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塞上艺苑又一枝
文章字数:2374
  □鲁冲利
  非遗表演艺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其多样性构成了独有的民族艺术风格,而民间非遗表演艺术朔州喜乐就是其中表现力很强的一种。
  喜乐是流传于朔州地区和内蒙古南部及河套、陕西与山西临界的市县一带,集舞蹈、民歌、武术、杂技、曲艺与戏曲等艺术元素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也是一种原生态艺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喜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鼓乐,俗称“扇鼓”“羊皮鼓”“单鼓”。其渊源有着明显的北方少数民族特色。据史籍记载,中国北方的满、蒙、汉族早在一千多年之前就流行团扇形的“太平鼓”,鼓圈连柄均用铁条弯曲制成,一面或双面蒙上驴、马、羊皮,柄端缀铁环或小钹发声,鼓键用藤条缠羊皮。其名称亦为“扇鼓”“羊皮鼓”和“单鼓”。
  喜乐最早源于土著居民以击鼓驱散生存环境中的野狼恶兽的风俗,后来又延伸至对抗各种自然灾害的祭祀活动,随着历史的变迁,到唐宋时期演变为还愿,明清时已演变为多人的歌舞。新中国成立前,朔县有下面高班(今属平鲁)、薛家庄班、小坝班、寇庄班、西陈家窑班、裕民村班等,每班3-6人。表演形式为一人边唱边扭边奏、众人伴奏,合唱合奏,或对唱对奏。表演场地多为庭院、街道、广场等。新中国成立后,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从劝人行善积德,逐渐演变为民间传说叙事、民间小歌舞,表演形式不断丰富,其内容也具有不同时代的特点。清朝后期就加进了劝人禁鸦片的内容,如《种洋烟》。到民国年间又有了《绣荷包》《绣花灯》《劝世》一类的民间舞蹈,抗日战争中又加进了劝人参加八路军一致抗日保卫国家的内容,如《救救民众》。到现在又利用喜乐的歌舞和扇鼓的形式,加进了喜庆丰收一心向党的内容,如《闹元宵》等。
  随着内容的不断充实,舞蹈也逐渐丰富起来。如最初只有扇鼓、筷子做伴奏,后来逐步有了四块瓦、莲花落、花棍、纸鞭、扇子、霸王鞭等,目前又加上民乐伴奏,使其更加丰富多彩。经过整理加工的喜乐《如此恋爱》《婆媳之间》《庆丰收》有了创新的表演形式。《大王惩霸》在雁北地区群众文艺调演大会引起轰动,其录像在山西舞蹈协会研讨会上播放并推向全国。朔州师专400人的喜乐演出队伍壮观为一道风景。
  朔州喜乐的唱腔有“安神”等15套,鼓乐曲调有“催神”等13种,鼓花表演技巧有“平卯、抛三鼓”等22种,击技法鼓点有“更、起、个、唰、咯啦、呱、扎”。喜乐的唱腔曲调既有本地民歌的传统曲调,又吸收了北方地区民歌的曲牌精华,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扇鼓的唱腔、鼓谱、服饰、道具等,形成其独特性特征。由于喜乐表演阵容庞大,以多人为主,所以群众基础扎实,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唱词一般为民间歌谣,其内容涉及面很广,经整理后达100多种。
  朔州喜乐的传承人可追溯至清代艺人林文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代著名的喜乐艺人有姓名可考者可达20余人,传承续递已达5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朔州民间喜乐传承人的代表人物是王有,他是贾庄乡薛家庄村人,为挖掘整理喜乐资料作出了重要贡献,已于1992年去世。此后,以朔州薛家庄、寇庄喜乐班为代表,至今已传承9代。喜乐最年轻的民间新秀是70年代的赫宝林、赵翠莲、梁玉枝等9人,目前年龄段已达60多岁。据喜乐非遗代表人赫宝林和原市文联主席高恒如的介绍,在1978年至1979年,朔城区组织成立了喜乐、踢鼓秧歌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新的喜乐艺人,1982年原雁北行署文化局举办抢救文化遗产学习班。
  喜乐在200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项目,2007年、2008年分别被确定为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充分体现了朔州喜乐在整个晋北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黄河系列边塞文化的缩影,是古老傩礼文化与群体艺术结合的遗存,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史上同样有一席之地。近年来,由于老一辈传承人和代表人物的相继离世,目前的传承代表人物年龄都已达60多岁。很多年轻人受大众媒体、影视等的冲击,更倾向于节奏明快,讲究的是悬疑、紧张、刺激、浪漫的呈现方式,很少人喜欢传统的地方表演艺术,追求和研究的人群就更少了。所以,目前人才非常匮乏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状态;演出空间范围受地域、目标群体和演出季节的局限越来越小;观众老龄化,表演受众群体越来越少等问题。
  尽管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喜乐艺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尤其每年元宵节和非遗日文艺活动中,有些机关单位仍组织以喜乐为主题的形式参加活动,也有的用于参评赛事、展演等会采用喜乐的元素排演一些主题节目。而针对喜乐目前的部分节目来看,只采用喜乐的道具或者某一部分元素等,由于喜乐最主要的特点是扇鼓,而最大难度就是扇鼓的击技法,非朝夕之功。所以,表演的过程中击技法已经简化甚至完全改变技法。其音乐的设计直接采用的现代流行元素,并没有保留其风格明显的牌子曲调,让观众不能直观辨别和确定这就是喜乐节目。表演特点是“上抖下扭”,而现在的节目里已经简化为只是打鼓,上身表演打鼓下面身子就无法扭动,扭动身子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抖腕击鼓的技能。鼓花难度最大的是抛三鼓和多人穿鼓,就像杂技中抛花球、抛匕首、抛磁盘等一样,一人耍三面鼓,而现在的节目中已经看不到这些独有的特点了。队形和步伐直接向广场舞靠拢。所以,在创新中要保留其原有的特点,让观众能够很直观看到真正的喜乐节目,而不是只要看到喜乐的主要道具扇鼓的存在,就盲目认定为是喜乐节目。
  创新要在保留原风格特点和核心技能的基础上随着时代发展进行创新。首先扩大规模,规范化妆、表演动作,服装的更新,音乐素材与现代元素的结合,能够完整地呈现喜乐的原始全貌,让人们看到原汁原味具有艺术魅力的喜乐,才能发现它的闪光之处。从理论上更深入进行研究其艺术的形式、表演、音乐等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喜乐能够传承流传至今,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而目前却面临的严重断层现象。所以,亟待系统地、全方位地保护、传承、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使喜乐这枝塞上的艺苑之花能够更加耀眼、更加璀璨。
  (作者单位:朔州市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