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狮子”
文章字数:2426
一
说起朔县当年的元宵节,精彩的玩意儿真是不少。西街的狮子就舞得令人心醉。
“狮子舞”也叫“狮子灯”“舞狮子”,全国各地有不少的叫法。朔县人喜欢叫“耍狮子”。这种叫法有无来历,恐怕是难以考证了。“耍狮子”,在朔县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我们当地的文献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我们从国内的有关文献中得知,这种玩意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甚至更悠久。
“耍狮子”并不是西街人的专利,但在过去的朔县和如今的朔城区,似乎就成了他们的专利。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总是以西街的“狮子”为正宗,这是其一。其二是元宵节下,“耍狮子”的文艺队,除了西街外,就十分鲜见了。
二
少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们,元宵节期间对街上高跷、旱船、龙灯之类的玩意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心红的往往是哪里有老杆,哪里有斗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猴儿尿尿”也不肯放过。西街的“狮子”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1977年的元宵节。
记得是正月十四的上午,在北大街玛钢厂的院里。此时的玛钢厂早已把办公区打扫得一干二净,把两个办公桌并排摆在办公室的门前,上面苫了一张崭新的粉红色的“龙凤呈祥”的棉线毯子,一只桌上放着两个洁白的大搪瓷茶盘,一个堆满了五颜六色的糖蛋儿,高高的宛如美女头上耸起的发髻;另一个摆放着已经拆了包装的香烟,摆成了山字形,远远望去,瓷盘里的小山就像披上了银装一样好看。另一只桌上放着三排茶杯和三个暖壶。可不是,这些摆设是为了迎接“混玩意”的文艺队的。
“咚,当!”一声炮响,有人说“狮子”来了。
一语未了,两头黄红色的火一样的“狮子”伴着脖子上的银铃发出的“铃铃铃”的声响,打着滚儿冲到了“龙凤呈祥”的棉线毯前。
狮子素有“百兽之王”的美誉,民间视为祥瑞之物。元宵节“耍狮子”大江南北都流行,象征着吉祥如意。在形式上,自古就有“南狮”和“北狮”之分。一般来说,“南狮”神态矫健凶猛,具有较高的武功技巧;“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朔县西街村的“狮子”属于“北狮”是无疑的。
西街的“狮子”,从外表看十分雄壮又十分可爱,酷似真狮,由雌雄一对组成,若问如何分辨雌雄?倒也简单:头上有红结的就是雄狮,有绿结的便是雌狮。“狮子”由狮子头和狮子身两部分组成。需由两个人来扮演,一人扮狮子头,双手握着狮子头的模具,双腿当做“狮子”的前腿;另一个人扮演狮子的身子,他的双手抓住狮子头扮演者的腰带,双腿当做“狮子”的后腿。可见舞狮子的这两个人是需要一身好力气的。仅有这对“狮子”还不够,需要有一个手持彩球的“耍狮子”的人。这个人是至关重要的,“狮子”耍得好不好,全看他了。话不觉说得远了,还是再看玛钢厂院里的“狮子”吧。
“咚咚咚——”
“嚓嚓嚓——”
“咚咚咚,嚓嚓嚓……”伴随着一阵阵急促的锣鼓声和钹镲声,在“耍狮子”人的引导下,一对“狮子“欢快地登场了。摇着头、摆着尾给玛钢厂的职工们行礼拜年,随后一对“狮子”相背而行地在地上划出七八米大小的圆圈来,“狮子”的这一行为,朔县人叫“打场子”,预示着正式的表演即将开始。
场子打开后,看的人就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此时的“狮子”似乎很得意,也很悠闲。跟着“耍狮子”人手中的绣球来回地走,慢慢地跑,把人们的胃口吊得老高老高。别看由两个人扮演的狮子高大威猛,一些动作表演的却十分细腻,比如狮子亲嘴嘴,先是雄狮和雌狮的嘴慢慢的轻吻起来,然后蹲下身子,卧到地上,脸贴到了一起,相互轻轻地撕磨起来,亲昵之姿、温柔之态,人间情人比之不及。
“耍狮子”最精彩的部分是狮子滚绣球。
“啊——哈——”随着“耍狮子”人的一声高喊,温柔中的“狮子”一跃而起,开始争抢那个大约有30厘米大的绣球了。然而,绣球是掌握在“耍狮子”人的手中的,“狮子”想抢到手并非易事。可是两头“狮子”却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死死地追着“耍狮子”的人。
西街的“耍狮子”的人叫王兴业,其时已是一名老汉了,但耍起“狮子”来依旧精神抖擞。王老先生个头并不高大,穿着滚了红边的杏黄色中式戏剧装,一根红腰带扎在腰间,要多阔气有多阔气。尽管上了年纪,可是还能放叉,就是两腿呈“一字形”平贴在地面上的那种姿势。放叉后的王老先生两手把绣球举在头顶,微微地闭着双眼,轻轻地摇着头,和围着绣球打转转的“狮子”陶醉在了一起。
王老先生“耍狮子”还有一绝,令人难忘。就是当两头“狮子”为争绣球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王老先生腾空一跃,把绣球抛在了半空中,此时的“狮子”反应极快,随之也腾空而起,两只前爪爪伸向空中。到底还是王老先生敏捷,“嗖”地一声跳起来把绣球抢了回去。把人们的眼睛也给看瓷了。
耍一场“狮子”大约十五六分钟,虽说时间不长,但一场下来后,“狮子”的扮演者和“耍狮子”的人往往是满头大汗、热气腾腾了。前几天,我采访了王老先生的外甥女、朔州市第二幼儿园教师尹翠凤老师,她回忆说,解放前,她姥爷还是青年的时候就到江南学会了舞狮子和制作狮子,1976年元宵节西街的“狮子”就是她姥爷亲手制作的。
改革开放后,王兴业上了年纪,舞不动狮子了,就改成了耍狮子的人。王老先生去世于1985年,去世前的五六年,就收了一名诚心学艺的徒弟,从而使西街的“狮子”得以耍到了如今。
元宵节夜晚,朔县最大的焰火项目叫“老杆”,引人瞩目。当年的朔县人元宵夜晚看红火,绝大多数人看不完“点老杆”是绝不回家的。“点老杆”就是燃放老杆,那“老杆”是什么时间“点”的呢?一般是晚上11点,等到高跷、“狮子”、龙灯等文艺队从四面八方回到“老杆”下面开始献艺的时候就差不多了。
在朔县的元宵节期间,“耍狮子”并非西街村的专利,因此其他的单位也有“耍狮子”的文艺队,从规模和行头的漂亮程度看,都超过了西街的“狮子队”。记得有一年,某个单位一下子从外地买回大小“狮子”五对,做工精美,憨态可掬,走在大街上浩浩荡荡的气势不同凡响,深得人们的喜爱。可是,由于“耍狮子”的扮演者缺乏起码的基本功,导致“耍狮子”变成了“看狮子”或者是“狮子”看人。其他的“狮子队”也大致是如此。因此,西街的“狮子”给人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
压题图片马占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