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强力推进“风光储一体化”建设
文章字数:873
本报讯(山西日报记者 任永亮)12月12日,记者在华电应县风光储一体化融合发展工程剧光发电场看到,一排排风机在山头巍然矗立、迎风转动,一块块蓝色光伏板连绵不断、熠熠生辉,成片的光伏发电板和山顶上的风力发电机组,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这两种不同的发电系统共用一个升压站送电上网,实现了风光互补。
华电应县风光储一体化融合发展工程50MW光伏发电项目经理刘勇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分为两期,第一期是风电项目,是去年投产的。第二期是光伏项目,是今年投产的。投产后风电项目总发电量10979万千瓦时,光伏项目总发电量9022万千瓦时。两个项目投产以后每年可节省原煤消耗6.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6.8吨。
这是朔州市强力推进“风光储一体化”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朔州市紧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重要突破口,借助丰富的风、光资源禀赋,不断提升风电、光电规模,加快“新能源+储能”发展,让电、气、热等多种能源实时转化,开展多能互补示范应用,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与消纳利用。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645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523万千瓦。
风大电多、风小没电、阴天归零,风能、太阳能发电不稳定,使这些新能源接入之后很容易造成电网波动。而风光储一体化融合发展工程,正是为解决这一难题而建设的新能源接纳工程,它能让风电、光伏发电与储能发电相结合,搭配成像火电一样稳定的电源,再并入主网,实现风光同场、共建共投、协调发展。朔州除了拥有丰富的煤炭等常规能源,还蕴含巨量的风、光等清洁能源。为了将这些低碳能源转化为电能,各县(市、区)积极推进“风光储一体化”现代能源体系建设,通过多能互补实施路径,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朔州市还由中北大学朔州校区联合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储能龙头企业,成立朔州市储能技术研发及企业融合应用研究院,建立储能电池、太阳能、风能、新能源电控系统和新能源汽车发动机、氢堆、储能技术集成等7个研发平台,依托37个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项目,24个新能源基地项目,总建设规模2318.5万千瓦新能源配置,着力推进储能助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系统性工程。
华电应县风光储一体化融合发展工程50MW光伏发电项目经理刘勇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分为两期,第一期是风电项目,是去年投产的。第二期是光伏项目,是今年投产的。投产后风电项目总发电量10979万千瓦时,光伏项目总发电量9022万千瓦时。两个项目投产以后每年可节省原煤消耗6.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6.8吨。
这是朔州市强力推进“风光储一体化”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朔州市紧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重要突破口,借助丰富的风、光资源禀赋,不断提升风电、光电规模,加快“新能源+储能”发展,让电、气、热等多种能源实时转化,开展多能互补示范应用,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与消纳利用。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645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523万千瓦。
风大电多、风小没电、阴天归零,风能、太阳能发电不稳定,使这些新能源接入之后很容易造成电网波动。而风光储一体化融合发展工程,正是为解决这一难题而建设的新能源接纳工程,它能让风电、光伏发电与储能发电相结合,搭配成像火电一样稳定的电源,再并入主网,实现风光同场、共建共投、协调发展。朔州除了拥有丰富的煤炭等常规能源,还蕴含巨量的风、光等清洁能源。为了将这些低碳能源转化为电能,各县(市、区)积极推进“风光储一体化”现代能源体系建设,通过多能互补实施路径,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朔州市还由中北大学朔州校区联合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储能龙头企业,成立朔州市储能技术研发及企业融合应用研究院,建立储能电池、太阳能、风能、新能源电控系统和新能源汽车发动机、氢堆、储能技术集成等7个研发平台,依托37个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项目,24个新能源基地项目,总建设规模2318.5万千瓦新能源配置,着力推进储能助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系统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