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光懵懂行
文章字数:2294
昨天回朔州参加高中同学孩子婚礼,没想到竟然见到了几位四十年不见的初中同学,让我大吃一惊大喜一场又感慨万分。四十多年前我们在一起读书学习的情景又一幕一幕地重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候,我们都是少男少女,纯洁无邪,天真烂漫,皮肤像水一样嫩,头发像墨一样黑,快乐像星星一样多,时间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一样。
确切地说,是43年前,也就是1979年,我从南完小考入朔县二中,在初中14班读书,这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十二、三岁的年龄,世界观正在形成,老师同学们的言行深深地影响了我。
当时,刚刚恢复高考不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还没有形成,正处在变革的前夜,老师迷茫,学生混沌。二中教室的玻璃被淘气的学生打得一孔不剩,西街农业社早早辍学的少年骑着毛驴在学校横冲直撞,有的甚至坐在讲台上起哄,老师含着眼泪讲课。我们入学的时候是二中建校的第二年,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我和同学们在雪地里踢着一颗足球,从操场一直到了西古城。
担任我们十四班班主任时间最长的是李增老师,城西高庄人,刚刚从朔县师范毕业,年轻气盛,热情似火,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们都亲切的叫他“老李”。他们那一届师范毕业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学生,功底扎实。李老师教学有方,循循诱善,有一次我因为上课看连环画被李老师没收,下课后我到宿舍找李老师要书,李老师问我什么书,我说《爱由生》,其实是《爱迪生》,但是很惭愧我那时候还不认识这个“迪”字,李老师说不对,回家搞清楚再来,这个字我是终身难忘。有一个阶段,我们学习划分句子成分,就是主语谓语宾语等等,我因为买了一本参考书,所以对这方面知识理解透彻。李老师课堂上布置的作业,我每次都能准确划分,他总是摸摸我的头,半是疑惑,半是欣赏。我考上高中后,他继续关注关心我。那时候不像现在,人与人相遇相见还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每次遇见我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打好基础,少看参考书”“要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好课堂45分钟”等等,好像还是我的班主任。遗憾的是,自从高中毕业后,已经40年没有见到李老师,一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有些不安。
我的同桌王金红,他父亲从山东来到朔县工作,是一名医生,在毛织厂对面的一处院子里居住,房屋狭隘拥挤,我常常去他们家找他玩耍。他有音乐天赋,老师教授的歌曲一学就会,我记得有一次在期末考试我和他合唱了一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被那位留着长发的冀月先老师打了一个高分呢,当然我是那位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他头脑聪明,适应能力很强。参加工作不久学会了开车,在企业里那是一份好职业。后来又自己创业,在火车站路上开了一家饭店,我就是那个时候机缘巧合与他再次相见的,时间当是1994年,我刚刚结婚。他当时已经有一辆二手汽车,拿着一个惹人注目的大哥大,要知道那时候几乎没有家庭轿车,他取得了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成就。我清楚地记得,第二年我孩子住医院出院还是他开车送我们回母亲家的。随后几年因为孩子岁数小,我回朔州次数少,慢慢就又与他失去联系,捏指一算,又是快30年时间了,好像做了一场梦。
