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绘就兴企新画卷
——我市开展助企纾困行动纪实
文章字数:5136

记者杨育彪


  置身新潮涌动的塞上大地,行稳致远的经济巨轮搏风斩浪赢获先机,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让朔州拔节生长。上半年,在国内疫情多点频发,企业原材料、物流和能源成本持续上涨等紧张局面面前,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企业抢抓机遇稳生产、拓市场,扎实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提质发展。上半年中煤能源化工、朔能铝硅合金、古城乳业等制造业生产大户产值较去年增加近8亿元,拉动制造业增长约8个百分点。上半年,夯实工业增长基础,重点协调抓好能源保供,支撑全市工业稳定增长。建立发电供热企业直保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铁路运力保障制度,推动5家发电企业燃煤可用天数持续保持在20天以上。上半年,积极鼓励企业提高煤炭保供政治站位,有效释放产能,全市原煤、洗煤产量分别增长14.7%、9.6%。上半年,聚焦规模以上企业净增目标任务,加强年内有望投产项目建设情况调度,及时掌握制约项目投产的各类要素和手续办理问题情况,协调推动早投产、早达效。全年重点推动的18个增长点项目中,海泰新能、神头第二发电厂2×100万千瓦机组项目已于上半年入规,一道新能源等多个项目已进入入轨程序。截至今年6月,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133个,已开复工项目928个,开复工率81.91%。
  政策甘霖落企忙
  越是风云变幻,明晦难定的时刻,越彰显精准施策、拨云见日的力量。我市在及时把国家、省助企纾困等优惠政策宣传落实到位的同时,强化精准思维,在打造重点产业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朔用朔材朔品”等方面,用心用情用力向企业融入,暖心新规带来新气象。
  市场主体是稳定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石,中小微企业是市场主体中的绝大多数。今年以来,受原料上涨、订单不足、融资难求、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步成长,把潜能和动力释放出来,是一道必答题。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指示部署,结合实际情况,早做研判、精准应对。通过县(市、区)上下联动,各战线紧密配合,聚力破解疑难困惑,制定出一批有广度、有准度、有温度的政策措施,通过有速度、有力度的落实,使企业信心更足、预期更稳。强化政府服务,疏通“堵点”、解决“难点”,使企业成为助企纾困政策的受益企业。一时间,“我们已收到了留抵退税款”,“我们已经申请到了小微企业续贷资金”,“我们的稳岗补贴已经到位”,“市属国有企业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政策也已部分落实……”“朔用朔材朔品”稳步前行,基层、企业、群众满意度日渐高涨,各项“真金白银”、富含“真情实意”的助企纾困政策措施不断助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恢复信心、稳定预期。
  最是实招动人心
  助企纾困,牵动着市委市政府与各级党员干部的心。领悟肩上的使命之重、任务之重,忠诚履职、敢于担当、永不懈怠成了他们振翅奋飞的常态。从春山苍苍,桑水荡漾的初春到枝繁叶茂生机勃发的夏日,塞上朔州的工厂车间,企业农村,煤矿井下,工业园区,到处闪跃着广集众智谋良策,凝聚共识开新局的光辉。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6月17日,市委书记姜四清深入朔州经济开发区,学习宣传贯彻省委书记林武调研朔州指示精神,围绕助企送服务、工地解难题、冲刺“双过半”等工作进行调研。要求要把助企纾困摆在当前重要位置,全面落实国家、省各类政策,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支持企业发展壮大。7月20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吴秀玲赴京与中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举行工作座谈,就进一步加快平朔煤化工项目进行深度对接。她说,煤制烯烃新材料项目不仅有助于破解晋北煤气化难题,推动朔州转型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展示央企在“双碳”实践中的示范和担当。希望双方大力发扬右玉精神,统筹调度地企专班工作力量,形成攻坚合力,加快推进项目用地、环评、能评、水资源论证等前期工作,争取早日落地开工。
  5月份以来,市政府分管领导先后带队赴各县(市、区)、朔州经开区走访了煤矿、洗煤厂、新能源、水泥、食品、陶瓷、化工等15家重点行业企业,基本实现了工业重点行业全覆盖。在走访过程中,充分发挥部门作用,带领工信、能源、生态环境、应急、统计等部门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聚焦扭转工业增速排名靠后被动局面,走访了7家影响工业增长较大的煤矿企业,督促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抓住能源保供机遇,为全市经济增长做贡献。