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县年俗杂忆(六十五)
老 杆
●陈永胜
文章字数:3949
  如果有人问我,你们朔县元宵节最数啥红火,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当然是看“点老杆”啦。这里的“点”就是“燃放”的意思。我想,不仅仅是我,1991年以前出生的朔县人大概都会这样说。因为在朔县人的心目中,老杆已不单单是一种焰火了,它似乎已纯乎成了元宵节的象征和人们朝拜的偶像。
  一
  作为焰火的一个种类,老杆在朔县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朔县的文献资料里没有记载。据朔城区文化馆的李柱先生说,最迟在清末民初时就已经出现了,也就是说最少有百年的历史了。还有人说朔县的老杆光绪年间就有了,我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支持这个说法。理由是,这种说法是从老辈人口中留传下来的。从《朔县志》中得知,朔县的花炮业较发达,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就有作坊四家,至光绪元年(1875年)已发展到七家。因此,说“光绪年间就有了”这个说法是比较有可能的。
  在《辞海》《中国风俗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里,并没有老杆这个词条。在“百度”里,河南、河北的个别地方元宵节也有点老杆的说法,从图像中看,他们的老杆和朔县的老杆不是一回事;我省晋城的“老杆焰火”,从介绍中看,有些和朔县的相似,但无图片辅证,一时难以定论。那么,朔县的老杆是个什么样子呢?
  朔县的老杆,首先需挑选一根坚实耐用的大约有七八米长、三四十厘米粗的东北红松檩条或本地产的硬木檩条,然后挑选12根15厘米见方、4米多长的东北松方木,从顶头开始向下推移到7米处,等距离先钉后绑在那根选好的檩条上,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丰”字形框架。这12根方木就是用来安绑各种“火器”的。最后,再用8号铅丝把那个早已装好“火器”的“甲”字形斗子拧在“丰”字的头上。这个“甲”字形斗子和前文说过的那种斗子结构不一样,那种斗子由于是挂在树上或吊在栽好的杆子上的,因而是“田”字形的。这个“甲”字形的“一竖”也同样需要一根碗口粗细的坚实的红松椽来做才行。说来也巧,“甲”和“丰”好像天生的一对恋人,一个往下拉一拉,一个往上升一升,就轻轻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一对结合在一起的“恋人”,朔县人便名之为老杆。
  因何起了这么个名字,我想,大概和当初给“斗子”起名字的思维一个样,既是把“火器”绑在树杆上响,就干脆叫它老杆吧。用得是“象形造名法”的手段,并没有考虑什么深的内涵,不过一个名称而已。
  二
  据李柱先生说,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朔县的老杆先后在城里的十字街、操场上点过。我记忆中的老杆已从城里迁到了城外,具体说是现在的善阳街和开发路交叉的十字街上,当时人们习惯叫“综合商场跟前”。从1980年到1995年这15年,元宵节的老杆年年在这里点,至今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老杆这个庞然大物,据说安装的时候十分费劲,朔县花炮厂需调动二三十个工人好几天才能绑成一个。仅以把绑好的老杆栽在“综合商场跟前”这个过程来说就很是费劲,那时,花炮厂还是人工立架的,常常一立就得大半天的时间。一般说,最早也得到下午3点前才能立起来。
  老杆在尚未立起之前,还要做一个精心的打扮:先在那“丰”字形的两边从上至下挂上一串鲜红的灯笼,灯笼的脸蛋上书写着“欢度元宵”“五谷丰登”“万事如意”“风调雨顺”“普天同庆”等祝福的话语。再在那“甲”字形的斗子下拉一条红绸缎条幅和老杆最下面的那根横梁拴在一起,上书“向全县人民拜年”七个金色的大字。你还别小看这一打扮,老杆一旦立起来,一下子就由一个毛头小女女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了。远远望去,火红火红的灯笼和火红火红的条幅在寒风中露出了美丽的笑脸,惹人喜爱;要是遇上了略大一点的风,它们便又倏地一下缩回了自己的脸,宛如新媳妇拜天地时留下的羞涩的
  面容,招人疼爱;一旦遇上风雪交加的坏天气,老杆一改少女般的柔顺,铁将军一样地矗立在那里,眼睛也不闪一下地傲视着苍穹,令人敬畏。
  你看,老杆还未点燃,就已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因此,元宵节三天(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下午,但凡上街看红火的男女老少,无不先在老杆的下面目睹一番,看看今年老杆的“货”多不多,猜猜今年老杆的火口在哪个方向,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甜醉了心田。说老杆是朔县人的“大众情人”,似乎并不为过。
  三
  1995年以前的朔县老杆,点的时间一般固定在夜晚的十点半至十一点之间。这样做的目的,大概是为了给市民留下充足的观赏其他文艺表演和观赏其他焰火的时间。反正,“点老杆”是元宵之夜的压轴戏。
  大约从晚上十点多开始,看红火的人们就开始从四面八方向着“综合商场跟前”的老杆进发了,很快十字街附近的东南西北四条街上就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水泄不通。这时,人们的心情出奇般地一致——等待着看点老杆。此时的人们很清楚离点老杆的时间还早着哩,于是就“瞎圪窜”,就“红火不过人看人”了。