还有一位同学叶林,个子不高,也和我一样在前排就坐。当时我们正是青春叛逆期,但是老师家长都不善于引导教育,而是简单粗暴打骂。他和我小学就是同学,那时候他就调皮捣蛋,打架斗殴,老师把他父亲请到学校,他父亲在东关农业社放牛,估计也是文盲,拿起鞭子就抽他,但是最终也没有改变他。上初中,有一次物理周老师也是很粗暴,拿扫帚在讲台上打他,把扫帚打烂了打散了,他还是没有屈服没有讨饶,而且是昂首挺胸走下讲台。这位同学最终没有走上正道,这是他们家庭的必然,也是他自己注定的命运。尽管这样,他也是有同学情谊的。九十年代末,我父亲做生意失败在一个小区看大门,他正好住在这个小区,有一次和我父亲交谈,知道我父亲姓高就问,我有一个同学高伟不知您认识不认识,我父亲说,那是我儿子啊。由此,他经常在门房和我父亲喝酒聊天,我是这样知道他的生活情况的。
还有一位同学,我们都叫他小名卢二仁,是从上一届学生留级到我们14班的。他父亲是县武装部参谋,在朔县城内小有名气。他以家庭出身及岁数优势,成为我们班的“领袖”。那时候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当时在学校里打架斗殴较多,我们班同学每次被人欺负,卢二仁都会挺身而出,“报仇雪恨”。他带领一帮同学去一中冲锋陷阵,打的一中学生跪地求饶。他拿着铁锹把比我们年龄大得多的高中学生打倒在地,“凯旋而归”。后来他在铁路参加工作,我坐火车回大同经常在车站见他,他还是大哥风范,对我热情有加,让我到他办公室喝茶休息,有时候时间充足,他还领我去他们单位浴室洗澡。我们14班还有一位丁姓同学也在铁路工作,当时生活不如意,二仁和我一起去看望他,但不巧他不在,我们扫兴而归。有一年我回大同,火车到站时间尚早,于是又去单位找他,他们说卢二仁死了,我大吃一惊,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正是青春年华。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同学死亡的消息,感情上一时不能接受,我就又问,不可能吧,去年我见他还好好的。他的同事不耐烦地说,这种事情我们还能骗你。于是我只能接受这个事实,我的那个同学兄长确实是离开我们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以后我每次在朔县火车站等车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想起他穿着一身黄军装乐呵呵笑眯眯青春年少的样子。
如果把人生当成一场旅行的话,那么我觉得交通工具就是列车,我们初中的时候乘坐的是绿皮火车,晃晃荡荡,慢慢悠悠,时光如歌。再后来,变成了快车、特快、动车,现在我们坐在高铁上,风驰电掣,一日千里,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有苦难言,终日忙碌奔波,就连与朋友同学叙旧都成了奢望。所以,我还是怀念过去的慢时光,怀念初中时的懵懂时光。
确切地说,是43年前,也就是1979年,我从南完小考入朔县二中,在初中14班读书,这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十二、三岁的年龄,世界观正在形成,老师同学们的言行深深地影响了我。
当时,刚刚恢复高考不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还没有形成,正处在变革的前夜,老师迷茫,学生混沌。二中教室的玻璃被淘气的学生打得一孔不剩,西街农业社早早辍学的少年骑着毛驴在学校横冲直撞,有的甚至坐在讲台上起哄,老师含着眼泪讲课。我们入学的时候是二中建校的第二年,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我和同学们在雪地里踢着一颗足球,从操场一直到了西古城。
担任我们十四班班主任时间最长的是李增老师,城西高庄人,刚刚从朔县师范毕业,年轻气盛,热情似火,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们都亲切的叫他“老李”。他们那一届师范毕业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学生,功底扎实。李老师教学有方,循循诱善,有一次我因为上课看连环画被李老师没收,下课后我到宿舍找李老师要书,李老师问我什么书,我说《爱由生》,其实是《爱迪生》,但是很惭愧我那时候还不认识这个“迪”字,李老师说不对,回家搞清楚再来,这个字我是终身难忘。有一个阶段,我们学习划分句子成分,就是主语谓语宾语等等,我因为买了一本参考书,所以对这方面知识理解透彻。李老师课堂上布置的作业,我每次都能准确划分,他总是摸摸我的头,半是疑惑,半是欣赏。我考上高中后,他继续关注关心我。那时候不像现在,人与人相遇相见还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每次遇见我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打好基础,少看参考书”“要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好课堂45分钟”等等,好像还是我的班主任。遗憾的是,自从高中毕业后,已经40年没有见到李老师,一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有些不安。
