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留住历史根脉 传承中华文明
——《朔州日报》小记者社会实践活动走进马邑博物馆
文章字数:8171

  从一座馆,读懂一座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博物馆则是能够感知城市灵魂的窗户。为了深入了解朔州的人文历史,8月19日,《朔州日报》小记者站在马邑博物馆开展“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社会实践活动。
  进入序厅后,映入眼帘的是几幅巨大的浮雕和人物画像,在讲解员老师动听的讲解中,孩子们穿越到了28000年前,看到了峙峪“猎马人”在绿草肥美的草原上肆意驰骋,看到了蒙恬将军筑城养马赫赫战功;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马市。
  随后参观了造像厅,在这里,孩子们看到了镇馆之宝——九层千佛古刹塔,它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和雕造佛最多的楼阁式佛塔,对于研究中国早期佛教与造塔史,具有很大的作用。
  跟着讲解员老师的步伐,大家来到了陶瓷厅,在这里,孩子们观赏了造型精美、国家一级文物的明代法华塑、金代瓷地雷以及各个时代的陶器,将近千年历史,这些陶器依旧端庄,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显得生机勃勃。
  在铜器厅里,孩子们看到了从西周到明清时期的各类青铜兵器、礼器、酒器、法器、货币以及生活用品,孩子们最好奇的莫过于大厅中央的“雁鱼灯”,它是西汉时期的文物,1985年出土于朔城区赵什八庄村,造型非常精美,亭亭玉立的彩雁回首衔鱼,以优美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过讲解,孩子们了解到了雁鱼灯集实用、环保、美观、科学于一体,把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造型艺术和彩绘工艺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雁鱼灯曾亮相于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世界瞩目。
  走进字画厅,孩子们被眼前精美绝伦的字画所吸引,遒劲有力的书法,栩栩如生的画作,仿佛活了一般,把大家带入了艺术的殿堂。
  来到石刻厅,经过讲解员老师的讲解,知道了一通碑碣就是一个记事本,一方墓志就是一部档案,这些文物,承载着每个历史时期的铭转人事风物,定格了当时的文学、书法和雕刻水平。
  最后孩子们来到了杂项厅,杂项厅展出的是一些难以归入其他类型的杂件藏品,有着很强的个性文化色彩,显得十分珍贵。孩子们参观了石磨盘和石磨棒、金饰件和团扇,近代革命文献等精品文物。
  本次活动,孩子们深刻感悟了历史,了解了家乡文化,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感情。同时,开拓了眼见,增长了知识,感受了历史文物的魅力。
  参观马邑博物馆市实验小学二(7)班 郭宇宸(本报小记者)
  今天,我们《朔州日报》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马邑博物馆参观学习。
  首先讲解员王老师带我们走进第一个展厅,这个厅里有很多壁画,通过讲解我知道马邑的由来,老师又讲了朔州的历史名人。在第二个展厅,我们进去一看,哇!有古时候的锅、酒杯艺术品,还有如意宝剑、钱币。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热酒壶,听说,古时候,人们就把冷酒倒在里面,然后盖上盖子,再把酒壶放在火里烫几分钟就可以喝了。
  最后,老师带我们去看了铜器、陶瓷,还有杂项厅,我看到了镇馆之宝九层千佛古刹塔,非常震撼。同时我还见到了另一个非常漂亮的文物,就是雁鱼灯,它的造型非常精美,是一只大雁嘴里衔着一条鱼,它以前是用动物油做灯芯的,后来改为了植物油,古人还是很懂环保的。
  在杂项厅里,我看到了许多不同的文物,明白了这个厅为啥叫做杂项厅,是因为这些文物的数量极其稀少,所以无法归类,可见它们的价值也是非常大的。
  这次活动很有意义,让我知道了一些朔州的历史,也让我的心里,感到了震撼,受到了洗礼。希望还有机会去参观马邑博物馆,了解更多的历史。
  马邑文化市九小四(3)班白美爔(本报小记者)
  留住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朔州人,就应该了解朔州的历史文化知识,今天,我们《朔州日报》小记者便来到了马邑博物馆参观学习。
  第一站我们来到序厅。首先了解到,朔州的祖先是猎马人,当时他们是靠吃野马肉、喝血生存。所以说朔州的野马很多,而且这些野马也养得很肥,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养野马。我们还看到了一幅壁画,壁画上面有一个城门,城门上写的朔州二字,上半部分是人们在义卖,下半部分是人们在打仗,可以看出朔州是外边打仗内部义卖。
