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南完小
文章字数:1616
尽管从西井街到南完小的这条路上,过去我所有熟悉的景象都没有了踪影,酒厂的酒糟不再飘香,小五金厂的机器也不再彻夜轰鸣,但是每次我回到朔州老城,总是忍不住还是来这条路上走一走,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乡愁吧?
我一年级班主任是陈老师,既是语文老师又是数学老师,是个女老师,个子高挑,长相俊美,当时她的二儿子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大概是无人照看的缘故,经常跟着母亲来我们班,坐在教室也算玩耍,也算听课。那时候不像现在手续繁杂,讲究什么学籍呀报名呀,所以慢慢就正式进入我们班上学,成了我的同学。
我们那时候上学也没有考高中考大学的目标和压力,放学之后没有什么课外作业,就是尽情玩耍,释放孩子们自然的天性,倒有点像现在说的素质教育。上世纪七十年代,朔县县委组织城乡干部群众在城内挖掘了四通八达的地道。有一天我和陈老师的孩子,还有他舅舅家姓陈的几个孩子,一起钻进了南城墙里的地道。那时候也没有手电筒,我们就是点着煤油灯。地道和电影《地道战》里的一样,有办公室,有陷阱,有射击孔等等,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弯弯曲曲,就像迷宫,非常危险,但也非常刺激,我们孩子们要的就是这种感觉。一路上有人故意把煤油灯熄灭,有人假装掉进陷阱大喊求救,快乐无比。南城门洞顶部还设有射击孔,初衷就是当敌人从南门进入城内的时候从上到下射击迎头痛击,予以消灭,当然这样的事情一直没有发生,估计地道也年久失修,以后派不上用场了,只是不知道现在走过南门口像我这样知道里面有地道的还有几个人?
在我们升二年级的时候,陈老师调到北完小工作,她儿子也仅仅和我同学了不到一年就到北完小读书。那年5月份,学校组织我们到东关火车站搞欢迎活动。从节令上说已经立夏,东关路两旁稀稀拉拉的柳树已经由嫩绿变成深绿,但是种子还没有发芽,大风一刮,漫天黄沙,那时候还没有沙尘暴一说,老百姓叫做大黄风。我们顶着大风来到火车站,活动是欢迎一位来自城市的插队青年,口号是“热烈欢迎夏弗生,不当工人当农民”,好像是一位年轻姑娘站在敞篷汽车上,戴着大红花,背着行李满面笑容地接受机关干部和学生们的欢迎。我们不仅使劲呼喊,而且脸上写满了羡慕,羡慕她处于这盛大场面的中心。据现场的领导讲,她本来能够留在城里工作的,但是响应党的号召,主动选择到农村插队生活。我想她一定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觉悟,还有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气。现在回想,当时的活动,既是对这位青年的鼓励,也是对我们小学生的一种教育。尽管当时我们只有八九岁,属于懵懂无知的年纪,但是道德教化本来就是潜移默化,就是像春风化雨一样。这件事情40多年没有忘记,说明已经深入我的心灵甚至进入我的血液,许多年以后我的许多关键时刻的决定的勇气,或许就是来源于这件事情也未可知呢。
1976年春,我升入三年级,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难忘的事。事情的起因是老师让同学们把家里的连环画(我们叫小人书)捐赠给班集体,集中放到一个不大的箱子里,因为是革命题材,所以叫“红书箱”,拿钥匙的同学是我的好朋友。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要告别铅笔用钢笔写字,但是由于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钢笔属于奢侈品,老师就让同学们使用蘸笔学着写字,因为害怕丢失,每个同学每天都要带着一瓶墨水上下学。我们几个和班长要好的同学嫌麻烦,就把墨水瓶放在红书箱里不用拿回家。可是有一天,班长上学忘记拿钥匙,我们就没办法写字了,我当时不懂事也有些着急,就想办法打开箱子,在晃晃荡荡中,墨水洒在了连环画上,闯下了祸端。老师对我不依不饶,上纲上线,先是体罚,后来发展到让全班同学不和我说话,孤立我。迫于老师的压力,从小和我一起玩耍,每天和我结伴而行的同学一下子和我形同陌路,其他的同学也像看见怪物一样躲着我。无奈之下,我只好一头扎进书本里,认真读书,回想起来,这是我人生中关于刻苦学习的最早记忆。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我所经历的这件事情远远算不上苦难,只能说是一次挫折,只不过我鼓足勇气直面挫折,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收获呢?
