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儿尿尿
文章字数:2158
元宵节期间,朔县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我小时候,最为心红的就是看点“火器”。其中,有一个叫“猴儿尿尿”的“火器”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猴儿尿尿”,是一种吊在半空中的焰火,流行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猴儿尿尿”的体型并不很大,大约有一米多高,外形有的是猴子的形状,有的则是孙悟空的样子,它们共有的一个特点是肚子圆圆的、鼓鼓的,好像临产前的孕妇一样。花炮工人这样制作,是为了“猴儿”的肚里能多装上“尿”。“尿”中的成分主要就是我们当地人统称“火器”的起火、鞭炮、大炮、三打金弹等烟花爆竹。
七十年代中期,朔州的官名还叫朔县。县城虽说不大,倒也井然有序,热闹非凡。每当元宵佳节,乡下的村民便不惜徒步二三十里赶到城里看红火,因而四大街上常常是水泄不通,尤其是正月十五这一天,往往难寻立锥之地。
朔县的元宵节,主要集中在十四到十六这三天。这三天的夜晚都要燃放烟火,主要是老杆和斗子,礼花十分鲜见。“猴儿尿尿”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玩意儿。
然而,这么个小玩意当年却勾去了我们的魂。以正月十四来说,吃罢中午饭,我们十几个少年伙伴便急着上街“侦查”,看四大街上到底有多少个“猴儿尿尿”。其实也是瞎忙,此时的“猴儿尿尿”根本就没有吊出来。看着我们吃饭也吃不在心思上的样子,我母亲总是笑着说,这伙灰鬼们心红得啥也不觉意啦。
明知没有吊出来也要跑,东门跑到西门,南门跑到北门,多亏了城不大。就这样一直跑到下午四点多,有的单位就开始往外吊“猴儿尿尿”了。图省事的就干脆吊在树上,遇上体型大的“猴儿尿尿”,单位门前又没有大树的,就得在马路两边栽上杆子、拉上铁丝才行,东大街文化宫门前的便是这样。侦查“猴儿尿尿”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看哪个单位门前的“猴儿尿尿”“货”多,主要看哪只“猴儿”的肚子大,以便晚上观看时选择。肚子大,自然就能多装“货”,这里的“货”指的是“猴儿”肚子里装的“火器”之多少。
朔县人说的“火器”,指的是鞭炮、大麻炮、起火、三打金弹等烟花爆竹,这是一个统称,而且只有在元宵节期间才有这样的称谓,比如说,上街看燃放烟花爆竹,叫做“上街看点‘火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响炮活动则不称点火器。其实,除了三打金弹外,其余的个人家里也都燃放的。那个时候的花炮制作业还不发达,所说的“三打金弹”就是后来的地面礼花中的一种,即单筒三联发,射程远,色彩艳丽,声音洪亮,一般是三五枚捆绑在一起组成一组,一个“猴儿尿尿”最多装十来组,一般是五六组。相当于如今的一个40多筒的地面礼花。可那时已经好看得不得了啦。
由于“猴儿尿尿”是焰火中的小玩意,不同于老杆,非得等到晚上11点才燃放。一般来说,何时燃放“猴儿尿尿”,取决于拥有它的“主权”的单位,因而随意性就很大了。有的8点就点着了,有的10点多了还不点。这样一来,我们可就忙死啦,这一家还没看完,就飞也似地跑向另一家了。如果判断准、跑得快,好运气就总是我们的,有时全城的“猴儿尿尿”,就在我们的跑来跑去中看了个十之八九。
“猴儿尿尿”相对于“斗子”来说,体积小,里边装的“火器”也少,说白了也没多大的看头,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是元宵节焰火晚会的预热节目,早早地就把人们的胃口吊了起来。一般来说,如果哪一年街上的“猴儿尿尿”多,其他的焰火也就会多,反之亦然。这种现象其实是与这一年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分不开的。
记得是1978年的正月十五,我和伙伴经过一个下午的奔跑“侦察”,得出的结论是今年四大街的“猴儿尿尿”最多。大约是晚上七点多一点,我们匆匆吃过晚饭,一群人相跟上出了马神庙巷拐进东大街。其时,东大街上早已是人满为患了,有人要朝西门方向走,有人要朝东门方向奔,也有人要到南门或北门去瞭一瞭。如此一来,看红火的人就热闹了,挤掉帽子的、踩掉鞋子的人叫号成了圪蛋。我们刚走到柳家巷口头西侧的影剧院门前,前面的人就潮水一般向后涌,有人说,职工医院的“猴儿”点着啦。话音未了,前面一棵柳树上的“猴儿”果然冒着滚滚的浓烟,似乎向人们傻笑。眨眼的工夫,“猴儿”带着急迫的震耳欲聋的声响“尿”在空中,博得人们一乐。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猴儿”并不是职工医院的人点着的,而是好事的人架着“马马架”点燃的。“马马架”就是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肩膀上组成的“云梯”。“猴儿”无故被他人点燃,据说气坏了当时职工医院的个别人。不过于看红火的人来说,倒是拍手叫好的事。
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人恐怕就没见过“猴儿尿尿”了。我女儿看我写这篇文章就反复地问:“到底有多好看?顶正顶不正礼花好看?”
