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旺火
文章字数:3267
不知从何时起,旺火就在朔州人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在民间,除非有特别的禁忌,过大年、娶媳妇和闹元宵,旺火是必备之物。元宵节垒旺火在朔县始于何时?由于没有准确的文献记载,想要考证出来是件很难的事了。但是,好在本文与考证无关,不过说说而已,略表遗憾罢了。
一
到如今,朔州人不把元宵节看成是一个单独的节日,而是当成春节的重要部分,过不了元宵节,就不能说是过完了年。
1989年前,朔县的楼房还很少见,城里人清一色住的是平房四合院,或一户独居,或多户杂居。每当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门前垒一个或大或小的旺火。因此,那时的朔县成年男人中,不会垒旺火的人并不多,不少十几岁的娃娃就学会了垒旺火,我就是在十几岁学会的,并不难,也没有什么神秘的。
过年为何要垒旺火?资料上有很多的传说,但精神实质基本上是一致的:是为了驱邪纳福。我小时候不知道啥是驱邪纳福,总喜欢问母亲过年为啥垒旺火?“去!就你好刨老根,过年就得垒旺火哩。”母亲如果手头有营生,便不客气地这样说。如果碰上母亲不忙,则会笑吟吟地蹲下身子把我的双手捂在她的脸上说:“过大年垒旺火,能把咱家的穷根烧跑,明年你就想吃多少馍馍也不愁啦。”可见,垒旺火并不是迷信,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
那么,朔县的元宵节为何也要垒旺火?很自然,和过年一样,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可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时,沿街垒旺火还有照明和取暖的作用。北方的元宵节,正值数九寒天,上街看红火的人们是十分需要烤火来取暖的;如今的大街上,很多地方是夜如白昼了,但在过去,即使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中期,朔县也只有四大街和“革委街”才有路灯。因此旺火无疑为人们提供了照明的功能。可见,元宵节的旺火,还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
二
在我的记忆中,朔县城里元宵节期间的旺火,最繁荣的是1976年到1990年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勤俭节约的观念依然时尚,因此元宵节沿街的旺火,无论是国有单位垒,还是个体户、居民个人垒,都遵循一个既要好看又要勤俭的原则。因而,街上的旺火人们感到自然和亲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
记得是1985年前后的那几年,南大街上朔县酒厂垒的旺火就比较高大,大约有两米粗、三米高吧,很是威风。紧挨酒厂的是朔县钉掌社,后来改成电镀厂,经济力量哪能和人家酒厂比,因此垒得旺火就小得多了,大概就是个一米多高吧。虽然比酒厂的旺火小,但电镀厂的干部和职工并不自卑,大多数市民也并不小看,反而在心里对电镀厂的干部有了崇敬之感。等到晚上两个工厂的旺火相继焰着后,一大一小红彤彤的倒也般配。你还别说,有不少的人还偏偏爱烤这个小旺火。
东大街马神庙巷口头对面临街有个小小的绱鞋铺,主人姓苏。老人家每年都要在铺面前垒个小旺火,也就是二尺多高,有惯熟的人爱和老苏开玩笑说:“老苏,你垒蛋大个旺火做啥哩?咋不让你女婿给买车大炭呢?”老苏听后扶着老花镜笑眯眯地说:“你知道个啥哩?垒旺火是说心哩!”老苏的旺火小虽小,但依旧映红了他的绱鞋铺。
三
在朔县人的概念中,煤是煤,炭是炭,不一样。炭一般是指拳头以上大的块状煤,煤则指的是炭粉碎后或自然粉碎后的小颗粒。垒旺火的原料用的就是炭,而且大多喜欢买平鲁的炭。因为朔县的炭比平鲁的灰份和硫份高,也就是人们说的既不好着又不耐烧。1990年以前的旺火,无论个人还是单位,垒旺火并无雇人一说。旺火垒多大,也常常是用驴车、马车、小四轮、大卡车来表述的。比如说,一小四轮的炭,一般的能垒一个一米三四粗、二米多高的旺火。
朔县元宵节街上的旺火大小不一,形状也不一样,总体上说有两大类,圆形和方形的,但以圆形的为主。无论方圆,都是宝塔形状的锥形体。里边是空心的,放一捆木材,以便于夜晚引燃。旺火一般平地而起,留下一个通风口就可以了。
垒旺火,朔县人虽然说大多数都会,但技术的高低却是不一样的,过去工厂和机关单位垒旺火往往是优中选优的来安排人的,不是谁想垒就能垒了的事。优秀的垒旺火师傅往往很少动斧头,比如说一四轮车炭卸下后,师傅并不忙着垒,而是左脚一块右脚一块地踢一踢,然后再猫倒腰左手推一块,右手推一块,三根香烟的功夫后,心中便有了底数。如果一个单位要垒一东风大卡车炭的旺火,就得给一个师傅配备四五个打下手的年轻力大的人。
