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灯会
文章字数:2386
元宵节的文化活动实在是丰富多彩。如果说大秧歌、踢鼓拉花、踩高跷等表演艺术呈现给群众的是一种动态性的美,那么,灯会给人们呈现的就是一种静态性的美了。
一
灯会,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一般是指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期间,由官方举办的大型灯饰展览活动。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时期,国都建康(今南京)就举办过元宵灯会,其盛况为全国之冠,这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其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和家庭美满。从此,灯会开始逐步走向民间大众。
隋炀帝时期,洛阳城皇城正门端门便有布灯的习俗。据说,端门灯会的发起人就是隋炀帝。《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610年)元宵,隋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自此,端门灯火闻名于世,连外国使者都来观赏。
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唐代每年灯节这天晚上,洛阳城皇城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者人山人海。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听说长安城举办盛大灯会,自己不能前去观赏,在《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写道:“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身闲不得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北宋和南宋两朝,元宵灯会继续向前发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提倡灯会这一盛事,并将南京每年元宵节的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洪武五年元宵节,朱元璋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了万盏水灯,轰动了整个京师。秦淮灯会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高潮。
到了清代,满族人入主中原,宫廷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依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二
1946年,朔县解放,回到人民手中。1950年元宵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元宵节。据老者们回忆,朔县的这个元宵节过得十分隆重,大街上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好不热闹。具体热闹到了什么程度,当时尚无文字记载,以后也没有什么回忆性的作品存世,如今健在的80来岁的老人那时也不过十来八岁,能回忆起来的人少之又少了。因此,当年的热闹也只能靠我们自己想象了。
到了1973年前后,朔县元宵节的盛况,我已有了清晰的记忆。那时的大街上,除去人多、旺火多、火器多、混玩意的多外,就数灯火多了。说起赏灯,那当然是晚上的事了。当时的县革委会还在中心街(南大街之一段)西侧的警所街北面,所有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都在城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企业,如酒厂、工具厂、服装厂、电镀厂、玛钢厂、鞋厂、工艺美术厂、人民医院、职工医院、邮政局、新华书店、人民银行、工程公司、服务队、五交化公司、供销社、食品公司、副食品公司、糖业烟酒公司、粮食门市部、蔬菜公司等等好几十家也在这里。
到了元宵节时,这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门前,都提前挂好了大红灯笼,上面写着“欢度元宵”四个大字,白天尤为显眼,晚上灯亮以后,红彤彤的实在喜人。
也有的单位挂的是宫灯。宫灯一般以六角形的居多,需要木工和美工共同来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宫灯的六个面一般是玻璃挂面,上面画着山水、花鸟、人物等,再配上一条高难度的谜语,就把赏灯的人给牢牢地拴绊住了,猜不着谜底的人,倘有兴致,不免掏出纸笔记录下来。这可能就是宫灯的魅力所在吧。与大红灯笼的热烈奔放相比,宫灯含蓄宁静,是自有一番情趣的。
