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技术能手”到“救人英雄”
——记国家管网北京管道维抢修分公司管工姜国荣
文章字数:2931


  董娟 王德才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对落水的母子,他挺身而出、纵身一跃,在湍急河流中全力施救,以双手托起两条生命,用英勇和果敢诠释了大爱与担当。面对繁重的工作,他兢兢业业、踏实肯干,先后10余次获得公司技能竞赛金、银、铜牌和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称号。他叫姜国荣,是国家管网北京管道维抢修分公司朔州基地一名普通管工,从业13年来,转战陕京管道5387公里,和工友们一道在严寒酷暑、焊花飞溅中书写着青春,保障着京津冀晋陕蒙供气命脉。
  临危不惧,舍身救人扬正气
  2022年5月21日,夏日的阳光焦灼炽热,路上行人寥寥无几,偶有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叽叽啾啾,从一棵树跃到另一棵树上,给沉闷的中午增添了一丝生机。
  中午12时左右,休假在家的姜国荣结束上午的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后,拖着疲惫的身躯驾车回家。“有没有人,救命啊、救命啊……”车行驶至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城关镇宣惠河桥时,突然听到一声高过一声的呼救声。姜国荣闻声赶到事发现场,看到一对母子被困在河中。
  宣惠河宽94米,水深约3米,湍急的水流时刻威胁着河中母子的生命。来不及脱衣服,姜国荣立即跑过去对母子俩实施救援。作为本地人,他对这片水域比较熟悉,落水处水深地滑,直接下水风险很大。刚好落水母子附近有一根倒在河里的水泥杆,姜国荣急中生智爬上水泥杆快速靠近母子。由于水泥杆长期泡在水里,长满了青苔,想一次救上母子二人根本无法借力。他只能利用双腿夹紧水泥杆,靠腰部和臂部力量实施营救。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将母子先拉至水泥杆处,然后再一手用力拖着小男孩,一手平衡着身体,艰难地往岸边移动,将男孩拉上岸。母亲看到儿子获救,情绪也略微平静了下来,积极配合姜国荣的营救,最终母子二人成功脱离危险。
  回到家后,姜国荣对救人的事只字未提。直到被救母子在村支书的带领下登门致谢,家人才知道平时默默无闻的姜国荣竟然干了件这么大的事。妻子张玲艳有些后怕,“那么深的水,光想着救人,你出了事怎么办?”姜国荣则憨笑着,“人命关天,哪顾得上那么多!”直到今天,说起救人的事,姜国荣还觉得只是一件小事,不值一提。“这种情况谁碰到谁都会去救,只是恰巧被我遇到了而已。”
  迎难而上,风霜雪雨博激流
  姜国荣是英雄,也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
  2009年,27岁的姜国荣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美好期冀,来到国家管网北京管道公司,成为一名管工。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战严寒斗酷暑并不是浪漫情怀,而是姜国荣所要面对的日复一日的工作。
  第一次参加动火作业就赶上了大港的酷暑,35—36℃的天气像蒸笼一样,为了应对蚊子,还得捂上一身厚厚的工服,汗水、泥水混在一起糊满全身,只能靠着令人作呕的藿香正气水坚持了两天一夜。第二次来大港,赶上严冬,作业现场空旷无垠,没遮没挡,就算穿着厚厚的棉衣,还是无法抵御刺骨的寒风。从测量、计算、下料到组对完成,反反复复几个小时,整个人就像坠入冰窖一般,手指头冻得已不能控制一支石笔。
  2012年7月22日8时,琉璃河基地遭遇70年一遇的强暴雨,陕京一线北拒马河穿越点发生飘管。正在值守的姜国荣跟着队组踏上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抢险之旅。马路上满是淤泥和积水,好几处还发生滑坡和塌方断路,平时20分钟的车程用了近两个小时。现场十分惨烈:蜿蜒在农田间的一条干涸了20多年的河道被洪水冲刷成近百米宽的大河,原本埋在河底的天然气管道悬浮在河面上,保障首都供气的能源命脉随着洪水的冲击柔弱地飘摇着,似乎随时会被扯断。如果管道发生意外,会直接中断首都供气,将影响整个首都的生产和几千万人生活。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姜国荣第一个报名,承担了清除掉管道中间配重块的重任。