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家的断想
●崔素桢
文章字数:1394
  人的一生,总是要跟家打交道。因此离家、归家,总是诗人打开话匣子的方式和动机。不过,我既不是诗人,又没有那么深的体会。但搬家这种事,想来应是会让人感触更深些,所以才会在我过往灰白色的记忆中,显得格外清亮。
  1999年6月,约是我四岁那年,搬家让我首次对这个世界留下了可供回忆的印象。
  也许是最初的缘故,多次回想便难免夹杂了自己的一些想象。记得那是一个余晖映照下的傍晚,我在新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那束逆射进来的光。
  新家是离母亲工作地址不远的一座小楼,楼房外还能清晰看到母亲工作的那个厂房,厂房冒起的烟囱突兀且硕大,好奇了我的整个童年,却终究没能近距离去一探究竟。
  那个年代,住楼房已是很多人的期盼。我即使不懂,却也从父母夸张的表情中窥到了些许得意。所以,在新家的日子,回忆总是温馨。不大点的客厅,承载了父母最多的笑容。同样,也让我获得了最多的陪伴。
  但懵懂中的美好总是戛然而止,父母期盼的苦尽甘来,终归还需要几分烟火气的加持。
  也就在一年后,当父亲终于无法再动弹起他的那辆轰鸣中夹杂了些吱吱作响的摩托时,因为工作地址太远的缘故,我们搬离了那座总是在余晖下的小楼。
  相比楼房的温馨,这次搬家后的大院,便显得破旧、腌臜了许多。低矮的平房,黑灰的墙体,四处漏风的玻璃,总是漏雨的木屋顶,还有些烟熏气的小火炉……用我小小的眼珠去打量,也不免带上了些许灰暗和沉闷。
  不过,孩童心性,贫寒生活反倒释放了我的不羁和跳脱。
  印象中,母亲总是在我睁眼时,忙碌在小小的火炉旁,被烟熏之气笼罩着,侍弄着煤炭和锅碗。寒气让我缩紧在被窝,母亲则咳出几口烟气,大声地叫嚷着我的小名,“甜甜,起来吃饭!”我照惯例是要拖一拖的,拖得母亲不耐烦,拖得母亲变了脸。
  父亲在那时是早出晚归的。而我则是那个在泥地里肆意打滚的孩童,惹父母生气,听父母争吵。无知让我忘却了周遭的贫寒和种种不如意,只是生活的气息让我着实爱上了这个开始逐渐繁闹起来的世界。
  再有对家的印象,已经是七年之后。大院被建成了大楼。
  如果说大院里的日子,是无规矩的玩闹,是无休止的日落而息,是平凡日子里的油盐酱醋茶,是奔向小康的勤劳奋进;那搬到大楼里的日子,则是一切更加循规蹈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时刻都在日新月异的接纳、习惯和满足。
  不似儿时小楼的宁静,却有周遭的和谐与邻里间的和睦;不似童年大院的清苦,却有繁多商铺和嬉笑童叟。
  这一回,才终是苦尽甘来。也就在那一年,父母的身影,再次常伴我左右。收拾了顽劣性子,享受着新生活带来的变化和父母给予的温暖。这一次,我认真打量起了这个世界。
  大楼里逐渐添置了愈来愈多的东西,洗衣机、大彩电、电冰箱、笔记本电脑,一切新式的东西让我目不暇接。大街上春笋般展露了越来越多的商铺,大商场、电影院、搜机城、娱乐场,一切新奇的体验让我满心欢喜。
  时光荏苒,城市熙熙攘攘;漫步街头,人间繁花似锦。
  如今,我兜兜转转来到这里,有幸为人师表,手执粉笔写出四季芳华。多少次梦醒,是校园里的杨柳依依,是操场闹铃下孩子们欢快的身影,这里的一切,井然有序且生机盎然,让我充满着期待。
  虽然远离家乡,但家的气息却从四面涌来,荧屏前的乡貌、电话旁的耳嘱,邮寄来的家乡味,陪伴着的同乡人。家的符号已化身万千,融进了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温暖如斯、心安如斯、感动如斯!
  花似锦,灯如昼,车如水,马如龙。繁华都市,寄托了多少离人梦,但喜逢盛世,平安如意,我心安处即吾乡。身处其间,总爱它风情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