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将“育苗”行动进行到底
文章字数:1099

赵珮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大概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早识得的一首诗。但如果问现在的孩子们:“咱们餐桌上美味可口的白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可能会告诉你“超市里买得呗”,或者会说“妈妈煮得喽”。这样的回答让人捧腹大笑之余,多了几许思考——
  5月29日,《朔州日报》小记者站带领80余名小记者走进朔城区神头镇下西关村水稻试验基地,开展了“探索稻谷的生命之旅·传承‘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科研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从认识水稻到识别秧苗,再到插秧种植,最后到认识稻谷,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深度感知,摸、闻、看,触、插、品,不仅收获了有关水稻的知识,还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无缝对接,让概念变成了实践,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将感恩落实到行动。
  在“育苗”过程中,孩子们小心地捧着嫩绿的、香甜的、生机盎然的秧苗,来到稻田边。他们看着眼前一汪泥水地,有些许犹豫,因为这与平时整洁干净的生活起居是有一定距离的。当看到农民伯伯下到田里,胆大一点儿的孩子跟着轻轻地迈出一只脚,小心翼翼地试探着稻田里水的深度,然后带着自己的小身板一起滑进了向往已久的试验田。在这些“前锋”的带领下,孩子们纷纷下了地。他们边听农民伯伯的讲解,边“临摹”操作,先将三五株秧苗紧紧抟在一起,捏成一小撮,然后沿着线绳轻轻往水里一摁,就完成了一次插秧。不一会儿,孩子们手中的秧苗就全部挺立在稻田里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又开始了第二轮的“工作”。几番操作下来,稻田里多了许多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孩子们为了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致,直到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小泥人”才善罢甘休。眼前一个个小泥人,嘴里说着“这个样子被妈妈看见了,肯定会责罚我的,”但始终无法控制上扬的、笑意盈盈的嘴角。孩子就像一只雏鸟,只要给他一片天空,就能飞翔;孩子是一粒种子,只要给他一片土地,就能生根发芽。
  孩子们用手插下了秧苗,也用心播下了希望。古人管仲有句诗文这样写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培养人才的不易,而且也告诉我们培养人才才是长久之计。《朔州日报》小记者站在成立之初就按照“今日小记者,明日栋梁材”的服务宗旨和“实践唤醒人才、觉知引领成才”的服务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持续推进“育德、育人、育才”的“育苗”工程,已初见成效——孩子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明显提升,孩子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日渐高涨,孩子们的感知力和敏锐性明显增强,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无限扩张……而且我们将持续开展有利于孩子们成长成才的活动,将“育苗”行动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