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
文章字数:1566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就荣幸地获得了一个“一门提督”的职业——给自家门窗加工铺当“门卫”。顺便参与八卦新闻传播者们的家长里短,窥视怀揣不同故事的过路人的各异神色。或者欣赏一下小商贩使出浑身招数的叫卖声,那叫卖声有的讲究韵律平仄,声调委婉,让人赏心悦耳;有的嗓子塞了一根鸡毛似的干吼,让人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但收破烂的刘四不同,他从来不吆喝,全凭车把挂的那杆秤“招摇过市”。
认识刘四是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正揉着惺忪的睡眼移出店铺口,过来一个骑脚蹬三轮车的,三轮车看着比他年龄还大,不知道是他腿短还是车子轴,他屁股左右一甩一甩的,车子也跟着哼哼唧唧地呻吟着,车把上挂了一杆秤,秤砣跟前梁撞击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仿佛专门为那呻吟声而伴奏。我猛地想起,院里有一箱旧书和废纸箱,于是我将他拦住。他顺手抓了一团绳子和几个蛇皮袋拐进院里跟我进去。
“这箱书也卖?”他问着,得到肯定后,转身出去拿了一个新大塑料袋,蹲下来,像整理宝贝似的,用袖口一本一本将书上的尘土拭去,将褶皱小心翼翼抚平,然后一本本装在袋子里。我用鄙夷不屑的眼神瞄了他一眼,他冲我尴尬地笑了笑说:“拿回去看孩子们哪本用得着。”原来他有一儿一女,儿子上高中,女儿上初中,都爱看书,学习都可以。他收破烂收回的杂志啦、旧报纸啦先不卖,拿回去孩子们拣出来看。
不一会儿,他把那些废品收拾停当,整齐地码在一处,院子也给打扫得干干净净。喊我出去看秤,我说“不用看了,你说多少是多少”。过了一会儿,他进来交代了斤数,付了二十元钱走了。到了晚上,我正准备吃饭,急匆匆闪进一个人,我抬眼一看是那个收破烂的,他嘿嘿一笑:“少给你十块钱,忘了算书纸钱了。”我说算了,就当我捐给孩子们了,他二话没说,丢下十块钱狼撵似的跑了。
后来知道,这个收破烂的叫刘四,就住在我家房后一间阴暗逼仄的出租屋里,刚搬来不长时间。他女人十年前跟人跑了,丢下两个孩子,小的三岁,大的五岁,刘四既当爹又当妈把两个孩子拽扯大,到了孩子们上学年龄,刘四领孩子来县城租房子住,孩子上学他收废品。人们问刘四恨不恨他女人,他叹口气说:“我没本事,跟上我没过过一天宽松日子,但愿她现在能过得舒坦点。”两个孩子很懂事,学习也非常刻苦。人们说,刘四的孩子放假就像跟桌子长一块了,学得动也不动。
刘四收废品从不吆喝,也不跟别人抢生意。但人们还是品出刘四人公道,他那杆秤像他的人一样公道。每天早上开始,我们这条街上每个商铺他挨着过,不用跟店老板打招呼,直接到固定地点取废品,没有人问价钱,也没有人看他那秤上的数字,但他始终把那秤杆摆得稳稳的,好像不是拿的秤,而是一把测良心的标尺。尽管人们从来不会看他的秤,但那杆秤始终挂在车子前,也成了他收破烂的标志。
一天,我收拾院子,整理出一堆纸箱,想起有些日子不见刘四从这条街过了,我便另找了个收破烂的,这个人的那杆秤猫腻太大,实在是辱没秤家族的尊严。
后来几年,也不见刘四,也许是搬家了吧!人们只有在看见门口堆积起的破烂时,偶尔会想起刘四这个人。他和他那杆秤几乎在人们心中消失了。
前几天,我正坐在店铺门口打盹儿,听见叮叮当当声,抬头一看是刘四,他那辆破三轮还顽强地坚守着岗位,那杆秤像只犬儿卧在车把上。正好有些废铁要卖,他便跟我说起他近况。
他说他俩孩子都成家了,儿子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在西安一所科研单位上班,还生了个大胖孙子。女儿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在成都华为公司,年薪三十万。“前年去儿子家住了两年,憋闷得不行,咱跑惯了,圈在楼房里像坐禁闭,跑回来了。”
刘四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向上翘动着。我心中默叹,老天心中也许有一杆主持公平正义的秤吧!
