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大水瓮
文章字数:1636
炎炎夏日里,街面上,看到人们吃雪糕、冰激凌,喝冰镇啤酒等各种饮品来解暑消渴,不时,让我想起童年趴在大水瓮喝“井拔凉”水之往事,如今,回想起来,自个忍俊不禁,用“过瘾豪爽”四个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
在晋北乡下,说起水瓮,上点岁数的人们应该都不陌生。我的故乡应县水磨村地处晋北黄花梁脚下,那里井水甘甜可口。早年间,因为水好,村里就有缸(酿酒)坊、磨豆腐、酿醋等作坊,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
童年的记忆中,村里街巷口共有五六眼公共水井,供全村父老乡亲吃水。打一口水井费时费力,深点的井有20多米见水;数村北的水井浅一些,也有个十几米深,这些水井多数都是人工开挖而成。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或大或小的水瓮,水瓮是用来储备水的,也是必备的家什。家里人口多的用大水瓮,人口少,则用小点的,做水瓮最常见其型号有六斗、八斗瓮;斗,过去量粮食用的器具,一斗粮食重约30斤。我家人口多,选用的是八斗大瓮。曾记得,农村集体化时,父亲每天早上出地前,第一件事就是担水。尤其是夏天,家里用水量大,凡担水瓮必满,以保证家里一天的用水。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每到夏天放学回家,我和哥哥先就揭开水瓮盖,来一瓢“井拔凉”水,“咕嘟咕嘟”灌进肚子里,那叫一个爽!不逊于现在的冷饮“打凉卸火”。完后,就是以大水瓮为我们玩耍的“阵地”,不是玩水仗,就是和泥捏窑窑、车车马马等,反正是不消停。
每年生产队菜瓜开园时,我和哥哥首先将分到的菜瓜挑选顺溜品相好的来做水桶玩。菜瓜比黄瓜粗大,现在市场很少见到。选出的菜瓜,一分为二,将瓜瓤子掏净;用扫帚上的芨芨棍儿作桶梁柱,梁上拴一细线绳。哥俩高兴地挤站在大水瓮前,谁都想先试一把“菜瓜桶”放在水瓮里的“新鲜感”。放入瓮中的菜瓜桶,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像小鱼儿漂在了水面,就是不“吃水”。我和哥哥还学着大人们摆水桶的样子,连续几次尝试着摆桶,终于能一下“吃满水”了。由于水瓮高,哥俩个子低,玩瓮中取水,都得搬上板凳来玩。一次,不小心取水时,快上瓮沿时,菜瓜桶儿的线绳脱落,“咕咚”一声,随之便沉入瓮底。这下,哥俩傻眼了,瓮中还有大半瓮水,水多无疑增加了打捞难度。我和哥哥想办法,先是找来细管子从瓮中往外吸水,嫌出水慢,干脆找来水桶舀水。通过一番的折腾,水位下降了,最后,用长柄勺子将桶捞了上来。遇一年雨水勤,生产队的瓜菜园从夏天开园到后秋的关园,瓜菜能摘四五次,也就意味着每家每户能分四到五次菜瓜。分到的菜瓜舍不得吃,把菜瓜放在大水瓮旮旯阴凉处来存储,放上几天,真还保鲜。
夏日里,乡亲们吃凉食也多了起来,有凉粉、滴溜儿、玉茭面粉片片等,尤其是玉茭面粉片片在脑海里印象特深。中午,吃玉茭粉片片时,母亲就赶紧张罗着打(做)拿糕。拿糕打好后,为了让粉片片冷却得快些,母亲利用大水瓮作“冷却源”,因瓮中有水,用手摸上去,其外表十分冰凉,拿糕抹上去,既冷得快又不粘连。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将水瓮通体反复擦拭几遍,然后将打好的拿糕端到水瓮跟前,趁热用铁匙把拿糕均匀地摊抺在水瓮根端,一会儿,金黄色的玉茭面片片沿水瓮围了一圈,仿佛给大水瓮镶了个金边边。这时,母亲腾出手,又开始做凉菜。洗几个山药蛋,用擦子擦成丝丝,入锅微焯,捞出控水。
那时候,绿叶菜很少,母亲就把葱叶切碎作点缀,拌出的丝丝有白有绿。为了节省点胡麻油,母亲每次炝油都是用铁勺子来炝,铁勺子放在灶火上加热,待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倒入胡麻油,放入葱花、盐、醋等调味品,一盆美味的山药丝丝就这样调好了。这时,大水瓮上的粉片也冷却好了。母亲上前用手背试试,感觉片片发凉时,用镰刀片把水瓮上的粉片划成火柴盒大小的格格,然后用手轻轻扣动,粉片儿就一一光滑脱落。端盘上筷,全家人围坐在堂屋地上,来上半碗山药蛋丝丝,里边加点油炝辣椒一块拌搅,夹上玉茭面片片吃,那真叫个清凉爽口。
