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代廉吏的舞台形象再塑造
——评话剧《于成龙》的艺术特色
文章字数:3051

郭婷婷 王辉

  话剧《于成龙》剧照。
  清朝初年,从吕梁山走出过一位传奇人物,他44岁时不顾亲朋好友反对阻拦,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由此,开始了他奇绝的仕宦生涯。23年苦行僧般的勤勉苦熬,23年呕心沥血的政务治理,23年世间罕有的廉洁奉公,3次被举“卓异”,更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他的名字叫——于成龙。
  300多年后,山西省话剧院推出了大型话剧作品《于成龙》,而这个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艺术团体的前身是吕梁文工团,再往前回溯,它诞生于抗战的烽火中,名叫“八路军吕梁军区吕梁剧社”。由诞生于吕梁山的文艺团体表现于成龙的廉政事迹,这部剧在文化传承上、在人物形象乃至作品的风格塑造上,有哪些特色呢?
  故事主题深刻鲜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挖掘山西优秀廉政文化的大型历史廉政话剧,《于成龙》没有全面地展示于成龙的宦海一生,实际上舞台艺术的限制也不允许面面俱到的表现,它主要截取清朝康熙年间,于成龙赴任直隶巡抚时的一段故事。本剧第一场,在于成龙上任的路上,他所见到的,是灾荒遍野、民不聊生,“路有冻死骨”;是官衙豪宴、杯盘狼藉,“朱门酒肉臭”。面对民生凋敝,于成龙为灾民请命,毅然“开仓放粮”。全剧集中于这一点,用浓墨的笔触,展现了于成龙在此过程中,与钩心斗角、贪赃枉法的官场进行抗争的艰难过程,更展示了于成龙不徇私情,斩杀了卷入腐败集团的嫡亲妻弟的心路历程。可以说,话剧《于成龙》从序幕的“为政以德”到尾声的“天下廉吏第一”,首尾映衬剧情,全方位刻画了于成龙“为政爱民、严正无私、勤俭自律、廉明公正”的历史画像。解构整场话剧,《于成龙》不管在主旨立意上,还是演员表演上,抑或是场景设置上,无不彰显着编导们的精妙构思。
  序幕开启,一盏红灯笼徐徐降落,渐亮的灯光披在书生们身上,他们右手持书,左手背后,正聚精凝神吟诵道:“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琅琅书声引出了话剧主人公——于成龙,他思忖着,低声吟叹“为政以德”,想起了吕梁永宁书院教导自己的邢先生。为官20多年,他一直谨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使命。以上是话剧《于成龙》的第一个场景,没有过多华丽的叙述,已经让人翘首期盼接下来的精彩剧情——邢先生丧子的锥心之痛和于成龙在面对至亲时的内心挣扎。再进一步说,话剧一开始以诵读《论语·为政篇》为全剧的开启,实际上也揭示了传统儒家思想在于成龙身上的折射。
  于成龙年少时接受邢先生“为政以德”的教诲,因而在面对饥荒满地、赤贫千里时敢违抗圣旨私开皇家粮仓解救灾民,在面对小舅子邢家良官商勾结、私藏赈灾粮时不顾念个人私情能依法果断处决。在辨析“法可容情”与“法不容情”时,于成龙坚守“为政以德”的初心,依照“若是为了天下人之事,行天下人之善,那法理自当容情。若是为一己之欲,置天下百姓于不顾,则法必严惩。”言明其执政理念。
  德政的本心即民心。于成龙心系生民,一心只为民,不畏权贵、清正廉洁。总体上看,舞台上于成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清廉底色,也让整部话剧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话剧结构脉络分明剧情进展跌宕起伏
  《于成龙》虽然是一部人物传记式的历史正剧,但却是以开放式结构讲述故事发展脉络的。从于成龙赴任直隶巡抚时救济孤儿、痛斥赃官,不惜忤逆皇权私开皇家粮仓救灾民,接受三司会审,得到康熙皇帝的赦免;到他与奇英论述征税与政绩,讨论为官之道,查办盗匪抢夺赈灾粮一案,严惩贪赃枉法之徒;再到于成龙告假回乡又被委任两江总督,最终以身殉职。整个剧情结构脉络清晰,人物故事重点突出。令人赞许的是,本剧的情节推动总能在“情理之中”的基础上,生发出“意料之外”的效果。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一个矛盾接着一个矛盾,使剧情跌宕起伏,更引人入胜。
