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雨后小读有感
文章字数:1034
  ●周雅宁
  一
  傍晚之际,得片刻闲暇。自觉意兴阑珊,遂浏览几位作者即兴作就的小随笔。见一小友其虽书文字若干,却是深觉自己思维逻辑混乱,语病亦是层出不穷,责怨自己不能如同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实则不然,不难看出,其所言虽为小小片段,却是形散神不散,意象甚笃。让人很难不把画面跃然于脑海。且于我而言,这份感受本身就已经是足够的绮丽。要知晓,如今这时代,依然能做到“我手写我心”的笔者已是绝难找到。
  细细想来,发觉过去自我对于事物的感触总是敏感而又心怀浪漫。一滴水一片叶,一条街巷一颗瓦砾,甚至一丝缝隙,都足以窥见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天光。而今再忖度,却惊觉已是一叶障目、笔触苍白。
  有人说:下笔的灵魂是思索。在这样的快文化时代,即便是连思索,也变得十足困顿,而那样敏感且热情的领会,便是再也不常有了。似被画上休止符,又似戴上镣铐,无论怎么努力走也终是不能破局罢了。
  于是乎,不得不感叹,思维的灵魂才刚刚敞开毫厘,倏忽间却已是天色将晚,大雪封山。
  二
  重读《西决》,里面说:“龙城最柔软的春天总是伴随着肆意的沙尘暴。也只有沙尘暴的瞬间才能够提醒我,我们的龙城其实是位于一个荒凉的,无边无际的腹部。若是没有了这些狂暴的沙尘,就会不知不觉地把高速公路延伸的地方当作天的尽头。”读至此,眼泪瞬间决堤。
  想起家乡的充满沙尘味的春天。现今虽是仲夏,但在炎热时开窗,窗台上仍旧会以难以预料和察觉的手段迅速地积上一层薄尘。
  忽而惊觉,原来我已离家三载。
  在外求学的这些年,心境反复起伏跌宕,最开始的悸动期待,后来的习以为常,再后来的痛苦迷茫。各种情绪交织,让我很难做到像最初期待的那样快意人生。然而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特别想家,想起家里的一切。睡意渐袭时想、夜半独处时想,连看到垃圾桶时都会想起家里的垃圾桶是什么颜色。于是问同行的小F想不想家,得到的回答却是否定。我很讶异,独在异乡为异客,怎么会有人不想家?
  然而这份思念无处消解也无人诉说,同妈妈讲,她也只是希望我努力读书,在外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断然不要再生出诸如“想家”之类的无用情节。而我也终于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无比恋家的人,甚至于我想家,想的都不是家里的谁,而是在家时心境上的那份完满与惬意。
  疫情肆虐,我们不得不响应国家政策封闭在居所隔离,然每食一蔬一饭,均会思及家乡,并且也更加领会到什么叫作回不去的故土与得不到的自由。我想也许我这一生都无法与孤独和解,就像小时候总想着离家越远越好,而真的到了千里之外,却发现,不论古今,总归“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