现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大水瓮也“退休”了,但我每次回乡,目睹老屋角落里的大水瓮,情不自禁地上前抚摸几把,感慨颇多,大水瓮见证了时代发展和进步,更承载了我童年的清凉与梦想。
在晋北乡下,说起水瓮,上点岁数的人们应该都不陌生。我的故乡应县水磨村地处晋北黄花梁脚下,那里井水甘甜可口。早年间,因为水好,村里就有缸(酿酒)坊、磨豆腐、酿醋等作坊,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
童年的记忆中,村里街巷口共有五六眼公共水井,供全村父老乡亲吃水。打一口水井费时费力,深点的井有20多米见水;数村北的水井浅一些,也有个十几米深,这些水井多数都是人工开挖而成。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或大或小的水瓮,水瓮是用来储备水的,也是必备的家什。家里人口多的用大水瓮,人口少,则用小点的,做水瓮最常见其型号有六斗、八斗瓮;斗,过去量粮食用的器具,一斗粮食重约30斤。我家人口多,选用的是八斗大瓮。曾记得,农村集体化时,父亲每天早上出地前,第一件事就是担水。尤其是夏天,家里用水量大,凡担水瓮必满,以保证家里一天的用水。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每到夏天放学回家,我和哥哥先就揭开水瓮盖,来一瓢“井拔凉”水,“咕嘟咕嘟”灌进肚子里,那叫一个爽!不逊于现在的冷饮“打凉卸火”。完后,就是以大水瓮为我们玩耍的“阵地”,不是玩水仗,就是和泥捏窑窑、车车马马等,反正是不消停。
每年生产队菜瓜开园时,我和哥哥首先将分到的菜瓜挑选顺溜品相好的来做水桶玩。菜瓜比黄瓜粗大,现在市场很少见到。选出的菜瓜,一分为二,将瓜瓤子掏净;用扫帚上的芨芨棍儿作桶梁柱,梁上拴一细线绳。哥俩高兴地挤站在大水瓮前,谁都想先试一把“菜瓜桶”放在水瓮里的“新鲜感”。放入瓮中的菜瓜桶,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像小鱼儿漂在了水面,就是不“吃水”。我和哥哥还学着大人们摆水桶的样子,连续几次尝试着摆桶,终于能一下“吃满水”了。由于水瓮高,哥俩个子低,玩瓮中取水,都得搬上板凳来玩。一次,不小心取水时,快上瓮沿时,菜瓜桶儿的线绳脱落,“咕咚”一声,随之便沉入瓮底。这下,哥俩傻眼了,瓮中还有大半瓮水,水多无疑增加了打捞难度。我和哥哥想办法,先是找来细管子从瓮中往外吸水,嫌出水慢,干脆找来水桶舀水。通过一番的折腾,水位下降了,最后,用长柄勺子将桶捞了上来。遇一年雨水勤,生产队的瓜菜园从夏天开园到后秋的关园,瓜菜能摘四五次,也就意味着每家每户能分四到五次菜瓜。分到的菜瓜舍不得吃,把菜瓜放在大水瓮旮旯阴凉处来存储,放上几天,真还保鲜。
夏日里,乡亲们吃凉食也多了起来,有凉粉、滴溜儿、玉茭面粉片片等,尤其是玉茭面粉片片在脑海里印象特深。中午,吃玉茭粉片片时,母亲就赶紧张罗着打(做)拿糕。拿糕打好后,为了让粉片片冷却得快些,母亲利用大水瓮作“冷却源”,因瓮中有水,用手摸上去,其外表十分冰凉,拿糕抹上去,既冷得快又不粘连。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将水瓮通体反复擦拭几遍,然后将打好的拿糕端到水瓮跟前,趁热用铁匙把拿糕均匀地摊抺在水瓮根端,一会儿,金黄色的玉茭面片片沿水瓮围了一圈,仿佛给大水瓮镶了个金边边。这时,母亲腾出手,又开始做凉菜。洗几个山药蛋,用擦子擦成丝丝,入锅微焯,捞出控水。
那时候,绿叶菜很少,母亲就把葱叶切碎作点缀,拌出的丝丝有白有绿。为了节省点胡麻油,母亲每次炝油都是用铁勺子来炝,铁勺子放在灶火上加热,待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倒入胡麻油,放入葱花、盐、醋等调味品,一盆美味的山药丝丝就这样调好了。这时,大水瓮上的粉片也冷却好了。母亲上前用手背试试,感觉片片发凉时,用镰刀片把水瓮上的粉片划成火柴盒大小的格格,然后用手轻轻扣动,粉片儿就一一光滑脱落。端盘上筷,全家人围坐在堂屋地上,来上半碗山药蛋丝丝,里边加点油炝辣椒一块拌搅,夹上玉茭面片片吃,那真叫个清凉爽口。
现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大水瓮也“退休”了,但我每次回乡,目睹老屋角落里的大水瓮,情不自禁地上前抚摸几把,感慨颇多,大水瓮见证了时代发展和进步,更承载了我童年的清凉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