我一年级班主任是陈老师,既是语文老师又是数学老师,是个女老师,个子高挑,长相俊美,当时她的二儿子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大概是无人照看的缘故,经常跟着母亲来我们班,坐在教室也算玩耍,也算听课。那时候不像现在手续繁杂,讲究什么学籍呀报名呀,所以慢慢就正式进入我们班上学,成了我的同学。
我们那时候上学也没有考高中考大学的目标和压力,放学之后没有什么课外作业,就是尽情玩耍,释放孩子们自然的天性,倒有点像现在说的素质教育。上世纪七十年代,朔县县委组织城乡干部群众在城内挖掘了四通八达的地道。有一天我和陈老师的孩子,还有他舅舅家姓陈的几个孩子,一起钻进了南城墙里的地道。那时候也没有手电筒,我们就是点着煤油灯。地道和电影《地道战》里的一样,有办公室,有陷阱,有射击孔等等,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弯弯曲曲,就像迷宫,非常危险,但也非常刺激,我们孩子们要的就是这种感觉。一路上有人故意把煤油灯熄灭,有人假装掉进陷阱大喊求救,快乐无比。南城门洞顶部还设有射击孔,初衷就是当敌人从南门进入城内的时候从上到下射击迎头痛击,予以消灭,当然这样的事情一直没有发生,估计地道也年久失修,以后派不上用场了,只是不知道现在走过南门口像我这样知道里面有地道的还有几个人?
在我们升二年级的时候,陈老师调到北完小工作,她儿子也仅仅和我同学了不到一年就到北完小读书。那年5月份,学校组织我们到东关火车站搞欢迎活动。从节令上说已经立夏,东关路两旁稀稀拉拉的柳树已经由嫩绿变成深绿,但是种子还没有发芽,大风一刮,漫天黄沙,那时候还没有沙尘暴一说,老百姓叫做大黄风。我们顶着大风来到火车站,活动是欢迎一位来自城市的插队青年,口号是“热烈欢迎夏弗生,不当工人当农民”,好像是一位年轻姑娘站在敞篷汽车上,戴着大红花,背着行李满面笑容地接受机关干部和学生们的欢迎。我们不仅使劲呼喊,而且脸上写满了羡慕,羡慕她处于这盛大场面的中心。据现场的领导讲,她本来能够留在城里工作的,但是响应党的号召,主动选择到农村插队生活。我想她一定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觉悟,还有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气。现在回想,当时的活动,既是对这位青年的鼓励,也是对我们小学生的一种教育。尽管当时我们只有八九岁,属于懵懂无知的年纪,但是道德教化本来就是潜移默化,就是像春风化雨一样。这件事情40多年没有忘记,说明已经深入我的心灵甚至进入我的血液,许多年以后我的许多关键时刻的决定的勇气,或许就是来源于这件事情也未可知呢。
1976年春,我升入三年级,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难忘的事。事情的起因是老师让同学们把家里的连环画(我们叫小人书)捐赠给班集体,集中放到一个不大的箱子里,因为是革命题材,所以叫“红书箱”,拿钥匙的同学是我的好朋友。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要告别铅笔用钢笔写字,但是由于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钢笔属于奢侈品,老师就让同学们使用蘸笔学着写字,因为害怕丢失,每个同学每天都要带着一瓶墨水上下学。我们几个和班长要好的同学嫌麻烦,就把墨水瓶放在红书箱里不用拿回家。可是有一天,班长上学忘记拿钥匙,我们就没办法写字了,我当时不懂事也有些着急,就想办法打开箱子,在晃晃荡荡中,墨水洒在了连环画上,闯下了祸端。老师对我不依不饶,上纲上线,先是体罚,后来发展到让全班同学不和我说话,孤立我。迫于老师的压力,从小和我一起玩耍,每天和我结伴而行的同学一下子和我形同陌路,其他的同学也像看见怪物一样躲着我。无奈之下,我只好一头扎进书本里,认真读书,回想起来,这是我人生中关于刻苦学习的最早记忆。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我所经历的这件事情远远算不上苦难,只能说是一次挫折,只不过我鼓足勇气直面挫折,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