  印象最深的就是字画厅,我们看到有一幅作品是写的王摩诘,老师告诉我们,王摩诘也叫王维。我们还看到一个很长的卷轴,上边写的是一本书。还有一面墙上挂了很多的书法作品,老师告诉我们那是科举考试状元、榜眼、探花的字依次排下来的,最左边的是状元的字,最右边的是探花的字。我们还看到了飞白字,飞白字也就是相当于印在上面的字。周围是黑的,字是白的。
  我还看到了雁鱼灯,雁鱼灯也是古代的油灯,它是用动物油燃烧,也是羊油。雁鱼灯的外表是一只大雁的嘴里叼着一条鱼。鱼的肚子是空的,然后烟会从大雁的脖子里钻到肚子里,大雁的肚子里会放一点水,这样羊油出来的烟就不会呛人。这是一个很巧妙的用法,不得不夸赞古人实在是太聪明了。
  通过参观学习,我了解了朔州的文化和历史,更加认真地学习这些知识,让知识更加渊博,进一步弘扬朔州文化。
  走进马邑博物馆朔城区四中五(2)班 霍婧烨(本报小记者)
  《朔州日报》小记者站又一次组织活动了,我们这些小记者都迫不及待地想去参加。这次我们要去的地方是“马邑博物馆”,那为什么要叫马邑呢?是因为这里因养马而成名。来到博物馆门口,我们跟随着王老师的步伐进入了馆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展厅:序厅。在序厅里我们知道了朝代的发展,以及朔州的历史名人。听完老师讲解后,我们手中都捧着笔记本记录。在过年时我们都会在门上贴一个人的像寓意保平安,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尉迟恭,是隋唐的名将,老百姓对他很崇敬,所以将他贴在门上。
  第二展厅是造像厅,这里面有一件镇馆之宝——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刹。当年该塔分为三个部分,塔身高2.5米,共9层。
  第三展厅是字画厅,这里重点展出了清代四状元的书法。在古代考试时,首先不是看你写得对不对,而是看你字迹是否工整。经过王老师的幽默讲解,小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
  第四展厅是陶瓷厅,这里有一个明代烧制的法华瓷塑,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第五展厅为铜器厅,这个展厅的镇厅之宝是雁鱼灯,这个雁鱼灯是一个复制品,真品在故宫博物院。
  第六展厅是石刻厅,展出的是出土文物,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小记者们都忍不住上前去摸一摸,发出赞叹的声音。
  很快我们来到了第七展厅,这里面有一门竹节形大铁炮,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明长城脚下挖出来的。
  时间过得很快,今天的活动结束了,我深感收获满满。
  参观马邑博物馆朔城区九小(4)班荆致辉(本报小记者)
  走进马邑博物馆,仿佛一刹那回到了远古时代,看着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让我感受到了朔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为“马邑”一词在朔城区出现最早,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所以朔州博物馆命名为“马邑博物馆”。一共有序厅、造像厅、陶瓷厅、铜器厅、字画厅、石刻厅、杂项厅七个展厅。第一展厅里有四幅画,概括了朔城区的马文化很久远,讲述了“马邑”一词的由来。第二展厅放的都是造像,有不同样子的造像,还放着“塔刹”这件文物,别看它身子小,它可是马邑博物馆镇馆之宝。第三展厅放的都是陶瓷,有装酒的,有温酒的……一应俱全。第四展厅陈列的都是青铜器,映入眼帘的是“雁鱼灯”,王老师说:“以前还没有煤油灯,只有羊油灯,味道不好闻,所以人们就制造出雁鱼灯来照明。雁鱼灯可以把不好闻的气体流向它的肚子里,肚子里有水,可以消灭一些难闻的气体,这也是马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第五展厅有好多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这里有科举考试榜眼写的字,非常好看。第六展厅陈列着几幅壁画。第七展厅陈列着一些文物。
  啊!马邑博物馆的文物太多了,让我见到了马邑人民智慧的结晶,参观后,我更爱我的家乡了。
  博物馆之旅华英双语五(1)班 杨煦涵(本报小记者)
  今天,《朔州日报》小记者站组织参观马邑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我早早地穿上马甲、戴上帽子,来到了马邑博物馆门前和小记者集合。
  马邑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位于朔州市崇福寺对面。共展出自远古白垩纪时期至上世纪40年代的783件国家珍贵文物。有国家一级文物49件,二三级文物233件。其中,有三件复制品。