垒旺火的技术说白了,首先是稳重,讲究炭与炭之间的衔接,就像泥匠垒墙一样,需错开缝缝。其次是好看,粗细高低的比例大体要搭配得当。第三是外面要有新茬口,要平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旺火在日光下放射出紫蓝色的金属光泽。如果能达到这三条标准,一个稳重、美观的旺火就将军般地矗立在人们的面前了。旺火垒好后,最后一道工序是从顶头压一条上书“旺气通天”或“旺气冲天”的红纸或红绸条幅。远远望去,宛如美女脖颈前飘着的红纱巾。
朔县城并不很大,正月十五的四大街上,是垒旺火最多的一天,这一天的晚上,每个单位的旺火一般从七点多焰着,一个多小时后便冒罢了大烟,此后的旺火冒着腾腾的火焰,“呼呼”地欢快地冲上云霄,好不美丽,好不壮观。此时,沿街的大小不一的旺火较着劲地把自己心中的喜悦喷向了天庭。此时的朔县小城,礼花之声动人心魄,鼓乐之声醉人心田。
四大街的旺火红了,小城的上空红了,人们的心儿也红了。
四
1995年以后,朔州元宵节的旺火有些变味了,与70年代、80年代不一样了。一是旺火一年比一年高了,今年10吨炭3米高,明年就垒20吨5米高;山阴能垒6米高的,咱怀仁又不是没炭,比它高上几米吧,于是最后垒到了10米多高,耗炭100吨开外。二是攀比奢侈成风。中行垒6米高的旺火,人行的领导看了后颇不高兴,咱比它高上2米。银行有钱,烟草、保险、税务等部门也不缺钱,于是元宵节的旺火就有些太高了。
旺火高得离了谱,恶果自然也就来了。比如:成本高了,炭不是自然开采出来的炭,而是需要切割机加工成城砖形状的炭条,有人说5吨自然炭加工不出3吨炭条来。垒3米以上高的旺火,还得人工绑脚手架,这样一来,连工带料的价格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腐败也可能产生了。又如:环境污染严重了。上世纪90年代前的旺火,很少超过3米的,而且多数是自然燃烧,污染相对少一些。90年代后期以后的旺火,用炭量剧增,燃烧的时间却短了,不到晚上10点半,有的旺火刚刚冒罢了大烟,就有人急着推倒,然后浇上水,这一浇不要紧,浓烈的氧化反应 更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物极必反。元宵旺火变了味,群众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它的路也就走到了尽头。前七八年,朔城区元宵节集中在区政府门前垒三个三米多高的旺火,既节约了费用,减少了污染,又保留了民俗,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可以说是再好不过的举措了。
随着大气污染压力的不断加大,近年来,我省出台了“禁燃禁放”有关条例,朔城区政府门前的旺火也改成了电旺火,环保又明亮,气派又时尚,实在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朔县人有元宵节“转旺火”的讲究。也就是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后,接着再倒转三圈。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驱灾除病,为了一年通顺,为了四季呈祥,似乎把一切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一转”上。新中国成立前,也就是旧社会,朔县人最讲究转衙门前的旺火;新中国成立到如今,最讲究转政府门前的旺火。其说法是只有转政府门前的旺火才“灵验”,才会有求必应。是不是真的这样“灵验”,当然不是这样的,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期盼吧。但是,从一个角度说,转政府门前的旺火,表达了群众对政府的一片崇敬之情,更寄托了群众对政府为民服务的期盼。
去年元宵节三天,朔城区政府门前的电旺火周围,从晚上六点到十一点前,转旺火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有正转的,有倒转的,十分热闹。元宵节自古就是一个官民同乐、普天同庆的节日,红彤彤的旺火无疑为政府和群众架起了一座金桥。
正月十六是元宵节的最后一天了。前两天没有转过政府旺火的人们似乎有点急,吃罢晚饭便赶紧上大街直奔政府的旺火前,忘我地融入到成千上万的转旺火大军之中。
2011年是农历的兔年,这一年的元宵节后,我曾写下五律《元宵赏旺火》,其为:
兔年上元夜,旺火映天红。烈焰迎风舞,祥光耀眼明。人间腾紫气,大地起春风。
皓月当空照,环球竞大同。就让这首诗做结吧,元宵节的旺火实在是如此的美妙!