三
改革开放初期,朔县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元宵节时,不少单位的大门前已经不再满足于挂几个大红灯笼或者是宫灯了。
记得是1986年的元宵节,朔县文化馆的门前挂出了巨幅的“二龙戏珠”龙灯,晚上通了电源后,一条碧龙和一条金龙亮如白昼,其形状栩栩如生。更为奇特的是这两条龙是可以活动的,其龙头、龙角、龙爪、龙尾徐徐游动,嬉戏着那颗五彩的明珠,宛若真龙现世一样惟妙惟肖。元宵节的三个夜晚,观赏的人数以千计,把东大街堵得水泄不通。这一年是农历的龙年,“二龙戏珠”的龙灯无疑给朔县人民带来了喜庆和祥和的瑞气,至今令人怀念不已。据说,这两条龙灯是从南方某地买回来的,可见南方人的工艺美术水平和商业头脑是非同一般的。
1990年前,元宵节期间,朔州老城基本还是文艺活动的中心。那时的企业也都景气,厂门前挂灯笼的做法已经落伍,于是想尽办法往大搞,比如位于北门口的玛钢厂,腊月里就开始动工制作三角钢架,正月初六一上班,就动手在马路两旁立钢架、蒙彩布、安彩灯,到了正月十三前,两层楼高的横跨马路的彩门就矗立在了人们的眼前,彩门头顶南北两面的横梁上高悬着“欢度元宵”四个霓虹灯大字,白天看倒也一般,晚上亮起了后,绚丽极了。两根一米四五粗的三角铁钢柱也被装饰得气派而又喜人,上面书写着激荡人心的联语,四周布满间距均等的红、黄、蓝、绿、紫小灯泡,在五路变电器的带动下,夜间的整个彩门跳跃着五彩斑斓的光芒,把半条北大街装扮的五彩缤纷、气象万千。
在南城门口,酒厂、工具厂也是如此的装扮,与北门口的玛钢厂遥相呼应,把不到一公里的南北两条街连成了灯的海洋。
四
大约在1990年以后的元宵节,北城墙外的善阳街就取代了老城的中心位置。记得是2004年元宵节,以区委、区政府办公楼为中心,西至马邑路,东至开发路的善阳街,布满了整齐的大红灯笼,白天夜晚都是火红的海洋,这是朔州人第一次见到的真正的灯展,简直把人们的心也给展红了。到2012年,朔城区元宵节的灯展,善阳街是最大的亮点。
近年来,每当腊月来临后,朔州的主干道,比如开发路、北关路、马邑路、梁郡路、招远路、平朔路、善阳街、府东府西街、民福街、振华街、安泰街以及各个大小公园等,都要布置不同主题的灯展,从腊月中下旬开始,各种彩灯就陆续开始亮了起来,一直亮到元宵节过后,历时一个月还多。
在灯具、灯饰方面,由于高科技的不断应用,色彩一年比一年绚丽,图案一年比一年新颖。倘若有人问,明年春节的灯展会是个什么样子,那是很难回答出的一个问题。
其实,不回答也罢。等待我们的必将是一个令人称奇、令人喝彩的五彩缤纷的新春灯展。
一
灯会,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一般是指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期间,由官方举办的大型灯饰展览活动。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时期,国都建康(今南京)就举办过元宵灯会,其盛况为全国之冠,这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其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和家庭美满。从此,灯会开始逐步走向民间大众。
隋炀帝时期,洛阳城皇城正门端门便有布灯的习俗。据说,端门灯会的发起人就是隋炀帝。《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610年)元宵,隋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自此,端门灯火闻名于世,连外国使者都来观赏。
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唐代每年灯节这天晚上,洛阳城皇城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者人山人海。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听说长安城举办盛大灯会,自己不能前去观赏,在《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写道:“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身闲不得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北宋和南宋两朝,元宵灯会继续向前发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提倡灯会这一盛事,并将南京每年元宵节的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洪武五年元宵节,朱元璋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了万盏水灯,轰动了整个京师。秦淮灯会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高潮。
