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县年俗杂忆(六十三)
剥穷皮
●陈永胜
文章字数:3752
  在朔县的年俗中,腊月二十三的“送神”,除夕夜晚的“接神”,正月初二的“接财神”,正月初五的“送穷媳妇儿”,尽管内容不同,但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比较一致的,即是对新的一年充满了美好的期盼。这美好的期盼假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送走贫穷,迎来富裕。
  “剥穷皮”年俗也是这样,它是人们对富裕生活的美好期盼。
  一
  如今人们的光景实实在在是好得难以形容了,就拿干果和水果来说,品种之多、数量之大让人应接不暇,腊月二十三一过,人们就疯了似的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提。光景好的人家就不说了,即使是比较贫困一点的家庭,瓜子、花生、奶糖、橘子之类的低档果品,至少说在正月十五以前是吃不完的。
  就我们眼见的干果和水果来说,绝大多数在吃的时候是需要剥皮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朔县人就把嗑瓜子、吃大豆等做法叫做剥穷皮。说到这里,我想起早年前母亲给我们说起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的一位远房的爷爷在朔县木业社当工人,大约是1966年春节后的第一个上班日的早上,这位爷爷把装在绵袄儿倒插子里的炒大豆一把一把地掏出来给工友们,同时比较客气地对两个小徒弟说:“不要拿捏,当紧得吃几颗哩,这就叫剥穷皮哩,穷皮剥不掉,茭面也吃不饱哇……”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由于我这位爷爷的成分是富农,是工人阶级教育的对象。中午还未下班,早有“积极分子”将此事报告到厂里,把剥穷皮演绎成“剥穷皮——扒群众的皮”。这还了得?这是“阶级敌人向无产阶级发起的猖狂进攻”。
  “批,好好地给老子批判。”厂里某某人一声令下,我这位爷爷就被无情地批斗了七个黑夜,外加八个早上扫厂里的大院。
  破费了一倒插大豆不说,还被批斗了个臭,据人说,脖子上被挂了一块小黑板,头都快被压到裤裆里啦。对此,他的老伴儿毫不客气地说:“活该!放屁也不看个时候。”
  据说,我这位远房爷爷从此不敢再说什么剥穷皮之类的话语,甚至是至死不敢再吃炒大豆之类的带皮的东西。
  我父母亲是红彤彤的贫下中农,我小的时候,每年的春节期间,母亲都在家里大声地安顿我们:“过年就得嗑瓜子、吃豆子哩,就得剥这层穷皮哩。”
  二
  其实,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穷得叮当响,想剥穷皮倒是一件很困难很困难的事。
  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拿我的母亲来说,谷雨过后就在自家的院里种上一些番瓜、窝瓜和向阳儿莲(葵花),秋天到来的时候,母亲就把番瓜和窝瓜饱满的籽儿掏出来晾在西房顶上,把向阳儿莲的籽儿剥下来铺在炕上的席子底下,防贼似的怕我们兄妹几个偷吃掉。待到晾干拿小簸箕簸干净后,鬼鬼祟祟地寄放到一个我们总是寻不到的地方。如今母亲回忆说:“要是不朝这样儿,妈拿啥给妞剥穷皮哩?”
  也正是这样,到了腊月戳捋家的前两天,母亲就变戏法似的把那些深藏不露的瓜子拿出来,分门别类地放在锅里,再加上一圪撮儿咸盐炒,我和妹妹就围在锅脖子前看,乘母亲不留意,就把手箭一样地擩到锅里,抓上一把跑出堂前。母亲也权当看不见,只是朝着我们的背影嘻嘻地笑。
  也多亏了母亲的这些心计,不但使我们全家人在大年三十有“穷皮”可剥,而且也让我们兄妹的倒插子里装上两把瓜子,好让伙伴们眼红。
  三
  朔县地处塞外,本是一个盛产小杂粮的地方,拿豆类植物来说,红豆、绿豆、架豆、芸豆、刀豆、黑豆、黄豆、大豆(蚕豆)等品种繁多。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地里种什么农民说了不算数,实行的是高度的计划经济,因此这
  豆类植物的种植量并不多。
  所有豆类植物的果实(豆子)都是有皮的,在这些豆子中,能炒着吃的有黑豆、黄豆、豌豆和大豆。我小时候,奶奶过年时遇上家里有黑豆,就给我们兄妹炒一碗,心思也是让我们剥剥穷皮。可是,到了我们的倒插子后,就顾不上剥皮了,抓一小把按在嘴里,圪蹦圪蹦地嚼几下,就咽了下去,可谓是“囫囵吞豆”了。看着我们黑乎乎的牙齿,爷爷叹着气说:
  “孙娃们没福,黑豆原是蘸驴马的好饲料,如今倒把娃娃们香成这样,唉!可得慢慢嚼哩,脚重(不好消化)哩。”
  “爷爷小时候,街上的东西要啥有啥,过年的花生、核桃、大豆吃也吃不完,穷皮都剥得不想剥了……”
  “唉,社会咋成了这样呢?”
