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字数:7168
  暑气逼人名中医支招解暑养脾
  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体力有所下降,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而会出现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症状。广东省名中医、脾胃科主任中医师戈焰指出,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对生活习惯作相应的调整,尤其要注意预防中暑、损伤阳气以及心火妄动,情绪中暑。
  暑湿之气乘虚而入,谨防中暑
  暑热天气过后,岭南地区酷暑且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心气亏耗,进而导致中暑。建议在暑热天气应注意室内降温,避免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劳逸结合以防中暑的发生。在外出工作活动时,最好能避开高温时段(13-15时),如果要在户外工作,应多喝一点防暑降温的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至通风阴凉处休息,并喝些凉淡盐开水以降暑散热。
  戈焰表示,在夏季如果舌苔比较厚,这代表湿气也重,湿气重后就没胃口,醒脾化湿可用薏仁、白扁豆、荷叶、粳米粥以养脾胃。
  因暑贪凉,谨防阳气受损
  由于天气体热,过于贪凉导致阳气损伤,我们很多人认识不足。天热人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由于人们错误的解暑方式,比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容易导致寒湿之邪阻遏气机、暑热不得散而出现头痛恶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呕吐、腹泻等症状。
  所以,在解暑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戈焰指出,白天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的人,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下班后适当做做户外活动,出出汗。夜眠时通宵达旦地使用风扇、空调时,一定要盖薄被子,保护好腹部和背部。在饮食上要注意节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虚弱更易受损,家长更是要注意。
  心火妄动,谨防情绪中暑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征,俗称“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人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
  “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甚者引发猝死。所以大暑养生预防“情绪中暑”,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要学会情绪转移,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暑性炎热,容易耗气,正常人都会觉得乏力,并且有睡眠不佳、急躁焦虑,所以在暑天最好早休息,尤其是23点到6点这段时间,尽量不要熬夜,让情绪稳定。
  全身反复起风团病根不除痒难停
  白领小李今年32岁,却被风团困扰多年。小学六年级小李就开始出现全身散在风团,每年发作四五次,一挠就皮肤整片发红,痒得恨不得把皮肤抓烂。有时几小时自行消退,有时几天也不消,而且此起彼伏。以往用偏方外涂,一直没有系统规范治疗。高二时就诊于三甲医院皮肤专科,被诊断为荨麻疹。对症治疗后很快消退,但仍反复发作。进行过敏原检查又发现过敏原很多,令小李十分苦恼。近几年小李发现一熬夜或工作繁忙时便会发作。由于反复发作,部分皮肤已有色素沉着及小疤痕存在。前不久又起了风团,以躯干为主,呈大片状鲜红色,瘙痒难忍,还出现烦躁、眼睛干涩,睡眠也不好,稍微吃点东西就会觉得胃胀,月经也经常延迟。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教授解读。
  风团非全因湿热,肝郁血热分步调治
  荨麻疹俗称“风团”,很多人误认为起风团就是“湿热”导致的,其实导致荨麻疹的原因很多,从中医角度分析,包括风热、风寒、血热、胃肠积热、气血两虚等,因此不能盲目一味使用清热除湿止痒之品。
  德叔表示,小李的荨麻疹是气机郁滞、血热内扰外发所致。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能够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脾胃之气的升降等。女子又以肝为先天,小李的荨麻疹困扰多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使血热生风而出现红色风团,瘙痒难忍,进出现烦躁、眠差;由于情志不畅,肝气横逆犯脾,而出现胃脘部胀满等不适。治疗上,德叔第一步清肝火佐以祛风除湿止痒,第二步则平肝调脾,经过近两个月的治疗,小李的荨麻疹至今一年多也没再发作。
