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县年俗杂忆(五十九)
走亲戚
●陈永胜
文章字数:2792
  过年就是好,不仅能吃好饭、穿新衣,而且还有比较富余的时间走亲戚。
  一
  但凡亲戚,从血缘关系来说,自然是有远有近的。一般来说,比较远一些的亲戚,平日里走动的回数并不多。但正头半月就不一样了,相互之间都带着满心的欢喜,说着祝福的话语,走了一家又一家,忙得不亦乐乎。
  记得我小时候,每到了正月初二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备走亲戚的礼物了。那个年月家家户户大都穷得响叮当,街上倒是也有卖细点心的,但母亲又买不起。怎么办?母亲的办法就是叫来我奶奶和她一起捏饺子。
  “妈,您儿捏这么多做啥呀?”
  “给你姥爷、姥娘捏哩。”
  “您儿不是夜来黑夜倒冻上啦。”
  “少寡说,娃娃儿家就数你嘴多。”
  后来慢慢地就明白了,母亲不止给姥爷捏,还给我大舅、姨姨、二姥爷、四姥爷、六姥爷捏。一般是姥爷家50个,姨姥爷家20个,大舅家30个,姨姨家30个,另外那三个姥爷家每家20个。说起来不多,加在一起也就不少了,将近200个饺子起码够我们全家吃三顿吧。那个年月白面奇缺,所以父亲就有些不悦,偶尔也会怪怨母亲“放膘”——恨不得给隔壁三大娘也送上20个。
  “不就是几个素饺子呀,看把你心疼成个这样。卬二叔他们咋就成了‘隔壁三大娘’啦?”母亲一反击,父亲自然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母亲把这些饺子捏好后冻在院里,用筛子扣住,再压上半个城砖,预防被野猫野狗叼走。等一个晚上冻成了铁圪蛋后,就“得啷得啷”地一五一十地数点清,分别包在六块干净的笼布里。单等着初三一到,就领着我们兄妹往姥爷的村里走。
  二
  亲戚们,特别是直系的亲戚们如果住在同一个小城里,正月里的走动就叫拜年;如果是出了城门到农村,就叫成了走亲戚。一种内容两种叫法,如今的人往往以为这是厚城薄村的叫法,其实不然,在自行车没有普及之前,人的双腿就是两只轮胎,无论远近,都是要步行的。但是,朔县小城巴掌大,南门走到北门用不了半小时,因此拜年的活动往往在正月初六前就完成了。到农村就没这么方便了,倘若没有直系的亲属,一般是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始走动的,因此就叫做走亲戚。
  我姥爷的家住在朔县下团堡村,离城说是15华里,走起来好像比今天的30里也要费劲。记不住是哪一年了,好像是七八岁的时候吧,是正月初三,吃过早饭我们就行动,我跟着母亲步行,父亲推着他那辆心爱的“白山牌”自行车,前把两边挂着母亲给亲戚们的拜年礼物,后衣架上坐着裹成了棉花圪蛋的我的两个妹妹,一家五口人出了北城门,向着西北的方向走。
  过李家河村时,好像还有一道沟湾,父亲先把妹妹和前把上的东西放下,肩扛着自行车爬过沟湾,我母亲抱着二妹过沟湾时对我和大妹说:“妞两个站在这里不敢动,不大会儿你大大就来啦。”果然,说话的中间父亲就背起了大妹,说是最后背我过。
  “我能爬上去,城墙我还爬过哩。”
  “那就跟在大大后头哇。”
  等到我跟着父亲爬上来后,母亲惊讶着问:“你啥时候爬过城墙啦?妈咋不知道?以后可不敢上了,小心跌下来碰着哩!”
  “看把你吓的,娃娃们就算跌腾大的。”父亲满头冒着热气说。
  爬过这道沟湾,继续向北走,我就有些跟不上母亲了。
  “快到姥爷家啦,你往北面瞭,瞭见那个白尖顶顶的东西没有?”母亲伸出胳膊指着北面说。
  “你好好往北瞭。看见了没?”
  “看见啦。”我有些兴奋地说。
  原来这个“尖顶顶”是村里庙上的钟楼楼顶。我们越往北走,这个楼顶就看得越清晰。等到走到它的脚下,就等于是跨进了村里的大门。
  到了姥爷的家里的时候,姥娘说:“已经快影儿正了,咋才来?”