三十五六度的气温加上密不透气的救生衣,头顶的烈日火辣辣地晒着,管道下的激流打着旋儿,整个人大汗淋漓。作为抢险先锋队,姜国荣和工友张爱军携带着凿岩机、大锤、钢钎等工具,沿着直径只有六十多公分的圆弧管面颤悠悠地走向砼块,使出全身力气压住凿岩机,一小渣一小渣地往下磕。红色工服被汗水打湿又被太阳蒸干,再打湿再蒸干。从上午10点一直到下午5点,砼块的表面被姜国荣和工友们凿出了宽宽的沟槽,管径几乎完全裸露,配重砼块在管子两侧开始开裂、坠入河中。胆大心细的姜国荣趁机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借着砼块激起的浪花游回岸边,顺利完成了抢险任务。
  这些,都只是姜国荣从业生涯中的一个个缩影。从炎炎夏日到皑皑寒冬,从毛乌素沙漠的挥汗如雨到拒马河抢险的勇战洪峰,从军都山峻岭的踏冰卧雪到黄土塬冲沟的满身泥泞,13年里,姜国荣辗转奋战在陕京管线每一处作业现场,几十个现场,几百个焊点,和他的工友们创造了所有金口连头一次合格无返修的纪录,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管工。
  立足岗位,苦炼技能勇担当
  作为一名合格的维抢修人,光能吃苦、有干劲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工作过得硬,就必须技术过得硬。这些年来,不论难度多大的作业内容,姜国荣总能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做到精确下料、节省时间、焊缝均匀,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2017年10月,北京管道维抢修分公司迎来了一场连续作战时间长、地域广、作业技术难度大、质量标准要求高的硬仗——陕京输气管道系统的配套工程必须在10月底前投产运行。陕京四线大灰厂管道联通项目是这场“硬仗”的收官之战。姜国荣来到现场查看,才意识到此次作业难度非比寻常。一是投产在即,留给维抢修分公司的动火作业时间只有18小时,在这期间要完成3道高压焊口的切割、下料、打磨、组对、焊接等多个步骤的工作,必须保证一次吊装、组对及焊接成功。二是在役管道随山地敷设,存在10°+的倾斜坡度。而理应与在役管道垂直敷设的新建管道也因地形和管沟的限制,存在小于90°的夹角,并不垂直的两管道中心线且存在115mm的高低差,施工难度再度加码。三是管工们需要克服管道倾斜角度大、测量距离长导致的尺寸误差大的困难,进行高度精细作业,才能保证组对质量达到焊接工艺规程要求。想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测量下料、组对焊接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将给此次作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正当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找领导协调延时”时,姜国荣坚定地说:“一次性组对,应该可以的!”经过仔细测量、测算,3道管口组对间隙完美,银亮的坡口端端正正组在一起,实现了一次吊装成功。随着队长刘德玉发出“焊工,点口”的指令声,现场响起了欢呼声。自此,不规则、多焊口大型组合件一次性吊装组对成功的“一把吊”传奇在维修分公司流传开来,此项目作为案例分享到了其它管道公司,姜国荣也得了个“姜万能”的绰号。
  除了在施工现场发光发热之外,姜国荣还积极参与“五小五新”项目和各类小改革,如管道斜口下料器、分瓣提取器、动力设备电瓶控制开关等,并被吸收到维抢修分公司技术小组和工匠创新工作室,成为工匠创新工作室的技能骨干。他经常主动为同事们传授技术知识、讲解疑难问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希望维抢修分公司每一名管工都能具备优秀的技能。”如今,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分公司管工整体业务水平较以往有了显著的提高,比学赶超氛围浓厚。
  姜国荣用实干、苦干、巧干,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征服了一座座高峰,以甘当铺路石、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担当责任、不计得失,乐于奉献、笃定前行,在最好的时代,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