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杨贵传》,我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厚厚的书稿,从杨贵出生一直写到他溘然长逝,长眠于红旗渠畔,用纪实方式描绘了他90年的壮丽人生,将一个信念坚定、终生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读来令人唏嘘、感叹。
作者邀我为《杨贵传》作序,这也是我向杨贵书记学习的过程,提笔之际,几十年与其相识相交的往事浮现在眼前,如在昨天。
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我在汲县(今卫辉市)山区狮豹头公社任党委书记,狮豹头北临林县,西临辉县,由于山水相连,地形地貌、资源环境和老百姓的困苦生活状况都极为相似。狮豹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就是周边有两位近在咫尺、闻名全国的榜样人物——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曾听河南省委原副书记宋照肃讲过:“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不忘三书记。”这三位书记,一位是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另两位就是杨贵和郑永和同志。他们都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优秀共产党人。因而,当年林县修红旗渠和辉县治山治水的隆隆炮声不断传到狮豹头时,也强烈冲击着我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那隆隆的炮声无疑是催我奋进的冲锋号。
1954年,26岁的杨贵担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为改变林县的落后面貌,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他带领林县人民用了10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极为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杨贵身先士卒,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杨贵同志的事迹时常激励着我,借鉴他丰富的治山治水经验,帮助狮豹头乡群众尽快从艰难困苦中解脱出来。
1995年秋,我和杨贵、郑永和两位书记前往林县临淇镇占元村祭拜孙占元烈士。当地群众听说杨贵来了,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拢过来,有的端来了刚冲的鸡蛋水、蜂蜜水,有的拿出煮熟的鸡蛋,道路被围得水泄不通。
什么是民心民意?林县人民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正像杨贵所说:“真正关心群众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才会受到老百姓的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斯人已去,精神永存。杨贵和红旗渠的建设者所创造的红旗渠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向前。
(据《文艺报》 作者:吴金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