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思念我的高升庄
●王孝
文章字数:2483

  我的故乡高升庄,位于朔城区东南15公里的平原川地,隶属贾庄乡管辖。全村404户,1805口人,耕地面积5500亩。村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林茂粮丰。距朔广公路2.5公里,柏油路直通县城,交通便利。村中民居青堂瓦舍,整洁有序;街道宽敞,绿树成荫,太阳能路灯明亮;家家通有自来水,春播秋收机械化;村委会院内健身器材齐全,文化广场上群众舞活跃;村民们衣食无忧,生活小康。整个村庄环境优美,生机盎然,掩映在一片绿树丛林中。
  童年的高升庄,村民居住分南北两园(村),中间隔着一条小渠,小渠附近一片不成材的榆树林,村人唤作“榆树场”。公社化年代,随着人口逐年增长,此处村民建房、大队建办公室、学校、饲养处、副业加工坊等占地,使南北两园中间相隔空地逐年缩小,呈“工”字形的三条主街道将南北两园紧紧连在一起,村间小渠亦绕过村北,向东归入跃进渠。
  据明万历年间《马邑县志》记载,高升庄原名“史家庄”,因“史”与“死”谐音,知县巡察路经此地,避嫌“死家”不吉利,祈福自己为官步步“高升”,遂下令易名“高升庄”,一直延续至今。村周围土地大部分属胶泥和黄土二色地,村东部分地有盐碱。一般年景,只要春季保住苗,三伏不缺雨,即丰收在望;历史上从未有过颗粒不收的饥荒年,传有“明忻州,暗崞县,比不上高升庄树圐圙”的美名。“树圐圙”是贴近村西边的一块胶泥地名。该地民国纪泽蒲任县长时,种的糜黍长有一房高,名冠四方。高升庄一直是朔县东川有名的产粮村之一,文革前,曾是县委书记袁极平下乡的蹲点所在地。如今的“树圐圙”地,稼禾丰收画面,已不复存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变为村民的宅基地。一幢幢砖木结构院落排列整齐,室内外装饰各具特色。“树圐圙”已成昨日景观,留给后人的是难忘的记忆.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民们固守本土,不失传统,以农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成了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村中句姓大户,人口占65%以上;甄姓次之,聚居于北园;王姓集中在南园西部,尚有其他姓氏若干。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间,全村2000多口人中,句甄两家出过几名中师小学教员,而大学生仅太原工学院毕业甄彦一人。改革开放后,村民思想解放,富有开拓意识的年轻人,走出家门,经商打工,自我发展,创业成功了不少个体户、专业户、实业家。村民们尊师重教,莘莘学子,勤奋努力,学有所成。进入全国“985”“211”工程重点院校者,屡见不鲜;获得博士、硕士学位者,不乏其人,他们供职于社会各行各业,为国家贡献力量,为家乡增光添彩。
  北园村东南有古庙一座,建于何年,不得而知。正殿3间,龙王庙坐北朝南,东西两侧供奉着关帝爷与老君爷;往南十几米有3间戏台;东侧有钟楼,西侧为山门;庙院石子铺墁,东西各有禅房数间;我上小学时的教室即设在西禅房;复式班1—4年级,教师1人,学生断断续续不超35人。当院偏西,一棵一人搂不住的大柳树,宛如卧龙由北向南蜷立着,村人唤作“神树”;树皮破裂,树心虚空,几枝分杈上梢依旧高昂着头,每逢盛夏,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其顽强生命力不亚于戈壁胡杨,它见证了古庙的沧桑。
  后来古庙拆除,3间戏台原样搬迁在“榆树场”大队办公室附近;“神树”孤守几年后毁于火灾;庙钟保存完好,现悬挂于朔城区崇福寺文管所钟楼。钟上铭文曰:“高升庄旧钟,年远日久被破坏,句在文、甄席豊阖乡公议,施舍布施,多寡不等,铸造新钟一口,重三百斤,(布施人名单)……大清道光六年(1823年)吉日。”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队无机井,地下水位高,故乡的老井水源充足,人畜吃水绰绰有余。木桶吊下3米深即可盛满水;井旁置一碓臼,供牲畜饮水用。每逢夏季傍晚,老井四周十分热闹。有给自家水瓮担水的,有赶着牲畜饮水的,有刚从田间回来驻足闲聊的;大人的谈笑声、小孩的打闹声,骡马牛羊的嘶鸣声,混响一片,组成了一曲“民间交响乐”。冬季,周围结满了厚厚的一层冰,顽皮的小孩,不顾寒冷,坐在自钉的木滑冰车上,你滑来我滑去,不亦乐乎!他们饥肠辘辘,全然不顾,单等大人呼唤“回家吃饭了”方才散去。
  队里不通电时,粮食加工全靠石碾石磨。眼看炊烟袅袅,夜幕降临,石碾周围依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社员们白天队里忙农活,加工米面常在清晨傍晚,家数多时尚须排队等候。大人闲聊叙话,小孩玩耍嬉戏;顽皮幼稚的小孩,不时绕着碾道乱跑,影响大人劳作。且看碾米这一家:“男人奋力推碾转,女人轻扫细簸扬;汗流满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叶霜;孩子肚饥嚷回家,米糠一起急收场!”逢时过节,碾米磨面尤为忙碌,夜静风停,煤油灯照明,通宵达旦习以为常。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高升庄人口的鼎盛时期,6个生产小队,人口达到2000人。队办学校、供销社、卫生所、理发室等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大队党支部书记句功工作作风过硬,带领大队“一班人”与全体社员战天斗地,发展生产。他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率先垂范,常年餐风饮露,奔波在生产第一线。由青壮劳力组成青年专业队,夜以继日,打井开渠,兴修水利,实现了机、井、渠、田、路五配套。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民口粮自足有余,缺粮户寥寥无几;每个工分开资近1元,居朔县东川第一家。秋冬农田基本建设、粮食颗粒归仓、交售公粮任务完成等工作年年全公社排名首位。高升庄被评为全县先进集体、模范党支部,是每年“三干会”重点表彰的几面红旗之一。
  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文化教育发展迅速。学校办有“育红班”,增设了初中班。逢年过节少不了“混社火”,队干部带头上演“活报剧”;组织踢鼓秧歌队,元宵节挨门逐户“转旺火”拜年祝福;普及样板戏时,大队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排练的《白毛女》《红灯记》等剧目出村演出,获得好评。
  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副加工业。队办电磨坊、豆腐坊、榨油坊四季营业;把全队的泥、木、铁、黑皮、笼箩匠人组织起来;村西南建有养猪场、苹果园,村东开办砖瓦窑;大队拥有“东方红”链轨车机耕地,三零型轮胎车跑运输;集体经济巩固壮大,社员收入逐年增加。是句功带领高升庄走向了兴盛繁荣,他离任时给村里留下数十万存款积蓄。村民们至今怀念他“公道正派,勤政廉洁”的治村岁月。
  天涯游子意,月是故乡明。高升庄的一草一木令人永久思念,啊,故乡难忘!
  压题图片 丁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