我的同桌王金红,他父亲从山东来到朔县工作,是一名医生,在毛织厂对面的一处院子里居住,房屋狭隘拥挤,我常常去他们家找他玩耍。他有音乐天赋,老师教授的歌曲一学就会,我记得有一次在期末考试我和他合唱了一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被那位留着长发的冀月先老师打了一个高分呢,当然我是那位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他头脑聪明,适应能力很强。参加工作不久学会了开车,在企业里那是一份好职业。后来又自己创业,在火车站路上开了一家饭店,我就是那个时候机缘巧合与他再次相见的,时间当是1994年,我刚刚结婚。他当时已经有一辆二手汽车,拿着一个惹人注目的大哥大,要知道那时候几乎没有家庭轿车,他取得了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成就。我清楚地记得,第二年我孩子住医院出院还是他开车送我们回母亲家的。随后几年因为孩子岁数小,我回朔州次数少,慢慢就又与他失去联系,捏指一算,又是快30年时间了,好像做了一场梦。
还有一位同学叶林,个子不高,也和我一样在前排就坐。当时我们正是青春叛逆期,但是老师家长都不善于引导教育,而是简单粗暴打骂。他和我小学就是同学,那时候他就调皮捣蛋,打架斗殴,老师把他父亲请到学校,他父亲在东关农业社放牛,估计也是文盲,拿起鞭子就抽他,但是最终也没有改变他。上初中,有一次物理周老师也是很粗暴,拿扫帚在讲台上打他,把扫帚打烂了打散了,他还是没有屈服没有讨饶,而且是昂首挺胸走下讲台。这位同学最终没有走上正道,这是他们家庭的必然,也是他自己注定的命运。尽管这样,他也是有同学情谊的。九十年代末,我父亲做生意失败在一个小区看大门,他正好住在这个小区,有一次和我父亲交谈,知道我父亲姓高就问,我有一个同学高伟不知您认识不认识,我父亲说,那是我儿子啊。由此,他经常在门房和我父亲喝酒聊天,我是这样知道他的生活情况的。
还有一位同学,我们都叫他小名卢二仁,是从上一届学生留级到我们14班的。他父亲是县武装部参谋,在朔县城内小有名气。他以家庭出身及岁数优势,成为我们班的“领袖”。那时候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当时在学校里打架斗殴较多,我们班同学每次被人欺负,卢二仁都会挺身而出,“报仇雪恨”。他带领一帮同学去一中冲锋陷阵,打的一中学生跪地求饶。他拿着铁锹把比我们年龄大得多的高中学生打倒在地,“凯旋而归”。后来他在铁路参加工作,我坐火车回大同经常在车站见他,他还是大哥风范,对我热情有加,让我到他办公室喝茶休息,有时候时间充足,他还领我去他们单位浴室洗澡。我们14班还有一位丁姓同学也在铁路工作,当时生活不如意,二仁和我一起去看望他,但不巧他不在,我们扫兴而归。有一年我回大同,火车到站时间尚早,于是又去单位找他,他们说卢二仁死了,我大吃一惊,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正是青春年华。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同学死亡的消息,感情上一时不能接受,我就又问,不可能吧,去年我见他还好好的。他的同事不耐烦地说,这种事情我们还能骗你。于是我只能接受这个事实,我的那个同学兄长确实是离开我们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以后我每次在朔县火车站等车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想起他穿着一身黄军装乐呵呵笑眯眯青春年少的样子。
如果把人生当成一场旅行的话,那么我觉得交通工具就是列车,我们初中的时候乘坐的是绿皮火车,晃晃荡荡,慢慢悠悠,时光如歌。再后来,变成了快车、特快、动车,现在我们坐在高铁上,风驰电掣,一日千里,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有苦难言,终日忙碌奔波,就连与朋友同学叙旧都成了奢望。所以,我还是怀念过去的慢时光,怀念初中时的懵懂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