  朔县不产花生和核桃,那时人们能吃几颗花生是很难的一件事,可遇不可求,拿钱也买不上。我十来岁的时候,我们巷子里的罗三,是我们的“头头”,他的二哥罗立堂在外地当兵,记不清是在运城还是陕南,反正腊月时总要给家里寄十来斤生花生的。熬年的时候,罗三就给我们每人分上三五颗。
  记得头一次从罗三的手里接到三颗花生后,我急忙往嘴里送了一颗,啥滋味也没有感觉到,就是有些垫牙。
  “哈哈哈,你咋连皮吃啦?可得剥皮哩。”罗三笑着说。
  照着罗三的示范,我重新剥皮吃了一颗,味道之香美,口齿之清爽,至今难以形容,难以忘怀。
  至于朔县人叫“圪桃”的核桃,那时我们是连见也没有见过的。
  四
  过年吃瓜子、大豆,需要剥皮,自然叫剥穷皮,但又不仅限于此,笼统地说,凡吃时需要剥皮的东西都可以叫剥穷皮。比如我们如今吃的各种包皮的糖块,过去朔县人叫“糖蛋蛋”。
  改革开放前,朔县糖业烟酒公司几个门市出售的“糖蛋蛋”,大多是县糖业烟酒公司下属的糖果厂里加工制作的,地址就在朔县北街小学(今朔城区二小)校门的斜对面,那时我们上小学,课余时间,就跑到马路的对面去看人家做糖蛋蛋。大家有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能不能偷一块出来尝一尝。可是,人家似乎早知道了我们的心事,还没等我们下课,就提前把门上的铁栅栏插好了。
  当时的技术很不过关,名上说是水果糖,其实是一种黑乎乎的“饧圪旦”,稍微一着热,包糖的纸就剥不下来了,放在嘴里粘牙,圪嗦几下后,起先还甜甜的,很快就有一股烧糊焦的味儿,苦而涩。即使如此质量低劣的产品,一度
  时期也得凭票供应哩,想痛痛快快地剥几颗,没那么容易。
  记得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早上,母亲给我的两个妹妹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后,说:“一会儿吃糖蛋儿时,当紧不敢把纸剥在袖子上。”待到把糖蛋儿拿出来一看,早已粘成了一大块,用力掰开后,多数的糖和纸已经分不开了,只好含在嘴里用舌头“剥穷皮”啦。
  “那阵儿你大大还怨你爷爷思想反动,叫我说一点也不反动。你看这叫啥糖蛋儿呢?皮也剥不下,难怪人们受穷哩。唉,啥时候能把这层穷皮剥掉呢?啊,你快说说呀。”母亲痛恨地对父亲说,好像这糖蛋蛋是父亲制作出来的。
  香蕉、橘子、柚子都是带皮的水果,过年吃,自然有剥穷皮的寓意,可是朔县没有这种水果,所以自然也就“剥“不成了。
  五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越穷越光荣”的时代,在人们的心里似乎被诅咒得气息奄奄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朔县也和全国一样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记得是1979年春节前的腊月,虽然说花生、核桃,橘子、香蕉在街上还没有买处,但是瓜子、大豆摊摊多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现象大为改观。这一年的腊月二十几,爷爷从马房街黄三老汉的家里给我们买回了炒大豆,好像有四五斤吧。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奶奶给我们送来半升子,对我母亲说:“那媳妇,你不是爱见剥穷皮呀,他爷爷说明儿给娃娃们分开,好好剥一下哇。”
  “这下可闹好啦,加上我炒的瓜子,起码能叫娃们剥到过了破五。”母亲笑着和奶奶说。
  母亲说的能剥到过了破五,指的是有计划地“剥”,而不是满足供应地“剥”。具体的办法就是每天晚上拿出少半碗,让我们“剥”。初四的那个晚上,母亲拿出一大碗瓜子、大豆倒在油布上,郑重宣布:“都倒在这里啦,给妈都把这‘穷皮’剥得光光儿的,明儿早上让‘穷媳妇’一齐捎带走!”这是我记忆中瓜子、大豆吃得最开心的一次,换成母亲的说法,就是穷皮剥得最痛快的一次。
  “有盼头啦,人们的光景就要好过了……”这一年正月初三的中午,爷爷在开饭前对我们全家人说。
  “您儿咋知道呢?”母亲问。
  “你们看,眼下中央的做法和过去的不一样了。那媳妇,你的手艺可要吃香呢?”
  “您儿还给人‘算卦’?”
  “你们想,人们的光景要是富裕了,吃的事解决了,随后就是穿。到那时,裁缝那可就吃香啦。”
  “啊呀,还是你爷爷有眼光,你大大就知道个炼玛钢。”母亲高兴地赞赏着我爷爷的说法。
  六
  我爷爷果然是有眼光,翻过了1979年和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天比一天和煦,国家的面貌一天比一天崭新,人们的心儿也一天比一天高兴。
  大约到了1986年的春节,用来剥穷皮的干果和水果已经不再是什么难的事了,过去人们没见过的花生,一下子就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涌来;香蕉和橘子也不是什么稀罕的水果了。
  我母亲的手艺,果然如爷爷所说的那样,一年比一年吃香了。以至于还没到了腊月,就不敢再揽营生了,生怕给客户年前做不起来,耽误了人家过年穿新衣。营生多了,收入自然就多;收入多了,瓜子糖果就买得充足。对此,母亲的解释是:光景要想过好,穷皮就得甩开剥,从正月初一剥到二月二,那才叫好哩。
  好像记得的是1988年的正月十五,我的姥姥从乡下来我家小住,说母亲过年手脚大,剥穷皮也不是这样一个剥法。母亲听后笑着说:“妈,您儿可是老顽固啦,穷皮就得甩开剥哩。”
  2016年过春节时,我的父母亲腊月就买好了好多好多的干果和水果,我妹妹说,老两口买得太多了,吃不了浪费。母亲听后有些不太高兴地说:“啥叫浪费呢?正月里就得剥穷皮哩。”
  仔细一想,母亲的话也对。啥叫浪费呢?
  只要到不了共产主义社会,驱逐贫穷,向往富裕,实现富裕都是人类的美好期盼。剥穷皮不但给人们带来了口福,更给人们鼓起了奔向富裕的信心。
  那就甩开劲儿地剥吧,剥到过了二月二。不过,从如今养生的角度看,油性的植物籽儿不宜多吃。那就多以水果代之吧,反正,穷皮是需要剥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