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能源大市担当 踔厉贡献朔州力量
文章字数:4083
随着北方地区陆续进入取暖季,能源电力需求不断增加,能源电力保供重点转为迎峰度冬。山西省朔州市,全面推进“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坚定扛起能源保供政治责任,加强外供煤炭,外送电力保障,强基聚能,筑牢能源供应的“压舱石”。
胸怀“国之大者”,坚定扛起能源保供使命
朔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亮说:“朔州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三稳三不准’要求,保生产、保运力、保畅通、保储备、保统计、保安全。今年1—10月份,实现煤炭增长19%,电力增发18%,煤电外送外省增供15%,长协坑口电煤5500大卡每吨570元,稳价保供‘三增一保’目标圆满兑现,一吨不少、一天不落、一元不超,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煤炭产量再创新高,居全省首位。今年1月至10月份,朔州市累计生产原煤1.8456亿吨,增产2953万吨,同比增长19.17%,产量位居全省第一。截至10月底,全市煤炭保供完成1.787亿吨(包括晋能控股在朔产量3086万吨)。前10个月朔州市煤炭就地消化2855万吨,外运1.56亿吨,外运量占到总产量的85%。全年原煤产量可突破2.1亿吨。
发电量与外送电量大幅增长,居全省首位。1月至10月,朔州市发电量累计完成539.3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8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29%,位居全省首位。比全省能源大市大同和忻州市分别多发电90亿千瓦时和120亿千瓦时。各类发电企业发电小时数高于全省平均小时,其中:火电累计发电利用小时3564小时,比全省平均小时数高出338小时;风电累计发电利用小时1495小时,比全省平均小时数高出88小时;光伏累计发电利用小时1185小时,比全省平均小时数高出106小时。外送电量累计完成417.16亿千瓦时,同比增加74.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75%。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要素保障。全年发电量可达到65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88亿千瓦时,增长15%。
煤炭中长协合同签订和价格履约率达到100%。13749万吨电煤中长协任务已签约13751万吨,坑口保供煤价严格执行5500大卡每吨570元,折合1卡1.03角,实现了签约率、执行价格政策、诚信承诺书签署、上传交易中心四个100%。
强力推进“六大举措”,全力以赴完成能源保供任务
坚持高位推动,市领导亲力亲为抓落实。朔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核增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折不扣推动落实。市政府成立了保供工作专班,印发了《朔州市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业务工作的三位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市委书记姜四清多次就保供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各部门抓在手上,一抓到底。市长吴秀玲主持召开了五次保供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亮保供期间放弃节假日和周末,深入煤电企业指导协调保供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保供工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凝聚合力的工作格局。
全面加强精细化监测调度,锚定目标抓生产。市政府强化日常监测调度,推动各煤矿落实煤炭保供合同签订和履行兑现。能源部门精准调度每日煤炭产量,做到日调度、日分析、日汇报,以日保月,以月保年,及时掌握和解决煤炭生产和涉煤运输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市政府对产量不达序时进度的企业逐级约谈,对因安全等因素减少产量的,全市统一调度,由有安全保障的企业弥补空缺产量,确保保供目标不折不扣完成。
坚决守牢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底线,确保正常运行。针对能源企业外来人员多,疫情防控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从严从紧从快、抓实抓细抓好煤炭企业疫情防控工作,细化压实煤炭企业主体责任,能源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市县区乡镇的属地责任,坚决守好疫情防控底线,严密采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有序进行安全生产。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朔州市积极协调铁路部门开通徐州→朔州、烟台→朔州两对专列,有序接回在朔能源企业职工1016人,有力地保障了煤矿、电力企业正常生产建设。
同时,由市工信、能源、应急等部门成立了帮扶指导组,进驻各企业,指导督促企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生产运营工作,细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科学组织生产,合理调配人员,灵活组织企业职工到岗,积极为企业筹措测温设备、口罩、消毒液等防控物资。市交通局成立了工作专班,对所有运煤站点进行督导检查,强化防控指导,加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中煤平朔集团在市能源局统筹协调下建立了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协调机制,成功组织三批近400余人的小范围轮换,生产生活物资得以顺利运抵矿区,有效解决了留宿矿区职工休息和温饱问题,对六个装车站50余名职工进行封控管理,与火车司机全部采取不接触对接,定期消毒消杀。
统筹推进矿井建设、生产组织、产能核增、项目核准、手续办理等各项工作,充分释放先进产能。按照全省产能核增“应核尽核”“能报尽报”工作要求,申报产能核增煤矿9座。今年已获得批复4座,增加产能440万吨。加快推动煤矿建设,还有5座煤矿正在履行相关扩能程序,将新增产能640万吨。同时积极推动煤矿向绿色化、智能化、清洁高效化发展,目前地方煤矿已有29处完成了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设。