吊在半空中的“猴儿”,尾巴底下有一根粗粗的、长长的火药捻子垂在离人头顶一米多高的地方随风飘摇。等到这根捻子点着后,哧啦哧啦的声音伴着黄红黄红的火光迅速地向上攀伸着。猛不防,“嗞——”一声长响,一根带响的起火从“猴儿”的肩膀上钻出来冲向了天空。接着又是“嗞——,嗞——”的几声长响,宛如花果山上的小猴子欢快地去寻找它们的美猴王去了一样。
接着“猴儿”便开始“尿尿”了:伴随着“唰啦——唰啦——”的声响,眼前的一道道白光缓缓地洒向了大地,同时浓浓的香香的硫磺味儿便弥漫了四方。再肚子大的“猴儿”,它的“水泡”也是有限的,“猴儿尿尿”来回不到五分钟。
好看吗?说实话,它没有当今礼花的绚丽多姿,也没有当今礼花的惊天动地和撼人心魄。可是它却深深地“尿”在了人们的心灵里。
“猴儿尿尿”,是一种吊在半空中的焰火,流行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猴儿尿尿”的体型并不很大,大约有一米多高,外形有的是猴子的形状,有的则是孙悟空的样子,它们共有的一个特点是肚子圆圆的、鼓鼓的,好像临产前的孕妇一样。花炮工人这样制作,是为了“猴儿”的肚里能多装上“尿”。“尿”中的成分主要就是我们当地人统称“火器”的起火、鞭炮、大炮、三打金弹等烟花爆竹。
七十年代中期,朔州的官名还叫朔县。县城虽说不大,倒也井然有序,热闹非凡。每当元宵佳节,乡下的村民便不惜徒步二三十里赶到城里看红火,因而四大街上常常是水泄不通,尤其是正月十五这一天,往往难寻立锥之地。
朔县的元宵节,主要集中在十四到十六这三天。这三天的夜晚都要燃放烟火,主要是老杆和斗子,礼花十分鲜见。“猴儿尿尿”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玩意儿。
然而,这么个小玩意当年却勾去了我们的魂。以正月十四来说,吃罢中午饭,我们十几个少年伙伴便急着上街“侦查”,看四大街上到底有多少个“猴儿尿尿”。其实也是瞎忙,此时的“猴儿尿尿”根本就没有吊出来。看着我们吃饭也吃不在心思上的样子,我母亲总是笑着说,这伙灰鬼们心红得啥也不觉意啦。
明知没有吊出来也要跑,东门跑到西门,南门跑到北门,多亏了城不大。就这样一直跑到下午四点多,有的单位就开始往外吊“猴儿尿尿”了。图省事的就干脆吊在树上,遇上体型大的“猴儿尿尿”,单位门前又没有大树的,就得在马路两边栽上杆子、拉上铁丝才行,东大街文化宫门前的便是这样。侦查“猴儿尿尿”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看哪个单位门前的“猴儿尿尿”“货”多,主要看哪只“猴儿”的肚子大,以便晚上观看时选择。肚子大,自然就能多装“货”,这里的“货”指的是“猴儿”肚子里装的“火器”之多少。
朔县人说的“火器”,指的是鞭炮、大麻炮、起火、三打金弹等烟花爆竹,这是一个统称,而且只有在元宵节期间才有这样的称谓,比如说,上街看燃放烟花爆竹,叫做“上街看点‘火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响炮活动则不称点火器。其实,除了三打金弹外,其余的个人家里也都燃放的。那个时候的花炮制作业还不发达,所说的“三打金弹”就是后来的地面礼花中的一种,即单筒三联发,射程远,色彩艳丽,声音洪亮,一般是三五枚捆绑在一起组成一组,一个“猴儿尿尿”最多装十来组,一般是五六组。相当于如今的一个40多筒的地面礼花。可那时已经好看得不得了啦。