  “妈,您儿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不是那辆‘白山’,黑夜也来不了。”母亲夸张地说。
  15里地就得走半天的时间。可见正月里“走亲戚”这一表述要比拜年生动、准确得多。
  三
  在姥爷家吃过晌午饭,父亲就跨上他的“白山”回城了,留下我们继续“走亲戚”。
  我姥爷弟兄四人,他是老大,前边说到的二姥爷、四姥爷和六姥爷是他的亲弟弟,至于这“二、四、六”的叫法,那是旧社会大家庭里加进叔伯弟兄的排法。二姥爷和我姥爷住在一个院里,送那二十个饺子的礼物很是方便。四姥爷和六姥爷的家也在一道巷子里,同样方便。
  第二天的半前晌,母亲领着我去给六姥爷拜年,一进门,六姥娘就忙乎着打炭烧火,说要招待我们吃荞面饺饺。我母亲听后着了火似地说:“六妈,您儿不用忙,卬不能在。不大会儿还得去四妈家哩。”
  “来看看就行啦,还捏啥饺子?给娃娃们留着吃哇。”六姥爷边说边把我抱到炕上。
  “看您儿说的。”母亲回答着。
  ……
  我四姥爷没有女儿,因此对我姨姨和母亲从小就有七分分的喜爱,再加上旧社会曾在一个锅里吃饭,就又加了三分。来到四姥爷家后,四姥娘同样是忙着打炭烧火,让我和母亲赶紧脱鞋上炕。
  “好不容易来啦,娘俩晌午就在哇,和你四妈赶紧捏圪坨儿哇。”四老爷俨然以父亲的口吻说道。
  母亲虚让一番后,果然就脱鞋上炕准备和四姥娘捏荞面圪坨了。我呢就跟着四姥爷的孙女、我的表妹润桃到院里耍去了。
  我四姥爷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当兵转业后在朔县峙峪煤矿上班,二儿子在大同口泉煤矿工作,三儿子那时还在上学。所以,我四姥爷家的光景比其他的姥爷们好一点。这也是我母亲留在四姥爷家吃饭的原因。因为母亲知道,如果留在六姥爷家吃饭,就会给六姥娘增加一定的负担。
  四
  有一年的正月,我跟着二舅去给他的大舅和二舅去拜年。我的这两位舅姥爷住在朔县店坪村。临走前,我二舅说顺住沟湾走路近,姥娘说走大路娃娃省力气。
  “二舅,走沟湾。”我说。
  “那就走沟湾,走不动了,二舅背哇。”
  好像记着走了一上午的沟湾,不少路段竟是冰凌的路面,远远望去,白茫茫的一大片。“二舅,要是有个滑车就好了。”
  “就是,哪如把你表兄的滑车背上哩。是不是你走得乏啦?”
  “能哩。”
  “那就走哇,快到啦。”
  大舅姥爷和二舅姥爷住在一个大院里。旧社会我母亲的姥爷家是做买卖的,也种地。光景十分的殷实,母亲说她小时候去姥爷家,总有吃不完的好东西。所以,朔县1946年“土改”运动时,两位舅姥爷被定了地主的成分。
  外甥和我这个曾外甥上门,舅姥爷两家十分高兴。中午吃饭前,两位舅姥娘却有了争端,原因是都想叫我和二舅到她家吃饭。最后我二舅姥爷说:“不要争啦,一家留一个。”
  “好办法,我引上小外甥哇。”大舅姥娘说着就把我拉到了她的炕上。
  记得那一天,大舅姥爷也是走亲戚去了,大舅姥娘招待我的是粉条烩豆腐和油炸黍子糕。傍晚返回姥娘家后,姥娘听了我和二舅各自的“汇报”后,对我说:“还是卬娃有吃禄,你二舅吃的是馏素糕,你却是现炸糕。那可不一样啊,哎呀,还是你大舅姥娘手把大。”
  我母亲听后感慨万千地说:“啊呀,你可吃的眼宽死啦,你舅姥娘可是连咱家的门槛也没登过啊。”
  说的也真是。
  五
  1983年以后,自行车才开始真正普及到户了。虽然说那时还是土路,但到底方便了不少,去我姥娘家也就是一个小时的路程。回的时候是顺下坡,三四十分钟即可。
  如今是村村通,骑着电动车去,15分钟就到了;如果是汽车,那就更快了,也更舒服了。可是,不知什么缘故,如今的亲戚们却是走往得不勤快了,甚至是除了红白事宴外就很少走动了。可能也是一种“时代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