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种水稻
文章字数:856
  5月29日,我们《朔州日报》小记者去下西关村水稻试验基地,参加“探索稻谷的生命之旅·传承‘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科研精神”社会实践活动。
  从登上大巴车的那一刻起,我心中的问号立刻浮了起来,我会不会被太阳晒黑?我变成“小泥人儿”了怎么办?还在我担心这些事的时候,大巴车缓缓动了起来。望着窗外高大的树木,瓦蓝的天空,心情立刻好了许多。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到了一大片注水的田地边。下车整队后,老师宣布了活动纪律和注意事项,解说了水稻的生长周期和插秧知识,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事迹和科研精神。随后老师带我们进了育秧大棚。一股浓浓的清香扑鼻而来,刹那间使人心情舒畅,我们摸了摸这里的秧苗,手感软软的,不像青草扎手。
  认识了秧苗之后,所有小记者全部换上雨鞋,把一“盆盆”秧苗运到地头,在老师的带领下,一组一组下地插秧。
  刚开始我还有些紧张,不过后来看到很多小记者都干得“热火朝天”,我也总不能耗着,于是小心翼翼地走进地里。没承想我刚下去,就感觉脚步每停一秒就下沉得更深一些,顿时心里像15只吊篮打水,七上八下的。
  在老师的鼓励和手把手指导下,我种下了28株秧苗。但在这期间,我差一丢丢就摔成了小泥人,因为在我插完了一株秧苗,正准备往前一步迈另一只脚时,突然没站稳,身体向后倾斜,我急中生智,用手撑了一下,还好撑住了!只把一只手和衣袖弄上了泥水,要不然我就要成“小泥人”了。
  看着我自己插下的秧苗,我的开心挂在脸上。在上到田埂上回头看我的劳动成果时,小秧苗好像在冲我招手示意呢。回想刚才劳动的一幕幕,我感觉到真的不容易,农民伯伯长期在地里劳作,更加不易吧?我不禁想到,端在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香喷喷的米饭,还要经过很多工序呀,我们怎能不节约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呢?
  通过这次插秧体验活动,我了解了水稻的生长周期,农民伯伯的辛苦。尤其是袁隆平爷爷57年如一日的科研精神,他为了让中国人都能吃到香喷喷的白米饭,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度过,我们一定要学习袁隆平爷爷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心怀大爱的家国情怀。
  市二小四(2)班刘锴馨(本报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