  随着讲解员老师的步伐,我们走进第一展厅——序厅。序厅里讲的是马邑城的故事及名人,有张辽、班婕妤、尉迟恭……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不禁感叹:朔州土生土长的名人这么多,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真是我的荣幸。
  接着又去了字画厅,里面有名人的书法作品。有写在帛上的,有刻在石器上的……令我非常震撼,笔法苍劲有力,尽显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
  看完了字画厅,又去了石刻厅、造像厅、杂项厅……里边展出内容十分丰富。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历史文物,非常好奇,每件文物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也很荣幸可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让我更爱我的家乡了。从古至今,人杰地灵,不仅物产丰富,而且人才辈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走进马邑博物馆市实验小学五(5)班麻恒瑞(本报小记者)
  今天,我们《朔州日报》小记者来到马邑博物馆参观学习。
  马邑博物馆有七个展厅。我们先进了第一个展厅,展厅里很暗,上面用黄色灯光照着。里面最大的是一个石刻,石刻上面包含着许多马邑文化的知识,还有墙上刻着我们的朔州名人。然后到了造像厅,造像厅里面有许多佛像,佛像的细节做得很好,有铜的、铁的,还有玉做的。接着又到了铜器厅,铜器厅里有许多铜器,有一些类似斧头,还有一些类似锅类。在这里我见到了古代的钱币,而且还知道了秦始皇统一后,钱币也统一成了中方外圆,代表古人对宇宙天圆地方的认知。
  陶瓷厅里,瓷器又多又好看,看上去就像玉石一样晶莹剔透。陶瓷早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之后又来到了石刻厅,一通碑碣就是一个记事本,一方墓志就是一部档案,里面的石刻都非常好,上面刻的每一个字都有意义。我们又来到了字画厅,一进入字画厅就看到了许多对联,有的字写得非常好看,像打印出来的一样,之后才知道,在古代,学生必须要写成这个样子。
  今天,我知道了许多朔州历史文化知识,还了解了朔州古代的许多名人,真是收获满满。
  参观马邑博物馆随感市十小五(9)班李伊利(本报小记者)
  今天早晨,空气格外清新,气候宜人,我早早地就和姐姐来到了马邑博物馆,随着《朔州日报》小记者团队一起来探究马邑文化。
  我们走进了序厅,开始一探究竟。序厅主要讲述了马邑文化的起源:这里的“马邑”是因养马而得名的,最早在2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是靠吃野马生活的,因此这里出土了野马的骨骼化石。在古代,这里的环境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水草丰茂,十分适合养马,这里也是最早建立马市的地方。当时,有一个财主家里养了几千匹马,光马倌就有一千余人。这里还有许多名人,比如,班婕妤、刘武周、尉迟恭等等。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第二个展厅——造像厅。造像起源于佛教,展厅里的佛像栩栩如生。佛像从上面看看似闭眼,从下面往上看眼睛实则微睁。
  第三个展厅是字画厅,里面有许多珍贵字画。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幅指墨画,它是用手指、手掌和指甲蘸上墨水作画。画中的人是一个渔翁,背上背着鱼杆,手中拿着鱼篓,脸上是沮丧的表情,看来今天钓的鱼不多。
  第四个展厅是铜器厅,里面有一些铜制品,做工精巧,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第五个展厅里放着许多精美的瓷器,大家猜到了吗?这里就是陶瓷厅。这里有青花瓷瓶、紫砂壶、瓷钵、瓷碗、瓷盆等等。颜色花纹也各式各样,有青花瓷、粉彩瓷,不管是哪一种颜色样式都透着古典的气息。
  第六个展厅是石刻厅,里面有尉迟恭的墓刻石碑,还有极其精致的印章,有将军章,还有别的普通印章,每一枚都小巧玲珑、十分可爱。
  第七个展厅是杂项厅,猜猜里面有什么?嘻嘻,里面有一把200斤的大刀。在当时,武举考试第一名都要举起这把大刀,还要挥舞几下。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了解了家乡——朔州的文化博大精深,感到无比自豪!“信步浏览,寻古探宝,却是穿越历史时空,接近与古人对话的距离,使我们感知到的是马邑的辉煌,先民的睿智。历史要在我们足下延伸,文明要在我们手中提升。让我们鉴古励今,激扬志气,营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听了我的介绍,你想去一饱眼福吗?快点去看看吧!