特别是市委“助企送服务、工地解难题、冲刺双过半”专项督导工作开展以来,先后赴怀仁市、平鲁区、朔城区和朔州经济开发区进行了走访,并于6月25日深入平鲁区后安煤炭有限公司、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井工三矿、西易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地,就平鲁区工作情况进行了重点督导,并召开座谈会研究上半年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一是精准指导,促进企业素质提升。围绕企业产出应统尽统,现场指导麻家梁原煤和洗煤全部纳入统计,指导后安煤业废水回收利用、余热回收利用产出纳入统计,指导山水水泥石料、熟料等半成品纳入统计;围绕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指导晋源特种合金淘汰1.25万锅炉,采用2.5万锅炉加快10万吨铁合金项目建设;积极鼓励燕京啤酒扩大规模,增加产出,打造品牌。二是现场调度,压实争先进位目标。每到一地即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座谈会,听取各县(市、区)上半年“双过半”汇报,对照全市争先进位目标,找差距、补短板,深入了解重点企业上半年生产计划,督促企业抓住当前一揽子政策机遇加快发展。市直有关部门围绕当地工业运行点评,指导各地做好运行调度工作。三是加强督导,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对照市委专项督导要求,积极督促平鲁区落实助企纾困相关政策措施。助力平鲁区委、区政府在落实现有政策的同时,帮助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存量和增量留抵退税等税收政策方面帮助小微企业减轻负担6.39亿元,为103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8.48亿元,为445家小微企业增加贷款约1亿元,为11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4750万元,签约的26个招商引资项目全部落地开工,将拖欠中小企业342.371万元账款纳入政府工程推进,全面落实“专精特新”和“小升规”奖励186万元,帮助4家科技型企业落实专项扶持资金60万元,帮助新投产入规的海泰新能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优惠,为187家企业7709名员工返还稳岗补贴322.9万元。助企纾困中,还有很多难忘的声音,难忘的瞬间,难忘的故事。我市干部群众圆梦的足迹,映照着稳经济促发展的变化与活力,也为逐梦而行的时代写下生动的注脚。
  有时提出问题往往要比解决问题还要难。我市以一叶知秋,未雨绸缪的洞察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办实事,求实效,为企业纾困,为群众解难,绘就了一幅幅上下同心共克时艰的生动画卷。
  靠前服务,主动对接。受国际能源供应紧张影响,煤炭、天然气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市扎实开展“四事、五贵、六需”服务,围绕企业存在的困难、需求、问题逐一解决。加大投入,兑现承诺。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拿出真金白银服务企业。一季度,朔州经开区为45家智能装备、新材料、新产业的企业支持585万元;应县为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持2000万元;怀仁市拿出1000多万元支持企业发展。市直部门把各自出台的小升规奖励、疫情防控12条等优惠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申请市财政拨付兑现,助力企业发展。
  推动复产,壮大总量。全市42家停产企业,全部实现复工复产。在星星点点散布在塞上朔州的企业中,创新开掘新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助企纾困成为时尚,企业处处春的暖心之歌在塞上大地奏响。
  换羽振翅启新程
  朔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依托丰富的煤炭、电力资源,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正逐步提速,塞上绿都正成为新名片,智能产业方兴未艾,滚烫的消费热情和奔涌的发展活力,动起来的朔州内生动力源源不断,正创造着更大的发展奇迹。
  嬗变,不只是一事一地,还表现在许多地方更多领域。二季度以来,市政府从入企服务、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朔用朔材朔品、政银企对接、产学研融合、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方面先后六次召开助企纾困工作推进会,帮助企业实现逆袭。针对陶瓷企业“用气难、用气贵”问题,协调华新燃气主动降价,到县天然气价格为3.23元/方,并承诺稳价保质保量供应;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推动全市14家银行业机构和37家企业达成意向授信金额117.71亿元,授信意向签约金额超70亿元;针对市域内企业产供需信息“不对称、不匹配”问题,组织“朔用朔材朔品”现场对接,20家单位现场签约采购合同金额共计38243.34万元,预计全年本地采购金额达60亿元。我市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把助企纾困的目标变成了现实。