  其实也不全是“瞎圪窜”,成家立业后的人是在寻找熟人期待攀谈叙旧。朔县的城究竟不大,熟人说碰就碰上啦,碰上就好,天南海北地拉呱,不亦乐乎。未成家的小青年就更热色了,有了对象的人自然是和对象谈那似乎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没有对象的人,似乎更自由,看看哪个小伙子长得帅气,瞧瞧哪个姑娘生得顺眼。如此这般地分类说事,实在是讨人厌恶。说心里话,看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人,是人的本能和天性,“红火不过人看人”的真正含义大概是“红火不过看漂亮女人”吧。
  这个时候,还有一个“看点”就是空中的礼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朔城区政府的礼花就在政府的院里燃放,只听“咚咚咚”三声巨响,三个火球迅速升空,仰头一看,形似菊花的礼花开在了天空,红的、紫的、黄的绚丽多彩,随后便传来了“沙啦啦”“沙啦啦”的声响。如是反复,大约半个钟头,百十多枚礼花好像开在了人们的头顶上,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礼花尚未看过瘾,耳边忽听人说“龙来啦,龙来啦!”“呼啦”一下周围的人们的眼睛便转向了老杆。此时善阳街南面、综合商场对面的电业局的高音喇叭正在向人们说:“老杆马上就要点
  啦,大家往后退,今天的火口在东南面,当紧不敢挤到那面……”这位义务解说员说着一口流利而又标准的朔县话,声声入耳。“老杆点着啦!可不敢再向前啦。”高音喇叭又一次提醒着人们。“哗啦”一声,人们潮水一样地往后退。
  老杆从下数的第一层离地面大约有两米五六高,踩高跷的人正好能顺手点着。火药捻子点着后,“哧啦——哧啦”地向上疯跑,此时的人们屏声静气地跟着捻子往上看。只听“刷拉”一声,第一层下面的火药瀑布闪着刺眼的银白色的光芒飞流而下,小孩子们随之欢呼成了一片。“咚——咚,当——当”,大麻炮(二踢脚)在“啪啪啦啦”的鞭炮声中怒吼着飞向了太空,老杆的第一层点着了。“嗞儿——嗞儿”的起火万箭齐发般地冲锋在四面八方,五颜六色的三打金弹把天空映得五彩缤纷起来。
  不算头上的斗子,老杆一共12层,自下而上从中间用五六根筷头粗的火药捻子串联起来,以此来确保老杆燃放时的万无一失。说话之间老杆的第二层上的“火器”冒着滚滚的浓烟腾空而起,接着便又像第一层那样,既是一番惊天动地的撼人心魄的“火器”的交响,又是一场色彩万变的礼花竞放。就这样,老杆快慢有序地紧紧地抓着人们的眼球一个劲儿地往上走,直到把人们的眼球看直了、脖子看酸了也不罢休。大约20分钟后,老杆头上的斗子轰地一声引着了,伴随着浓烟,各种“火器”你争我抢地冲向太空。顷刻间,老杆的上空亮如白昼,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芒交织在一起,这时的老杆达到了高潮,人们的心儿也飞向了高潮。
  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地面礼花普及到了朔州,人们便在挨着老杆不远的地方搭一个三四米见方的三米多高的钢管台子,上面摆满一墩一墩高低不一的地面礼花,然后用火药捻子串联在一起,作为点老杆前的序曲来燃放。
  虽然说地面礼花和真正的大礼花不是一个档次,其实区别仅仅在于,地面礼花打起来的高度没有大礼花高、图案没有大礼花的逼真、音响没有大礼花的深沉浑厚而已。若论多彩绚丽,大礼花是比不上地面礼花的。因此,地面礼花同样深受人们的青睐。看点老杆前,先欣赏一下这地面礼花,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事。
  四
  高潮尚未过去,东关的“龙”、西街的“狮子”、高跷、秧歌等文艺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冲在了老杆的底下,在“沙拉——沙拉”的“火器”残骸的燃烧中,又一次尽情地舞着、跳着、唱着、叫着。他们知道,今晚是正月十六,元宵节的最后一天了,过了今儿,就得再等上整整的一年。因此时不我待,那就尽情地舞吧。不少市民也是这个心理,眼睛巴巴地望着老杆,久久不愿离去。
  老杆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有震撼心灵的声响和夺人眼目的姿色,而且还有沁人心脾的火药味道。在长达二三十分钟的老杆燃放中,浓烈的火药味儿多少有点呛人。然而,待到老杆点完后,淡淡的硫磺味儿弥漫在了小城的上空。即使到了第二天的黎明,火药的幽香依然挥之不去,仿佛是风儿把它挽留住了一样。去年开始,为了环保,花炮的火药中开始剔除硫磺,好则好矣,但失了花炮的固有的香味,多少有些令人遗憾。
  大约是1995年以后,朔县的老杆就有些衰落,主要的表现是老杆不再是非夜晚11点不点了,有些时候10点一出头就点着啦,原因据说是怕引来交通事故。大约是2005年或是2006年的元宵节,老杆就见不到了,原因说是怕污染了环境——取缔啦。这倒也好,朔县的老杆从此消失在了朔州的土地上。然而,朔县人并不买这个账,而且是,年愈久,对老杆的怀念就愈加深刻。
  啊,老杆!你在哪里?我问天,我问地,它们似乎都不愿意回答我的提问。
  然而,我依然想说,朔县这个小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不是很多。但由于阴差阳错的原因,如今更是所剩不多了,就连崇福寺弥陀殿前的那棵枣树也早已被人铲除了。啊呀,你这个小小的老杆,就更不足以挂齿了。
  然而,就是这么个小小的老杆,外地的人们偏偏要做什么“申遗”的举动,朔州人却在10年前就让它“自寻灭亡”了。转而又想,“禁燃禁放”既然是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举措,那么,让老杆寿终正寝也就是十分必要的事了。
  啊,老杆!你就安安心心地原汁原味地留在人们的心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