到了清代,满族人入主中原,宫廷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依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二
1946年,朔县解放,回到人民手中。1950年元宵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元宵节。据老者们回忆,朔县的这个元宵节过得十分隆重,大街上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好不热闹。具体热闹到了什么程度,当时尚无文字记载,以后也没有什么回忆性的作品存世,如今健在的80来岁的老人那时也不过十来八岁,能回忆起来的人少之又少了。因此,当年的热闹也只能靠我们自己想象了。
到了1973年前后,朔县元宵节的盛况,我已有了清晰的记忆。那时的大街上,除去人多、旺火多、火器多、混玩意的多外,就数灯火多了。说起赏灯,那当然是晚上的事了。当时的县革委会还在中心街(南大街之一段)西侧的警所街北面,所有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都在城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企业,如酒厂、工具厂、服装厂、电镀厂、玛钢厂、鞋厂、工艺美术厂、人民医院、职工医院、邮政局、新华书店、人民银行、工程公司、服务队、五交化公司、供销社、食品公司、副食品公司、糖业烟酒公司、粮食门市部、蔬菜公司等等好几十家也在这里。
到了元宵节时,这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门前,都提前挂好了大红灯笼,上面写着“欢度元宵”四个大字,白天尤为显眼,晚上灯亮以后,红彤彤的实在喜人。
也有的单位挂的是宫灯。宫灯一般以六角形的居多,需要木工和美工共同来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宫灯的六个面一般是玻璃挂面,上面画着山水、花鸟、人物等,再配上一条高难度的谜语,就把赏灯的人给牢牢地拴绊住了,猜不着谜底的人,倘有兴致,不免掏出纸笔记录下来。这可能就是宫灯的魅力所在吧。与大红灯笼的热烈奔放相比,宫灯含蓄宁静,是自有一番情趣的。
三
改革开放初期,朔县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元宵节时,不少单位的大门前已经不再满足于挂几个大红灯笼或者是宫灯了。
记得是1986年的元宵节,朔县文化馆的门前挂出了巨幅的“二龙戏珠”龙灯,晚上通了电源后,一条碧龙和一条金龙亮如白昼,其形状栩栩如生。更为奇特的是这两条龙是可以活动的,其龙头、龙角、龙爪、龙尾徐徐游动,嬉戏着那颗五彩的明珠,宛若真龙现世一样惟妙惟肖。元宵节的三个夜晚,观赏的人数以千计,把东大街堵得水泄不通。这一年是农历的龙年,“二龙戏珠”的龙灯无疑给朔县人民带来了喜庆和祥和的瑞气,至今令人怀念不已。据说,这两条龙灯是从南方某地买回来的,可见南方人的工艺美术水平和商业头脑是非同一般的。
1990年前,元宵节期间,朔州老城基本还是文艺活动的中心。那时的企业也都景气,厂门前挂灯笼的做法已经落伍,于是想尽办法往大搞,比如位于北门口的玛钢厂,腊月里就开始动工制作三角钢架,正月初六一上班,就动手在马路两旁立钢架、蒙彩布、安彩灯,到了正月十三前,两层楼高的横跨马路的彩门就矗立在了人们的眼前,彩门头顶南北两面的横梁上高悬着“欢度元宵”四个霓虹灯大字,白天看倒也一般,晚上亮起了后,绚丽极了。两根一米四五粗的三角铁钢柱也被装饰得气派而又喜人,上面书写着激荡人心的联语,四周布满间距均等的红、黄、蓝、绿、紫小灯泡,在五路变电器的带动下,夜间的整个彩门跳跃着五彩斑斓的光芒,把半条北大街装扮的五彩缤纷、气象万千。
在南城门口,酒厂、工具厂也是如此的装扮,与北门口的玛钢厂遥相呼应,把不到一公里的南北两条街连成了灯的海洋。
四
大约在1990年以后的元宵节,北城墙外的善阳街就取代了老城的中心位置。记得是2004年元宵节,以区委、区政府办公楼为中心,西至马邑路,东至开发路的善阳街,布满了整齐的大红灯笼,白天夜晚都是火红的海洋,这是朔州人第一次见到的真正的灯展,简直把人们的心也给展红了。到2012年,朔城区元宵节的灯展,善阳街是最大的亮点。
近年来,每当腊月来临后,朔州的主干道,比如开发路、北关路、马邑路、梁郡路、招远路、平朔路、善阳街、府东府西街、民福街、振华街、安泰街以及各个大小公园等,都要布置不同主题的灯展,从腊月中下旬开始,各种彩灯就陆续开始亮了起来,一直亮到元宵节过后,历时一个月还多。
在灯具、灯饰方面,由于高科技的不断应用,色彩一年比一年绚丽,图案一年比一年新颖。倘若有人问,明年春节的灯展会是个什么样子,那是很难回答出的一个问题。
其实,不回答也罢。等待我们的必将是一个令人称奇、令人喝彩的五彩缤纷的新春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