国有企业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全力保障能源供应。中煤平朔集团前9个月完成保供任务6190万吨,占到全市的46%。中煤华昱公司发挥央企担当,成立保供工作领导小组和6个专项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层层压实责任,建立日报告、周调度机制,研究推进保供工作,形成了目标明确、分工协作、合力攻坚的保供局面。去年四季度,公司足额承接中煤集团下达的150万吨煤炭保供任务,保供煤炭全部支援东北锦州、营口、盘锦等市。今年前10个月,公司按期完成“换签补签”工作,签订中长期合同1300万吨,有效发挥了中央企业能源保供主力军、压舱石作用。西易能源集团响亮地提出了“三保”,即保长协,争做“明白人”;保生产,勇做“急先锋”;保外运,当好“压舱石”。
与此同时,民营煤矿也主动请缨,舍小家顾大局,不折不扣抓保供。右玉教场坪集团承担了全年323万吨保供任务,占到了集团产能的83%,目前,按照序时进度,严格履行合同。
大力弘扬煤炭职工精神,筑牢能源保供根基。今年以来,面对疫情防控,煤炭保供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朔州市奋战在能源保供一线的近5万名煤炭职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创造”的煤炭职工精神,一次次集结出发,一次次奋勇前行,用铿锵有力的右玉精神奏响煤炭保供的必胜之歌。把优质动力煤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最需要的地方。
保供期间,平鲁区后安煤炭有限公司提出“保供生产过年不误、雪天不停”。日出煤由过去的1.2万吨提升到1.5万吨,签署保供合同后,该公司最大化安排生产、最优化安排运输,每天有500多辆运煤专车发往各地。目前,合同兑现率达到224%。中煤平朔公司成立24小时保供青年专班,全天候扎根现场,青年们主动请缨,舍弃周末假期,积极参与到矿区供电线路巡查和变电站值守巡视任务中,上调工作等级,坚决守住供电安全生命线,实行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为高效生产保驾护航。平朔公司1000多名职工国庆期间因疫情原因由“三班倒”成为“一班倒”。连续在一线生产半个月,为全市保供发挥了工人阶级强大力量。
持续深化“五个一体化”,支撑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煤炭和煤电一体化发展。煤炭产业经过兼并重组,全市建成了61座现代化矿井。十年来,全市累计生产原煤19.56亿吨,累计上缴税收1319.74亿元,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成特级安全高效矿井46座,一级安全标准化矿井22座,先进产能1.897亿吨/年,占比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在建设现代化大型煤矿的基础上,煤电机组同步布局建设。依托中煤平朔公司优质动力煤已建成524万千瓦的坑口电厂,晋能朔州煤业建成140万千瓦火电机组,中煤华昱集团建成135万千瓦。在建的中煤2台35万千瓦热电联供机组2023年年底建成投产。今年还启动申报核准了中煤华昱与华能合作的2台100万千瓦火电机组,预计年底开工建设。推进了煤电企业优势互补,持续提升了电力外送能力。
煤电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现役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不断提高煤电的系统调节能力。2022年年底完成灵活性改造机组115万千瓦,节能改造机组19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三改一联动”机组1130万千瓦。与此同时,新增风光发电指标向煤电企业倾斜布局,促进传统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转型。2021年全市光伏建设规模80%倾斜火电企业,目前火电机组并网的光伏发电40万千瓦,在建的还有110万千瓦。华电朔州热电在全省火电企业建成第一个装机8兆瓦、6.5兆瓦时飞轮储能,全市现代立体化能源供应更加保障有力,更加清洁安全。
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朔州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能源保障结构更加合理,为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作出新贡献。目前,全市已建成年处理400万吨的低质煤分解利用项目。今年,筹划开工建设的还有中煤平朔80万吨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已列入全省重点转型项目;平鲁区新建年处理300万吨低阶煤分级分质综合利用项目已开工建设。
炭产业和数字技术一体化融合发展。朔州积极推动煤矿向绿色化、智能化、清洁高效化发展。目前已有29个综采工作面完成了智能化改造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完成81个工作面的智慧化改造,改造面达到95%以上。
煤电产业和固废综合利用一体化推进。朔州已初步形成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材、粉煤灰综合利用等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建成固废综合利用企业99家。率先在全省开通首列“粉煤灰绿色交通物流专列”,打通朔州市商品粉煤灰进入京津冀和南方地区建材市场外运通道。连续召开九届国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大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依托北大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大类30多项新技术;申报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其中6项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10多条中试示范生产线基本建成,5项实验室基础研究日臻成熟。建成年处理70万吨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涵盖高岭土新材料、煤矸石烧结砖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到30亿元。在建的还有超牌公司年处理20万吨,后安煤业公司年处理50万吨等综合利用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朔州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转自新华社客户端