  预防保健 调脾健脾+穴位按摩
  建议小李这类人群,除了发作期不宜食入过多温补、燥热之品之外,缓解期应重在调脾健脾,可采用党参、太子参、五指毛桃、陈皮、山药等补气健脾之品作为药膳。若发作期瘙痒难忍,可选曲池、血海穴按摩,以清热祛风,养血止痒。每个穴位按揉约5-10分钟,以出现酸胀或者胀疼为度,早晚各一次。
  养生药膳房 生地煲鸡脚瘦肉
  材料:猪瘦肉200克,鸡脚150克,花生60克,生地黄15克,白术20克,生姜2-3片,精盐适量。功效:补气滋阴,凉血止痒。
  烹制方法:诸物洗净,鸡脚处理干净后备用,猪瘦肉切片,放入沸水中焯水备用;上述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约1500ml,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1.5小时,放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
  天热没胃口?中医说这叫“纳呆”
  “纳呆”可调理
  食欲下降中医称之为“纳呆”,是指胃的受纳功能呆滞,也称“胃呆”。如果胃纳减少,伴有食后饱胀之感,称为“胃痞”。
  中医学认为引起纳呆的原因有很多,如感受时邪、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皆可导致胃失受纳、功能呆滞,因此纳呆的发病机制总体来说为脾胃功能失常。
  黄穗平特别提醒,一般来说,小儿厌食、食欲下降多与饮食积滞有关,但成年人的身体情况较为复杂,如果胃口不好,伴有短期内的体重下降甚至贫血等,则应警惕,及早就医检查。若排除了危急重症隐藏风险后,中医食疗也可对高温天气导致的“纳呆”进行调理。
  夏天导致胃口不好的常见原因,多为感受湿邪和胃阴不足两种,所以化湿开胃法和养阴开胃法是增长食欲最常用的方法。
  久坐空调房感受寒湿
  ——化湿开胃法
  炎热高温,不少人都喜欢泡在空调房,喝着夏日凉茶或者冷饮。黄穗平表示,这部分人容易感受寒湿邪气,中阳受困,胃气闭塞不通,于是出现纳呆、食少、口淡黏腻、脘腹胀闷、恶心欲吐、大便溏烂、头身困重、懒动懒言、体虚浮肿等症状,通常会舌淡胖、苔白腻。
  对这类人群最适合使用的就是芳香化湿药。常见的化湿开胃药物有藿香、陈皮、砂仁、白豆蔻,等等。食疗调理则可用砂仁陈皮瘦肉粥进行日常调理,芳香化湿开胃。
  暑热多汗伤津
  ——养阴开胃法
  夏季暑热当令,尤其是三伏天下,人体多汗容易伤津,导致胃阴不足,阴虚生热扰于胃中,胃失津润,胃失和降,容易出现饥不欲食、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嗳气、唇舌干燥或干呕呃逆、小便短、大便干等症状。这种人通常舌红少津,或剥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
  中医学讲“胃喜润而恶燥”,胃中津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维持其通降下行之性。按照清代名医叶天士创养胃阴之说,用养胃阴之法,治疗胃阴虚之症效如桴鼓。
  常见的养阴开胃药物有石斛、麦冬、玉竹、沙参等。食疗汤方可用沙参石斛煲老鸭,养阴生津开胃。
  网上流传有关西红柿的三个“食用禁忌”?
  人的老化过程是不断被氧化的过程,想要延缓衰老,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抗氧化功效的食物,比如西红柿。每100克西红柿含有14毫克的维生素C,还含有番茄红素、谷胱甘肽等营养素,在这些营养物质综合协同下,可以产生一定的抗氧化功效。常吃西红柿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前列腺癌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关于西红柿,网上流传着很多“食用禁忌”,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食用禁忌”传言1:在买西红柿的时候,不要买青色的,吃了会中毒。
  真相:没成熟的西红柿颜色发青,含有一定量的有毒成分生物碱龙葵素。大量食用有食物中毒的可能。另外还有特殊品种的西红柿,成熟后也会带有青色,这种熟西红柿并不会让人中毒。购买时,如果拿不准,要跟商家询问清楚。
  如果买到没有成熟的青西红柿,最好先放置数天,待果皮颜色变红以后再炒熟食用。放置几天后,青西红柿变红后龙葵素会部分分解。
  “食用禁忌”传言2:西红柿最好生吃,番茄红素遇热容易分解。
  真相:熟吃有熟吃的好,生吃有生吃的好,交替换着吃就行。
  从摄入番茄红素的角度来讲,西红柿熟吃更有效。加热有助于番茄红素的释放。烹调时加少许油有助于番茄红素的转运和吸收。熟吃西红柿,要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会导致很多热稳定性差的营养素损失。
  从摄取谷胱甘肽和维生素C的角度来说,生吃西红柿更好一些,因为加热的情况下谷胱甘肽和维生素C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食用禁忌”传言3:西红柿和黄瓜不能一起吃,因为黄瓜里有破坏维生素C的物质。
  真相:所有植物都含维生素C,也有促进它生长的元素,不必过分担心。
  因此,不仅黄瓜里含有抑制维生素C的元素,西红柿里也有,白菜、萝卜等蔬菜里都有。
  再者,假如黄瓜里具有强烈的破坏维生素C的物质的话,那它为什么不首先把黄瓜里的维C破坏掉呢?它何必舍近求远,去破坏西红柿里的维C,却留下近在眼前的维C呢?