刘四边说边麻利地捆绑好废品,那杆秤依旧挂在车把上,骑着他那辆脚蹬”宝马车”淹没在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坐骑洪流中,悦耳的秤砣撞击声在车流中回旋荡漾。
认识刘四是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正揉着惺忪的睡眼移出店铺口,过来一个骑脚蹬三轮车的,三轮车看着比他年龄还大,不知道是他腿短还是车子轴,他屁股左右一甩一甩的,车子也跟着哼哼唧唧地呻吟着,车把上挂了一杆秤,秤砣跟前梁撞击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仿佛专门为那呻吟声而伴奏。我猛地想起,院里有一箱旧书和废纸箱,于是我将他拦住。他顺手抓了一团绳子和几个蛇皮袋拐进院里跟我进去。
“这箱书也卖?”他问着,得到肯定后,转身出去拿了一个新大塑料袋,蹲下来,像整理宝贝似的,用袖口一本一本将书上的尘土拭去,将褶皱小心翼翼抚平,然后一本本装在袋子里。我用鄙夷不屑的眼神瞄了他一眼,他冲我尴尬地笑了笑说:“拿回去看孩子们哪本用得着。”原来他有一儿一女,儿子上高中,女儿上初中,都爱看书,学习都可以。他收破烂收回的杂志啦、旧报纸啦先不卖,拿回去孩子们拣出来看。
不一会儿,他把那些废品收拾停当,整齐地码在一处,院子也给打扫得干干净净。喊我出去看秤,我说“不用看了,你说多少是多少”。过了一会儿,他进来交代了斤数,付了二十元钱走了。到了晚上,我正准备吃饭,急匆匆闪进一个人,我抬眼一看是那个收破烂的,他嘿嘿一笑:“少给你十块钱,忘了算书纸钱了。”我说算了,就当我捐给孩子们了,他二话没说,丢下十块钱狼撵似的跑了。
后来知道,这个收破烂的叫刘四,就住在我家房后一间阴暗逼仄的出租屋里,刚搬来不长时间。他女人十年前跟人跑了,丢下两个孩子,小的三岁,大的五岁,刘四既当爹又当妈把两个孩子拽扯大,到了孩子们上学年龄,刘四领孩子来县城租房子住,孩子上学他收废品。人们问刘四恨不恨他女人,他叹口气说:“我没本事,跟上我没过过一天宽松日子,但愿她现在能过得舒坦点。”两个孩子很懂事,学习也非常刻苦。人们说,刘四的孩子放假就像跟桌子长一块了,学得动也不动。
刘四收废品从不吆喝,也不跟别人抢生意。但人们还是品出刘四人公道,他那杆秤像他的人一样公道。每天早上开始,我们这条街上每个商铺他挨着过,不用跟店老板打招呼,直接到固定地点取废品,没有人问价钱,也没有人看他那秤上的数字,但他始终把那秤杆摆得稳稳的,好像不是拿的秤,而是一把测良心的标尺。尽管人们从来不会看他的秤,但那杆秤始终挂在车子前,也成了他收破烂的标志。
一天,我收拾院子,整理出一堆纸箱,想起有些日子不见刘四从这条街过了,我便另找了个收破烂的,这个人的那杆秤猫腻太大,实在是辱没秤家族的尊严。
后来几年,也不见刘四,也许是搬家了吧!人们只有在看见门口堆积起的破烂时,偶尔会想起刘四这个人。他和他那杆秤几乎在人们心中消失了。
前几天,我正坐在店铺门口打盹儿,听见叮叮当当声,抬头一看是刘四,他那辆破三轮还顽强地坚守着岗位,那杆秤像只犬儿卧在车把上。正好有些废铁要卖,他便跟我说起他近况。
他说他俩孩子都成家了,儿子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在西安一所科研单位上班,还生了个大胖孙子。女儿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在成都华为公司,年薪三十万。“前年去儿子家住了两年,憋闷得不行,咱跑惯了,圈在楼房里像坐禁闭,跑回来了。”
刘四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向上翘动着。我心中默叹,老天心中也许有一杆主持公平正义的秤吧!
刘四边说边麻利地捆绑好废品,那杆秤依旧挂在车把上,骑着他那辆脚蹬”宝马车”淹没在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坐骑洪流中,悦耳的秤砣撞击声在车流中回旋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