胸怀“国之大者”,坚定扛起能源保供使命
朔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亮说:“朔州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三稳三不准’要求,保生产、保运力、保畅通、保储备、保统计、保安全。今年1—10月份,实现煤炭增长19%,电力增发18%,煤电外送外省增供15%,长协坑口电煤5500大卡每吨570元,稳价保供‘三增一保’目标圆满兑现,一吨不少、一天不落、一元不超,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煤炭产量再创新高,居全省首位。今年1月至10月份,朔州市累计生产原煤1.8456亿吨,增产2953万吨,同比增长19.17%,产量位居全省第一。截至10月底,全市煤炭保供完成1.787亿吨(包括晋能控股在朔产量3086万吨)。前10个月朔州市煤炭就地消化2855万吨,外运1.56亿吨,外运量占到总产量的85%。全年原煤产量可突破2.1亿吨。
发电量与外送电量大幅增长,居全省首位。1月至10月,朔州市发电量累计完成539.3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8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29%,位居全省首位。比全省能源大市大同和忻州市分别多发电90亿千瓦时和120亿千瓦时。各类发电企业发电小时数高于全省平均小时,其中:火电累计发电利用小时3564小时,比全省平均小时数高出338小时;风电累计发电利用小时1495小时,比全省平均小时数高出88小时;光伏累计发电利用小时1185小时,比全省平均小时数高出106小时。外送电量累计完成417.16亿千瓦时,同比增加74.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75%。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要素保障。全年发电量可达到65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88亿千瓦时,增长15%。
煤炭中长协合同签订和价格履约率达到100%。13749万吨电煤中长协任务已签约13751万吨,坑口保供煤价严格执行5500大卡每吨570元,折合1卡1.03角,实现了签约率、执行价格政策、诚信承诺书签署、上传交易中心四个100%。
强力推进“六大举措”,全力以赴完成能源保供任务
坚持高位推动,市领导亲力亲为抓落实。朔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核增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折不扣推动落实。市政府成立了保供工作专班,印发了《朔州市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业务工作的三位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市委书记姜四清多次就保供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各部门抓在手上,一抓到底。市长吴秀玲主持召开了五次保供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亮保供期间放弃节假日和周末,深入煤电企业指导协调保供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保供工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凝聚合力的工作格局。
全面加强精细化监测调度,锚定目标抓生产。市政府强化日常监测调度,推动各煤矿落实煤炭保供合同签订和履行兑现。能源部门精准调度每日煤炭产量,做到日调度、日分析、日汇报,以日保月,以月保年,及时掌握和解决煤炭生产和涉煤运输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市政府对产量不达序时进度的企业逐级约谈,对因安全等因素减少产量的,全市统一调度,由有安全保障的企业弥补空缺产量,确保保供目标不折不扣完成。
坚决守牢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底线,确保正常运行。针对能源企业外来人员多,疫情防控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从严从紧从快、抓实抓细抓好煤炭企业疫情防控工作,细化压实煤炭企业主体责任,能源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市县区乡镇的属地责任,坚决守好疫情防控底线,严密采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有序进行安全生产。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朔州市积极协调铁路部门开通徐州→朔州、烟台→朔州两对专列,有序接回在朔能源企业职工1016人,有力地保障了煤矿、电力企业正常生产建设。
同时,由市工信、能源、应急等部门成立了帮扶指导组,进驻各企业,指导督促企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生产运营工作,细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科学组织生产,合理调配人员,灵活组织企业职工到岗,积极为企业筹措测温设备、口罩、消毒液等防控物资。市交通局成立了工作专班,对所有运煤站点进行督导检查,强化防控指导,加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中煤平朔集团在市能源局统筹协调下建立了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协调机制,成功组织三批近400余人的小范围轮换,生产生活物资得以顺利运抵矿区,有效解决了留宿矿区职工休息和温饱问题,对六个装车站50余名职工进行封控管理,与火车司机全部采取不接触对接,定期消毒消杀。
统筹推进矿井建设、生产组织、产能核增、项目核准、手续办理等各项工作,充分释放先进产能。按照全省产能核增“应核尽核”“能报尽报”工作要求,申报产能核增煤矿9座。今年已获得批复4座,增加产能440万吨。加快推动煤矿建设,还有5座煤矿正在履行相关扩能程序,将新增产能640万吨。同时积极推动煤矿向绿色化、智能化、清洁高效化发展,目前地方煤矿已有29处完成了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设。