  所以说,这样的说法根本是无稽之谈,大家大可放心大胆地一起吃。
  伏天运动健身巧妙补充营养
  很多人选择在伏天运动健身,认为瘦身效果会事半功倍。市中研附院营养科主任高贡提醒,运动锻炼不但要追求锻炼效果,更要讲究体力恢复,保护身体机能。
  运动量大的人容易大量出汗,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引起脱水,脱水会导致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下降,所以运动后要及时补水,一般要喝2至3杯水(每杯200毫升)。
  运动后及时、科学地补充营养,不仅有助于修复肌肉,还有利于减脂、增肌。盲目地什么也不吃,可能会导致肌肉流失,反而起不到减脂作用,难以达到锻炼效果。做有氧运动后,可摄入简单的碳水化合物搭配少量蛋白质。在力量训练后,则需增加蛋白质摄入。例如,在做力量训练运动后,建议吃一个香蕉、喝一杯牛奶,或者吃面包、鸡蛋、火腿等。碳水化合物可以选低至中等血糖指数的食物,有利于维持机体稳定的血糖水平。
  运动时会大量出汗,很多矿物质、维生素会随着汗液丢失,主要是丢失钾、钠和水溶维生素,所以运动后需要注意补充富含钾的水果、蔬菜,例如香蕉、土豆等。运动后要注意各类食物的组成和搭配比例,可以用餐盘划分,用二分之一的餐盘盛放水果和蔬菜,用四分之一的餐盘盛放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用另外四分之一的餐盘盛放全谷物或淀粉类食物。
  焦虑情绪与焦虑症有何区别?
  有焦虑情绪就是焦虑症吗?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并不清楚,很容易把焦虑情绪当成焦虑症。其实这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焦虑症的发病率正在上升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达到4.98%。在新冠疫情仍在持续的大环境下,由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房贷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婚姻压力等因素,更多人被焦虑症困扰。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救援防护分会理事,新乡市心理学会副会长,新乡医学院基础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精神科主任王新友介绍,焦虑障碍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童年期的不良经历,包括不良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
  近年来焦虑症的发病年龄趋年轻化,80%~90%在35岁以前发病,其发病高峰年龄为10~25岁。据推测,河南的焦虑症患者可能已达到400万人。
  焦虑情绪与焦虑症有啥区别?
  焦虑情绪:每个人都会有焦虑情绪,比如面试前、高考前的紧张就是一种焦虑情绪,它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体验,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机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
  焦虑症:焦虑症又叫焦虑障碍,是指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常常伴随主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
  王新友解释说,焦虑情绪是普遍存在的,而焦虑症属于疾病范畴,简单地讲就是,焦虑情绪不一定是焦虑症,但是焦虑症一定会有焦虑情绪。
  不要陷入这几个认识误区
  王新友提醒,关于焦虑症,人们应该避免陷入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焦虑症是性格问题。有很多人以为焦虑症不是病,只是个人性格问题,觉得靠个人意志就能克服。而实际情况是,严重的焦虑症患者感觉很痛苦,靠自己是不能克服的,还需要专业、系统的治疗才能摆脱这种疾病。
  误区二:认为焦虑症是心情问题。认为患上焦虑症是因为生活太紧张,只要学会放松心情、去旅游散心就没问题。放松心情、旅游散心,对缓解焦虑有帮助,焦虑障碍并非单纯是生活过度紧张的问题,焦虑情绪背后的负面思维方式和与之相关的负面行为才是关键。
  误区三:认为只用抗焦虑药物就可以治愈焦虑。药物确实对焦虑障碍有帮助,但焦虑障碍并非单纯生理因素引起的,个人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和处理压力的错误方法也是关键所在,因此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是相辅相成的。
  肚子老是咕咕叫还总放屁是怎么回事?