  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市六小四(4)班 李柏晔(本报小记者)
  今天,《朔州日报》小记者站组织我们参观马邑博物馆,大家知道为什么这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叫马邑博物馆,而不叫朔州博物馆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了参观。
  首先来到了序厅,这里展出有很多朔州的历史名人,文有班婕妤、王庚荣等文人墨客,武有尉迟敬德、张辽、刘武周等绝世武将。老师说朔州之前叫马邑,原来秦始皇称帝后为了抵御匈奴,便令大将蒙恬带兵来到今老城附近筑城养马,所以命名为马邑。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造像厅,一进入大厅,我就被许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材质的造像所吸引,经过了解明白了造像是佛教的主要宣传手段,这里较著名的佛教造像是北魏朝天度千佛石塔,辽代观音菩萨等。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陶瓷厅,陶早在八九千年前就出现了,瓷也是在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他们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高档的艺术品,在朔州这片宝地上也有许多适合陶的高岭土,这个展厅就展出了许多陶制品。
  第四站我们来到了石刻厅,这里不仅有尉迟敬德墓碑文,而且还有许多石刻字迹,这些石刻起纪念之意,为后人流下了宝贵的资料。
  第五站是字画厅,这里有许多名人的千古真迹,有大臣李鸿章、期末榜眼王庚荣、盛唐状元苑论,这些字画字体秀气、对仗工整,真是一场视觉盛宴。
  接着老师带我们来到了铜器厅,这里有许多的传世佳作,较著名的有金代铜馆、古代钱币展、青铜雁鱼灯等。说到青铜雁鱼灯,它不仅做出了雁的细节,用了当时最好的技术使烟不往外冒,非常环保。
  第七站也是我们的最后一站杂项厅,因为这里的展品全都难以分门别类,所以归入杂项厅。这里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的书,有用来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改造老婆》,有明朝武举用的两百斤大铁刀,还有一门大铁炮和一个尉迟恭年轻时打铁用的器械等。
  在参观结束的时候,我很荣幸地接受了朔州电视台记者的采访,面对镜头,我丝毫不怯场,面对提问侃侃而谈。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发扬中国文化精神,让世界领略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参观马邑博物馆有感朔城区四中五(7)班 李灵丹(本报小记者)
  今天,我和许多《朔州日报》小记者走进位于朔州老城东大街崇福寺对面的马邑博物馆,了解朔州的人文历史,感受塞北文化。
  首先,我们排好队后,随着讲解员老师的讲述,便依次走入了马邑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序厅。映入眼帘的是几幅巨大的浮雕和人物画像,通过王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马邑博物馆是朔州唯一的一个国家三级博物馆。据说2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是靠吃野马为生的,那里水草肥美、鸟语花香,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养马,“峙峪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出雁门关北击匈奴,还了解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最早建立了马市,丰富的“马文化”使朔城得名“马邑”。朔城区这一塞北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西汉著名女诗人班婕妤、三国名将张辽、唐代开国元勋中华门神尉迟敬德均诞生于此。
  其次,来到了造像厅,那里展示了许多佛像,让我们眼花缭乱。经过参观,我们看到了许多各个朝代木头做的、铁做的、铜做的佛像,所有的造像形貌各异,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再次,走进字画厅,观摩了李鸿章、张照书画等名人字画,我被眼前精美绝伦的字画所吸引,遒劲有力的书法,栩栩如生的画作,深深感受到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幅画是指墨画,它是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料所作,上面画的是一位老渔翁。
  接着,来到铜器厅,看到了从西周、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的各类青铜兵器、礼器、酒器、法器、货币以及生活用品,被大厅中央的——“雁鱼灯”深深吸引。
  之后,便去了陶瓷厅和石刻厅,观赏了造型精美、国家一级文物的明代法华塑、金代瓷地雷以及各个时代的陶器、碑碣和墓志等文物。
  最后,来到了杂项厅,里面展出的是一些难以归入其他类型的杂件个体藏品,参观了石磨盘和石磨棒、金饰件和团扇,近代革命文献等精品文物,真是太珍贵啦。
  这次参观马邑博物馆,使我受益匪浅,领略了历史魅力,了解了家乡文化,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也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感情,继承和弘扬家乡历史文化,收获颇丰。
  马邑博物馆观后感华英双语二(6)班李韬志(本报小记者)