  在人物个性的塑造中,作者也打破常规,增加人物的复杂性。比如,当于成龙到任直隶巡抚衙门时,官员们都跑去城门外迎候,只有奇英在直隶巡抚院署大堂内迎接于成龙,我们以为他是一位不同于县官赵履谦,不同流合污、趋炎附势的忠臣。在按察使董秉忠阻止于成龙私自动用皇家粮仓时,奇英与于成龙同一立场,急于开仓放粮救民。即便于成龙面对死罪的震慑有些恍惚,奇英痛心疾首的一句“想想那些百姓吧,于大人!”更让人觉得奇英是一位体恤百姓、敢于谏言的好官。直至赈灾粮被盗,观众方知,奇英才是幕后主使。剧中,在幕后主使与奇英合体时,这种剧情悬念的揭晓,人物特性的反转,确实让人意想不到又恍然大悟。这还没有完,面对证据确凿的种种罪行,奇英从咄咄逼人到瘫坐在地——我们以为这次奇英死罪难逃,于成龙最终战胜贪官污吏了——可剧情又反转了,于成龙万万没有想到,奇英私吞的赈灾粮——竟然是放在自己小舅子邢家良的盐库中。一次次剧情的迅速反转,不仅能让戏剧冲突强化,也让观众更容易进入剧情,感受话剧人物的情感变化。更重要的是,将于成龙置身其中,就使得矛盾冲突从主人公的外化转为内化,心灵的纠葛成为更深刻的推动戏剧冲突深入的因子。
  形象语言意蕴深长音乐舞美烘托给力
  根据剧情,本剧的群体形象塑造分作正反两派。正面人物形象主要有于成龙、柳晋阳、董秉忠。“于青菜”的称呼已把于成龙生活简朴、廉洁自守的形象完美展现,险恶的官场让于成龙刚毅正直、勤政爱民的形象更鲜明,而怜惜无家可归的小小、痛心误入歧途的小舅子、愧对教诲自己的邢先生,这一系列的事件,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有血有泪、鲜活的吕梁人于成龙的形象;柳晋阳作为于成龙的师爷与同窗,伴其左右、与其同心,时时协助。他刚入直隶时就提醒于成龙藏龙卧虎之地易藏污纳垢,在于成龙急切时劝其耐住性子——可以说,这是一位随性可爱又足智多谋的谋士;董秉忠徒有为民之心却无力抗衡奸臣当道,只能忍辱苟活。在他确认于成龙是可信之人后,向其揭发了贪腐集团的丑行——可以说,他是一位谨慎慎独、有勇有谋的忠勇之才。反面人物形象群体,从出场顺序依次为赵履谦、奇英和明珠。初登场的赵履谦酒后大放厥词、毫无抚恤百姓之心,对奇英唯命是听、任其差使。他这一目无法纪、肆意妄为的形象更能揭示出奇英的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在这些人的背后,大学士明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与掌控,也反衬出于成龙仕途的艰难处境与任重道远,当然在凸显出于成龙清廉本色的前提下,也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了当时官场的凶险。
  在台词的锤炼上,《于成龙》一剧的特色也比较鲜明。深刻犀利的台词成了亮点。反复出现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既深刻说明德政的重要性,又是一种戏剧贯穿的手法,更点明了吕梁山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地域的文化特征,还将于成龙、邢家良、邢先生联系在了一起。母亲教导于成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爱民如爱母,爱民如爱子!”体现了母亲的深明大义,也体现了于家的良好家风,当然也是对吕梁山民俗文化的一种展示。康熙皇帝让于成龙记住的“做官不是做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而是为一方父母做官。”亦极富哲理,令人意味深长。于成龙“法与情”的论述,逻辑清晰,要点明确,重点突出。本剧的音效气势恢宏,在关键处发力,悠扬动听的音乐让话剧充满了历史感。
  总体上看,话剧《于成龙》是集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精品佳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对于全面推进廉政山西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于成龙已逝,但“天下廉吏第一”将流传千古。话剧在邢先生和学童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读书声中落下帷幕,但根植于人们内心的“廉政爱民”之心已冉冉升起,熠熠生辉。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