  近期,有网友咨询,称自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肚子总是咕咕叫,还老是放屁,导致平时在公共场合非常尴尬,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针对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长沙东大肛肠医院胃肠医师吴少卿一起来了解下。
  吴少卿表示,肚子咕咕叫,在临床上叫作肠鸣音,身体中的肠胃器官在工作的时候,体内的水分和液态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就会出现咕咕叫的声音。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声音比较低弱而和缓,但有时也会发出比较大的声音,比如人在饥饿的时候,肚子会发出明显的咕咕叫的声音,这种情况一般是正常的,不必担心。
  而放屁一般也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吴少卿指出,人在进食时,由于消化道正常菌群的作用,产生了较多的气体,这些气体会随同肠蠕动向下运行,由肛门排出,于是就产生了放屁的现象,一般人体每天放屁5~15次左右是比较正常的。如果肚子总是咕咕叫,还伴随频繁放屁的现象,要考虑以下这几种可能:
  1、吃饭速度太快或边吃边说
  如果吃饭狼吞虎咽,速度太快,或在吃饭的时候经常与人交谈,会导致大量的气体吞入口腔,进入胃肠道,肠胃在蠕动的过程中,夹杂着过多的气体,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咕咕声,放屁也会增多。
  2、进食太多易产气的食物
  一些人比较喜欢吃刺激性的食物,或者吃了豆类,而这些食物容易产生气体,摄入过多,就容易发生肚子咕咕叫和放屁增多的现象。
  3、精神压力大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工作压力大,精神过度紧绷,会影响到肠胃的正常蠕动,导致肠胃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引起消化不良,容易出现肚子咕咕叫、放屁多的现象。
  4、肠道功能发生紊乱
  当肠道功能紊乱时,消化功能会随之减弱,人在进食后不能及时消化,会在肠道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会在肠道中存留,使肠道发出咕咕叫的声音,也会使放屁现象频繁出现。
  5、患了肠易激综合征
  如患了肠易激综合征,肠胃蠕动速度加快之后,也会引起肚子咕咕叫、频繁放屁的情况,还可能伴随腹痛、腹泻的现象。
  来源:光明网
  吃醋会骨质疏松吗?
  醋作为调味品的一种,深受大家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的口感,还因为它具有神奇的效果。吃多了油腻的食物,来点醋,可以解腻;烹饪腥味重的食材,加点醋,可以除腥提味。除了烹饪价值以外,醋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吃醋不会导致骨质疏松
  在化学反应中,醋酸确实会溶解碳酸钙,从而使钙流失。但我们吃进去的醋会在胃里消化,再被肠道吸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是直接作用于人体骨骼,因而并不会造成我们骨骼的钙质流失。
  而吃醋非但不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反而可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因为醋能够帮助胃酸偏少的人把食物中的不溶性钙变成离子状态,有利于钙的吸收。
  此外,有些醋本身就有较高的钙质,每100g的醋中就含有125mg的钙,与牛奶的钙含量不相上下。甚至还有研究表明,在日常膳食中多吃一点醋,可以减少尿钙的流失。
  另外,食醋中含有较多的抗氧化成分,可以延缓血管的衰老,防止血管提前老化而出现的健康问题。像山西地区,由于水质比较硬,因此自古就有吃醋的传统和习惯。有调查显示:山西人并没有因为吃醋而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
  中医对醋的认识
  醋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调味品,人们在治疗疾病时也常常使用。事实上,医学的早期状态与“酉”(即酒)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医的古字就为“醫”。《说文解字·酉部》言:“酒所以治病也。”作为由陈酒变化而来的醋,中医亦未忽略其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醋的种类,并在多处论述了醋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卷二十五》中写道:“(醋)释名:酢、醯、苦酒。陶弘景曰:醋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谓之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丹家又加余物,谓为华池,左味。”认为醋就是一种苦酒,越陈越好。
  又说“刘熙《释名》云:醋,措也。能措置食毒也。古方多用‘酢’字也”,又提出醋具有“解毒”作用。而《本草纲目·卷四十五》中又文“散诸热,治胃气,理经脉,消食,以醋食之”。清代王士雄也在其《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述了醋相同的医学功效:“醋温。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气,辟邪,解鱼蟹鳞介诸毒。陈久而味厚气香者良。”据考证,《伤寒论》中著名的方子“苦酒汤”中的“苦酒”就是古代的醋。苦酒汤由半夏、鸡蛋清、苦酒三味药组成,用来治疗“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的疾病,类似现在的重症咽炎。
  需要注意人群
  1.胃溃疡患者不宜吃醋
  醋本身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同时还会刺激胃分泌大量胃酸,胃酸过多会腐蚀胃溃疡患者的胃粘膜,加重溃疡病情。因此,患有胃溃疡的人不能吃醋,胃酸过多的人同样也不宜吃醋。
  2.空腹不宜吃醋
  不管你的胃有多么强健,空腹时都尽量别吃醋,以免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对胃壁造成伤害。
  3.正在服用抗胃酸药物的人不宜吃醋
  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碳酸氢钠等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呈碱性,在服用这些药物时不能吃醋。因为醋里面的醋酸会中和药物的碱性,降低甚至使其失去药效。另外,服用抗胃酸药物的人本身胃酸分泌过多,而醋会刺激胃酸分泌,从而使病情加重。
  4.口腔溃疡患者不宜吃醋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的炎性病症,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皮损伤,这时候食用醋会对黏膜造成刺激,使得口腔黏膜损伤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