国有企业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全力保障能源供应。中煤平朔集团前9个月完成保供任务6190万吨,占到全市的46%。中煤华昱公司发挥央企担当,成立保供工作领导小组和6个专项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层层压实责任,建立日报告、周调度机制,研究推进保供工作,形成了目标明确、分工协作、合力攻坚的保供局面。去年四季度,公司足额承接中煤集团下达的150万吨煤炭保供任务,保供煤炭全部支援东北锦州、营口、盘锦等市。今年前10个月,公司按期完成“换签补签”工作,签订中长期合同1300万吨,有效发挥了中央企业能源保供主力军、压舱石作用。西易能源集团响亮地提出了“三保”,即保长协,争做“明白人”;保生产,勇做“急先锋”;保外运,当好“压舱石”。
与此同时,民营煤矿也主动请缨,舍小家顾大局,不折不扣抓保供。右玉教场坪集团承担了全年323万吨保供任务,占到了集团产能的83%,目前,按照序时进度,严格履行合同。
大力弘扬煤炭职工精神,筑牢能源保供根基。今年以来,面对疫情防控,煤炭保供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朔州市奋战在能源保供一线的近5万名煤炭职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创造”的煤炭职工精神,一次次集结出发,一次次奋勇前行,用铿锵有力的右玉精神奏响煤炭保供的必胜之歌。把优质动力煤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最需要的地方。
保供期间,平鲁区后安煤炭有限公司提出“保供生产过年不误、雪天不停”。日出煤由过去的1.2万吨提升到1.5万吨,签署保供合同后,该公司最大化安排生产、最优化安排运输,每天有500多辆运煤专车发往各地。目前,合同兑现率达到224%。中煤平朔公司成立24小时保供青年专班,全天候扎根现场,青年们主动请缨,舍弃周末假期,积极参与到矿区供电线路巡查和变电站值守巡视任务中,上调工作等级,坚决守住供电安全生命线,实行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为高效生产保驾护航。平朔公司1000多名职工国庆期间因疫情原因由“三班倒”成为“一班倒”。连续在一线生产半个月,为全市保供发挥了工人阶级强大力量。
持续深化“五个一体化”,支撑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煤炭和煤电一体化发展。煤炭产业经过兼并重组,全市建成了61座现代化矿井。十年来,全市累计生产原煤19.56亿吨,累计上缴税收1319.74亿元,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成特级安全高效矿井46座,一级安全标准化矿井22座,先进产能1.897亿吨/年,占比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在建设现代化大型煤矿的基础上,煤电机组同步布局建设。依托中煤平朔公司优质动力煤已建成524万千瓦的坑口电厂,晋能朔州煤业建成140万千瓦火电机组,中煤华昱集团建成135万千瓦。在建的中煤2台35万千瓦热电联供机组2023年年底建成投产。今年还启动申报核准了中煤华昱与华能合作的2台100万千瓦火电机组,预计年底开工建设。推进了煤电企业优势互补,持续提升了电力外送能力。
煤电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现役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不断提高煤电的系统调节能力。2022年年底完成灵活性改造机组115万千瓦,节能改造机组19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三改一联动”机组1130万千瓦。与此同时,新增风光发电指标向煤电企业倾斜布局,促进传统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转型。2021年全市光伏建设规模80%倾斜火电企业,目前火电机组并网的光伏发电40万千瓦,在建的还有110万千瓦。华电朔州热电在全省火电企业建成第一个装机8兆瓦、6.5兆瓦时飞轮储能,全市现代立体化能源供应更加保障有力,更加清洁安全。
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朔州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能源保障结构更加合理,为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作出新贡献。目前,全市已建成年处理400万吨的低质煤分解利用项目。今年,筹划开工建设的还有中煤平朔80万吨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已列入全省重点转型项目;平鲁区新建年处理300万吨低阶煤分级分质综合利用项目已开工建设。
炭产业和数字技术一体化融合发展。朔州积极推动煤矿向绿色化、智能化、清洁高效化发展。目前已有29个综采工作面完成了智能化改造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完成81个工作面的智慧化改造,改造面达到95%以上。
煤电产业和固废综合利用一体化推进。朔州已初步形成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材、粉煤灰综合利用等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建成固废综合利用企业99家。率先在全省开通首列“粉煤灰绿色交通物流专列”,打通朔州市商品粉煤灰进入京津冀和南方地区建材市场外运通道。连续召开九届国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大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依托北大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大类30多项新技术;申报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其中6项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10多条中试示范生产线基本建成,5项实验室基础研究日臻成熟。建成年处理70万吨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涵盖高岭土新材料、煤矸石烧结砖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到30亿元。在建的还有超牌公司年处理20万吨,后安煤业公司年处理50万吨等综合利用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朔州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转自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