一
到如今,朔州人不把元宵节看成是一个单独的节日,而是当成春节的重要部分,过不了元宵节,就不能说是过完了年。
1989年前,朔县的楼房还很少见,城里人清一色住的是平房四合院,或一户独居,或多户杂居。每当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门前垒一个或大或小的旺火。因此,那时的朔县成年男人中,不会垒旺火的人并不多,不少十几岁的娃娃就学会了垒旺火,我就是在十几岁学会的,并不难,也没有什么神秘的。
过年为何要垒旺火?资料上有很多的传说,但精神实质基本上是一致的:是为了驱邪纳福。我小时候不知道啥是驱邪纳福,总喜欢问母亲过年为啥垒旺火?“去!就你好刨老根,过年就得垒旺火哩。”母亲如果手头有营生,便不客气地这样说。如果碰上母亲不忙,则会笑吟吟地蹲下身子把我的双手捂在她的脸上说:“过大年垒旺火,能把咱家的穷根烧跑,明年你就想吃多少馍馍也不愁啦。”可见,垒旺火并不是迷信,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
那么,朔县的元宵节为何也要垒旺火?很自然,和过年一样,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可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时,沿街垒旺火还有照明和取暖的作用。北方的元宵节,正值数九寒天,上街看红火的人们是十分需要烤火来取暖的;如今的大街上,很多地方是夜如白昼了,但在过去,即使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中期,朔县也只有四大街和“革委街”才有路灯。因此旺火无疑为人们提供了照明的功能。可见,元宵节的旺火,还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
二
在我的记忆中,朔县城里元宵节期间的旺火,最繁荣的是1976年到1990年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勤俭节约的观念依然时尚,因此元宵节沿街的旺火,无论是国有单位垒,还是个体户、居民个人垒,都遵循一个既要好看又要勤俭的原则。因而,街上的旺火人们感到自然和亲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
记得是1985年前后的那几年,南大街上朔县酒厂垒的旺火就比较高大,大约有两米粗、三米高吧,很是威风。紧挨酒厂的是朔县钉掌社,后来改成电镀厂,经济力量哪能和人家酒厂比,因此垒得旺火就小得多了,大概就是个一米多高吧。虽然比酒厂的旺火小,但电镀厂的干部和职工并不自卑,大多数市民也并不小看,反而在心里对电镀厂的干部有了崇敬之感。等到晚上两个工厂的旺火相继焰着后,一大一小红彤彤的倒也般配。你还别说,有不少的人还偏偏爱烤这个小旺火。
东大街马神庙巷口头对面临街有个小小的绱鞋铺,主人姓苏。老人家每年都要在铺面前垒个小旺火,也就是二尺多高,有惯熟的人爱和老苏开玩笑说:“老苏,你垒蛋大个旺火做啥哩?咋不让你女婿给买车大炭呢?”老苏听后扶着老花镜笑眯眯地说:“你知道个啥哩?垒旺火是说心哩!”老苏的旺火小虽小,但依旧映红了他的绱鞋铺。
三
在朔县人的概念中,煤是煤,炭是炭,不一样。炭一般是指拳头以上大的块状煤,煤则指的是炭粉碎后或自然粉碎后的小颗粒。垒旺火的原料用的就是炭,而且大多喜欢买平鲁的炭。因为朔县的炭比平鲁的灰份和硫份高,也就是人们说的既不好着又不耐烧。1990年以前的旺火,无论个人还是单位,垒旺火并无雇人一说。旺火垒多大,也常常是用驴车、马车、小四轮、大卡车来表述的。比如说,一小四轮的炭,一般的能垒一个一米三四粗、二米多高的旺火。
朔县元宵节街上的旺火大小不一,形状也不一样,总体上说有两大类,圆形和方形的,但以圆形的为主。无论方圆,都是宝塔形状的锥形体。里边是空心的,放一捆木材,以便于夜晚引燃。旺火一般平地而起,留下一个通风口就可以了。
垒旺火,朔县人虽然说大多数都会,但技术的高低却是不一样的,过去工厂和机关单位垒旺火往往是优中选优的来安排人的,不是谁想垒就能垒了的事。优秀的垒旺火师傅往往很少动斧头,比如说一四轮车炭卸下后,师傅并不忙着垒,而是左脚一块右脚一块地踢一踢,然后再猫倒腰左手推一块,右手推一块,三根香烟的功夫后,心中便有了底数。如果一个单位要垒一东风大卡车炭的旺火,就得给一个师傅配备四五个打下手的年轻力大的人。