  阳光明媚的一天开始了,今天的《朔州日报》小记者有什么活动呢,哦,原来是小记者和老师一起去参观马邑博物馆。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马邑博物馆,一位美丽大方的讲解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她就是我们今天的讲解员王老师。一开始我对朔州的历史一无所知,听了王老师的讲解,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马邑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与崇福寺隔街相对,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设有七个展厅,目前,展出文物783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233件。朔州为什么称马邑?因为在古代这里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气候宜人,很适合养马,当时很多达官贵人都在此地养马,形成了马市。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防守雁门关,北击匈奴,备胡入侵,因而得名马邑,所以博物馆命名为马邑博物馆。
  朔州的名人也特别多,其中有西汉才女班婕妤,唐代大将尉迟恭,魏国大将张辽。我们听了尉迟恭的故事,当时李世民杀了很多人,晚上天天做噩梦,不能安心入睡,所以就派尉迟恭和秦叔宝站岗,这样才能安心入睡,后来才有了秦叔宝和尉迟恭门神的说法。
  之后我们认识了两件重要的文物,一件是曹天度九层千佛石塔,一件是雁鱼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抢走了曹天度九层千佛石塔,一位爱国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将塔刹藏了起来,另一部分被日本人运走,后来,日本人将其归还回来,现在在台北博物馆展出。另一件文物叫雁鱼灯,是一种古代灯具,1985年,雁鱼灯出土于朔县照什八庄村,灯全身系铜铸,整体作鸿雁回首衔,灯高53厘米,长34.5厘米,造型生动,工艺考究。
  今天的马邑博物馆参观就结束了,听了王老师的讲解我们受益匪浅,充分了解了朔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好好学习,丰富知识面,把家乡介绍给朋友,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家乡不仅有煤炭,还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我们的马邑文化源远流长。
  由眼入心的文化赵珮言
  8月19日,80多名《朔州日报》小记者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走进马邑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博物馆附近,就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仿古建筑,辽金风格,造型古朴雄伟,可以说这座“城”凝聚了朔州古今志士的智慧,是朔城的文化坐标。
  进入博物馆院内,小记者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先后参观了序厅、造像厅、陶瓷厅、铜器厅、字画厅、石刻厅、杂项厅7个展厅。在各个展厅,孩子们痴迷地听着讲解员讲述,偌大的展厅鸦雀无声。经过讲解,孩子们知道了马邑是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在雁门关外北逐匈奴,围城养马而得此名。也知道了我们生活的地方曾是一片绿草肥美的大草原,不仅养育着一方勤劳朴实的百姓,也养育着膘肥体壮的良马,因此,也就成了兵家垂涎和争抢之地。著名的“马邑之谋”就是对匈奴的一场歼灭战。当讲到朔城的历史名人班婕妤、张辽、尉迟恭时,孩子们的脸上顿时露出了崇敬的表情,随之升起来的还有强烈的自豪感。
  在造像厅,当孩子们看到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身首分离时痛心疾首,发誓要好好学习,增长本事,练好本领,保家卫国,让这座千佛石塔的塔身和塔座尽快回到家乡,与塔刹珠联璧合、合二为一。看到孩子们通过参观,自发自觉地生起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我偷偷地给孩子们点了个赞。在陶瓷厅,孩子们看到保存完好的各类青铜器、礼器,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步入铜器厅,一只高贵典雅、亭亭玉立、百媚回首的雁鱼灯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孩子们不禁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深深折服。字画厅里悬挂的名家书画,雄宏有力、栩栩如生,如果仔细欣赏,会感受到作者激荡的心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用这些珍贵的笔迹是在跟我们这些后代亲切交流,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参观完展厅的孩子们有序走在院子里,没了往日叽叽喳喳争先恐后表达的现象。有的孩子们还沉浸在惊心动魄的古战场中,被骁勇善战、精通骑射的勇士吸引着脚步;有的孩子们还驻足在脑海里的名人名将面前,对他们进行“顶礼膜拜”;有的孩子在默默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两个小时的讲解很快就结束了,但孩子们的脚步像生了根一样,久久地不肯离去。我知道,孩子们是被悠久的历史文化震撼到了,也被先人的杰出故事打动了。当听到一代帝王李世民亲自为马邑而作的诗文——“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时,孩子们为自己生在朔城、长在朔城感到自豪和骄傲,为自己流淌着英雄人物的血脉感到自豪和骄傲,为生活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感到自豪和骄傲。勤劳务实、豁达包容、忠勇刚毅、勇于担当的马邑人文精神却深深地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