由于“猴儿尿尿”是焰火中的小玩意,不同于老杆,非得等到晚上11点才燃放。一般来说,何时燃放“猴儿尿尿”,取决于拥有它的“主权”的单位,因而随意性就很大了。有的8点就点着了,有的10点多了还不点。这样一来,我们可就忙死啦,这一家还没看完,就飞也似地跑向另一家了。如果判断准、跑得快,好运气就总是我们的,有时全城的“猴儿尿尿”,就在我们的跑来跑去中看了个十之八九。
“猴儿尿尿”相对于“斗子”来说,体积小,里边装的“火器”也少,说白了也没多大的看头,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是元宵节焰火晚会的预热节目,早早地就把人们的胃口吊了起来。一般来说,如果哪一年街上的“猴儿尿尿”多,其他的焰火也就会多,反之亦然。这种现象其实是与这一年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分不开的。
记得是1978年的正月十五,我和伙伴经过一个下午的奔跑“侦察”,得出的结论是今年四大街的“猴儿尿尿”最多。大约是晚上七点多一点,我们匆匆吃过晚饭,一群人相跟上出了马神庙巷拐进东大街。其时,东大街上早已是人满为患了,有人要朝西门方向走,有人要朝东门方向奔,也有人要到南门或北门去瞭一瞭。如此一来,看红火的人就热闹了,挤掉帽子的、踩掉鞋子的人叫号成了圪蛋。我们刚走到柳家巷口头西侧的影剧院门前,前面的人就潮水一般向后涌,有人说,职工医院的“猴儿”点着啦。话音未了,前面一棵柳树上的“猴儿”果然冒着滚滚的浓烟,似乎向人们傻笑。眨眼的工夫,“猴儿”带着急迫的震耳欲聋的声响“尿”在空中,博得人们一乐。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猴儿”并不是职工医院的人点着的,而是好事的人架着“马马架”点燃的。“马马架”就是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肩膀上组成的“云梯”。“猴儿”无故被他人点燃,据说气坏了当时职工医院的个别人。不过于看红火的人来说,倒是拍手叫好的事。
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人恐怕就没见过“猴儿尿尿”了。我女儿看我写这篇文章就反复地问:“到底有多好看?顶正顶不正礼花好看?”
吊在半空中的“猴儿”,尾巴底下有一根粗粗的、长长的火药捻子垂在离人头顶一米多高的地方随风飘摇。等到这根捻子点着后,哧啦哧啦的声音伴着黄红黄红的火光迅速地向上攀伸着。猛不防,“嗞——”一声长响,一根带响的起火从“猴儿”的肩膀上钻出来冲向了天空。接着又是“嗞——,嗞——”的几声长响,宛如花果山上的小猴子欢快地去寻找它们的美猴王去了一样。
接着“猴儿”便开始“尿尿”了:伴随着“唰啦——唰啦——”的声响,眼前的一道道白光缓缓地洒向了大地,同时浓浓的香香的硫磺味儿便弥漫了四方。再肚子大的“猴儿”,它的“水泡”也是有限的,“猴儿尿尿”来回不到五分钟。
好看吗?说实话,它没有当今礼花的绚丽多姿,也没有当今礼花的惊天动地和撼人心魄。可是它却深深地“尿”在了人们的心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