垒旺火的技术说白了,首先是稳重,讲究炭与炭之间的衔接,就像泥匠垒墙一样,需错开缝缝。其次是好看,粗细高低的比例大体要搭配得当。第三是外面要有新茬口,要平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旺火在日光下放射出紫蓝色的金属光泽。如果能达到这三条标准,一个稳重、美观的旺火就将军般地矗立在人们的面前了。旺火垒好后,最后一道工序是从顶头压一条上书“旺气通天”或“旺气冲天”的红纸或红绸条幅。远远望去,宛如美女脖颈前飘着的红纱巾。
朔县城并不很大,正月十五的四大街上,是垒旺火最多的一天,这一天的晚上,每个单位的旺火一般从七点多焰着,一个多小时后便冒罢了大烟,此后的旺火冒着腾腾的火焰,“呼呼”地欢快地冲上云霄,好不美丽,好不壮观。此时,沿街的大小不一的旺火较着劲地把自己心中的喜悦喷向了天庭。此时的朔县小城,礼花之声动人心魄,鼓乐之声醉人心田。
四大街的旺火红了,小城的上空红了,人们的心儿也红了。
四
1995年以后,朔州元宵节的旺火有些变味了,与70年代、80年代不一样了。一是旺火一年比一年高了,今年10吨炭3米高,明年就垒20吨5米高;山阴能垒6米高的,咱怀仁又不是没炭,比它高上几米吧,于是最后垒到了10米多高,耗炭100吨开外。二是攀比奢侈成风。中行垒6米高的旺火,人行的领导看了后颇不高兴,咱比它高上2米。银行有钱,烟草、保险、税务等部门也不缺钱,于是元宵节的旺火就有些太高了。
旺火高得离了谱,恶果自然也就来了。比如:成本高了,炭不是自然开采出来的炭,而是需要切割机加工成城砖形状的炭条,有人说5吨自然炭加工不出3吨炭条来。垒3米以上高的旺火,还得人工绑脚手架,这样一来,连工带料的价格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腐败也可能产生了。又如:环境污染严重了。上世纪90年代前的旺火,很少超过3米的,而且多数是自然燃烧,污染相对少一些。90年代后期以后的旺火,用炭量剧增,燃烧的时间却短了,不到晚上10点半,有的旺火刚刚冒罢了大烟,就有人急着推倒,然后浇上水,这一浇不要紧,浓烈的氧化反应 更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物极必反。元宵旺火变了味,群众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它的路也就走到了尽头。前七八年,朔城区元宵节集中在区政府门前垒三个三米多高的旺火,既节约了费用,减少了污染,又保留了民俗,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可以说是再好不过的举措了。
随着大气污染压力的不断加大,近年来,我省出台了“禁燃禁放”有关条例,朔城区政府门前的旺火也改成了电旺火,环保又明亮,气派又时尚,实在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朔县人有元宵节“转旺火”的讲究。也就是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后,接着再倒转三圈。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驱灾除病,为了一年通顺,为了四季呈祥,似乎把一切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一转”上。新中国成立前,也就是旧社会,朔县人最讲究转衙门前的旺火;新中国成立到如今,最讲究转政府门前的旺火。其说法是只有转政府门前的旺火才“灵验”,才会有求必应。是不是真的这样“灵验”,当然不是这样的,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期盼吧。但是,从一个角度说,转政府门前的旺火,表达了群众对政府的一片崇敬之情,更寄托了群众对政府为民服务的期盼。
去年元宵节三天,朔城区政府门前的电旺火周围,从晚上六点到十一点前,转旺火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有正转的,有倒转的,十分热闹。元宵节自古就是一个官民同乐、普天同庆的节日,红彤彤的旺火无疑为政府和群众架起了一座金桥。
正月十六是元宵节的最后一天了。前两天没有转过政府旺火的人们似乎有点急,吃罢晚饭便赶紧上大街直奔政府的旺火前,忘我地融入到成千上万的转旺火大军之中。
2011年是农历的兔年,这一年的元宵节后,我曾写下五律《元宵赏旺火》,其为:
兔年上元夜,旺火映天红。烈焰迎风舞,祥光耀眼明。人间腾紫气,大地起春风。
皓月当空照,环球竞大同。就让这首诗做结吧,元宵节的旺火实在是如此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