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写好有温度的民生新闻
□谭静萍
文章字数:2357
  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中群众最为关心的一个新闻种类。写有温度的民生新闻,用真情打动人,是这个时代赋予党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要想提高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感染力,党报记者就要用心关注百姓冷暖,用情抒写基层民生。
  为了确保民生新闻的传播是有影响力的,就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来做好民生新闻报道,以平民化的手法去表达,发挥其效果。在报道形式上,一些民生新闻用鲜活的语言来叙述,吸引了不少读者的注意力。一些地方党报改变了时政新闻统领头条的局面,反而民生新闻报道在头条位置频频亮相,成为版面的一抹亮色。如何做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报道?结合多年的新闻报道经历,笔者浅谈几点个人感悟。
  一、民生新闻报道要走近百姓
  (一)要从百姓生活中提炼最佳主题。采写民生新闻一定要精心选题,就如同烹饪佳肴先要选好食材一样。比如,记者采写的“提前供热暖了百姓心”就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下、协调下,朔州市连续三年提前十天为市民供热。“暖意融融”“屋暖心更暖”成了市民最多的点赞语,纷纷称赞提前供暖做到了市民的心坎上。稿子刊发后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同和鼓励。有的读者说,话题选得很好,正是当下社会需要弘扬宣传的东西。
  (二)要从普通读者最熟悉的问题或现象中选取题材。我发现,有的民生新闻报道喜欢把标题做得很宏大,以彰显重要性,其结果却是,单看标题就会赶跑读者。因为太过宽泛的标题和选题,会给读者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其实,在民生新闻中,我们的读者受众关心的是更具体、更感性的事情。所以,民生新闻报道要以小见大,把问题说深说透。
  民生新闻题材很多,包括医疗卫生、升学就业、助残养老等多个方面。民生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平民视角和民本取向。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上要去表达可能对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带来的新气象。通过生动描述将读者带入新闻现场,使民生新闻报道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
  二、民生新闻要做到百姓爱看
  (一)在采写形式上,“小切口”体现“大民生”。民生新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亮点,有些新闻看似鸡毛蒜皮,其实也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可挖。比如:噪音扰民、下水常堵、公交改线等等。记者采写的《深夜打牌扰邻不应该》讲述的是节日期间,家人团聚、好友聚会的机会增多。打打麻将、娱乐娱乐,本无可非议。可应把握好休息时间,适可而止。通宵达旦不仅伤身,还会严重影响邻居休息,造成邻里不睦,实不可取。希望这些市民在娱乐的同时,能够文明一点,多替别人考虑一些,共创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此报道一出,便受到读者的关注。鸡毛蒜皮的事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民生新闻的一部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可忽视,否则会冷了老百姓的热情,断了新闻的源头。
  让报纸的热线热起来,就要组织、策划一些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让记者主动走进百姓的生活中,了解群众当前最关注什么,才能写好民生新闻,这样社会新闻的线索也会多起来。
  (二)在写作手法上,要做到简单而不失生动。民生新闻报道不等同于时政新闻报道。民生新闻报道务必做到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生涩的表述通俗化。让普通读者能够读得懂、愿意读、好理解。
  在这方面,记者认为应该做到:一是讲精彩的故事。不但要有事例、人物,还要有感人的情节。二是用生动的新闻语言和灵活的表达方式,传播中国好声音。三是新闻报道必须转变角度。要关注社会焦点,民生新闻的核心是反映百姓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切忌不能居高临下,一切从受众需要出发。另外,形式要亲民,语言表述简单易懂,处处为百姓着想,读者、大众才会第一时间关注民生新闻报道。
  三、舆论监督要反映群众诉求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监督的目的是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工作、改进工作。舆论监督要维护大局、拟好选题、掌握分寸、注重效果,还要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媒体做好舆论监督其实质是传递正能量,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对百姓反映、投诉的问题进行报道,必须遵循客观性、真实性等原则,在了解事件真相的基础上尽量促成问题的解决,为弱势群体呼吁奔走,发挥媒介沟通和桥梁的作用。批评性报道,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一定要把握好“度”。不但要记录事件的真相,认真地去思考,还要揭示出事件背后更有意义的东西。记者对群众话题只穿针引线,不做过多评点,而是大量采访群众,让群众讲述,让群众评说,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问题,这样的报道,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
  民生新闻就是百姓新闻。因此,要关注百姓的生活、生产等状况,要让群众在报道中多发出自己的声音。民生新闻要关注群众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要立足本土,就地取材,把笔触延伸到街道社区、农村田间,聚焦平凡人物、空巢老人、道德模范等,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事。新闻要有亲和力,关注普通群众关心和议论最多的话题,突出故事性、情节性、群众性,让民生新闻逐渐深入人心。
  四、践行“走转改”要讲好民生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故事是一把尺子,可以让一切劣质的新闻相形见绌、自惭形秽。
  可以说,故事是新闻的最核心技巧。真实的故事最精彩,百姓的故事最生动。民生新闻报道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改进创新,努力出新出彩,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
  要让百姓成为报纸报道的主角,除了在报道上给予老百姓极大的关注外,还应该在版面安排上予以倾斜,以确保增加民生报道的数量。充分展示普通老百姓良好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环境,获得民众的认同,让纸媒的民生新闻报道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怎么讲好民生故事,就是要走出办公室,走出高楼大厦,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要深化“走转改”,多到基层一线,多采写接地气的稿件。总而言之,想要写好民生新闻,就要不断深化“走转改”,多到基层一线,到群众中去,采写接地气、有温度的好新闻。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