业。
二是大力实施项目驱动,加固经济增长基本盘。主动融入国家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抢抓我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和加快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机遇,抓好项目谋划。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项目走、工作跟着项目走,抓好项目前期。充分发挥本地企业优势,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开展以商招商,抓好招商引资。全面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认真落实省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35条、市场主体倍增要素服务保障78条、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61条等政策举措,抓好市场培育。
三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激活“三农”发展动力源。扎实做好粮食稳产保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推广膜侧播种,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守牢粮食生产安全底线。推动农业特色发展,稳步发展枸杞、藜麦、水稻等特色种植产业,持续发展设施农业,引导发展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等城郊休闲观光农业,拓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加快乡村建设行动,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四好农村路”和乡村道路建设,深入开展省级文明村、卫生村创建和“星级文明户巷”评选活动,以创促建、以创促管。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工程,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造,广泛开展集中连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推广“托管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并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四是大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核心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牵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为核心,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老城市场主体发展,稳步推进北城门项目,叫响“雁门关外第一城”品牌。
五是大力改善环境质量,谱写生态文明新画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突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全面落实扬尘管控、禁燃禁放、清煤禁煤、秸秆禁烧等重点任务,深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巩固污染防治成果。
六是大力保障社会民生,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办好优质普惠教育。深化“三医联动”,持续完善医疗集团一体化管理和分级诊疗运行机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健康朔城建设。分批次开展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专项检查,继续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体质增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好送文化下乡活动,开展“书香朔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七是大力深化基层治理,开创和谐稳定新局面。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加快基层治理所有要素入网、所有事务进网步伐,促进网格管理精细化,以“小网格”赋能社会“大治理”,完成基层治理体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四管四必须”要求,全面落实分类分级监管和安全监管专员制度,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总抓手,统筹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大提升、城镇燃气排查整治、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持续深入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化解活动,依法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电信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化平安朔城建设。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全面提升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集中隔离、医疗救治、应急处置、物资保障等“六种能力”,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