  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以煤炭、电力等能源产业为基础,新材料、高端陶瓷、装备制造、化工、医药、食品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硅芯等前沿产业为牵引的现代工业产业结构体系。新材料产业体系完善,陶瓷产业发展迅速。朔州市陶瓷产业是山西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现有陶瓷产业上下游规上企业55户,已形成年产日用瓷38亿件、建筑陶瓷7200万平方米、特种陶瓷2万吨的生产能力,行业从业人员达5万人。陶瓷产业目前正在向自动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快速转型发展。装备产业优势明显。依托全市煤炭、电力产业对装备产业需求优势,目前已形成服务于智能化矿山建设集设计、研发、制造、维修于一体的煤机装备产业和与新能源发电产业配套的光伏组件、风电装备、电池装备等新能源发电装备产业,重点产品有钒液流电池、锂电池、新能源矿用重卡、井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设备、无轨胶轮车、输煤机械、光伏组件、风电塔筒等。目前装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达32户。化工产业已成规模。全市化工产业主要集中在煤化工、钙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目前已有规上企业16户,正在加快实施的项目有中煤平朔煤制烯烃项目、松蓝化工丁二醇及可降解塑料一体化项目、普勤清洁能源公司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项目、新建洁净能源煤炭分质分级利用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医药产业特色突出。依托怀仁金沙滩医药工业园区,医药产业现已形成一定基础。现有医药行业规上企业10户,产品主要有中药饮片、西药注射剂、土霉素、乳酸菌素片、植物胶囊、仿制药等。硅芯产业逐渐起步。朔州低碳硅芯产业预计2025年将成为省内链条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硅芯产业。食品深加工产业势头强劲。我市位于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发展食品深加工产业具有得天独厚地理条件优势,目前规上企业有28户,主要集中在以古城乳业、雅士利等为龙头的奶制品领域,以祥和岭上、金沙滩、朔美等为龙头的羊肉领域,以龙首山、绿源粮油等为龙头的小杂粮领域,以图远、献果园、汇源等为龙头的果蔬领域,年产30万吨液态奶、5.2万吨奶粉、15万吨小杂粮等。聚焦产学深度融合,聚焦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聚焦建设高新技术企业,聚焦产学深度融合,配套出台市级层面技术改造、产业发展等政策,充分发挥资金扶持引导作用,引导投资、技术、人才等力量向重点产业链汇聚,推动重点产业链做大做强。
  全力打造能源革命创新高地,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风、光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打造清洁能源供应升级版。各新能源企业围绕“朔州新能源产业链”,将配套建设一批装备制造项目,扎根朔州、服务朔州,用好朔州资源,回馈朔州百姓。围绕“朔用朔材朔品”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本地产品的巨大潜力。围绕“投身朔州转型”高质量发展。
  时时求主动,处处占先机。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谋划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区总投资595.58亿元,正在加紧推进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宝武太钢集团铬基合金项目总投资191亿元,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年产值82亿元,税金7.6亿元;中煤平朔集团8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总投资264亿元,预计2025年底试车,年产值100亿元,税金12亿元;引进中石化集团投资102.5亿元建设的2.7万吨/年高蛋白生物质、2.2万吨/年PEM制氢、10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华能集团投入的钙钛矿项目,华电新能源引进的电子特气项目稳步推进。
  塞上绿都砺兵急,盛夏酷暑战犹酣。数月来,我市分别组团赴北京、深圳、珠三角等地洽谈招商,引智引资,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朔州。与念持资本株式会社就半导体项目落地开工,共建千亿级低碳硅芯产业园区,共享企地高质量合作成果洽谈交流取得重大突破和实效。
  在平鲁区一望无际的现代化硅芯产业园区,无尽风光入画图。截至目前,硅芯产业园已入驻项目11个,总投资595.58亿元。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迎来产业发展的春天,这些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产值500亿元,税金62亿元。将为如期实现“2025年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28年总产值达到千亿元”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策一计之间,是泥土的芬芳,是人民的期盼。放眼河清岸绿美景中的朔州,满天喜讯飞彩霞,高质量发展中建设现代化塞上绿都的壮美画卷又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