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县年俗杂忆(七十六)
石籽儿
文章字数:4049
  ●陈永胜
  一
  民间传说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因此这一天叫“石籽儿”或石籽儿日,也有的书上写作石磨日、十子日、石子日、石不动等。1999年版《朔县志》称正月初十为十籽节,这个“十”字或许是“石”字的同音也未可知吧。然而,既是石头的生日,叫“石”总比叫“十”更合乎情理得多。
  “明儿(初十)是‘石籽儿’哩,给石头爷过生儿哩。”小时候,每当正月初九的时候,我爷爷就会自言自语地说。
  “爷爷,您儿说‘石籽’是哪两个字?”
  “石是石头的石,不是八九十的十;籽是籽种的籽,不是儿子的子。”
  “爷爷,您儿说石头咋还叫爷呢?咋又还过生儿呢?”我问。
  爷爷一边抽烟一边慢悠悠地说:“啊呀,石头可不得了,它可是神呀。你想想看,咱们的房子的根基全是青石垒起来的,堂前的小磨盘是用砂石加工出来的,你老奶家的大碾子,也是石匠用青石加工制作出来的。你再看:你奶奶锅头上的那个蒜臼也是用青石凿出来的。”爷爷好像讲台上的老师,“人们居家过日子离不转石头,要是没有石头,咱们就没有房子住,就没有米面吃啊。所以人们感念它的功劳,称它为爷。至于说正月初十为啥是它的生日,爷爷就不知道啦,反正是老古来就流传下来啦。”回想起来,这是我上小学二三年级时爷爷回答我的话。当时还是有些似懂非懂。
  待到学了中学历史,才知道人类经过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人类从粗糙的打制石器时代发展到了比较精细的磨制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年——4000年,新石器时代进入晚期,农业和畜牧业进一步发展,人口大幅度增加,出现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筑,有了阶级,贫富分化,人类社会向国家文明时代迈进。仔细想来,如今的二十一世纪,高楼大厦即使不用烧制的砖和瓦,也离不开水泥和石籽儿。可见给石头立个生日是很有意义的事。
  二
  朔县城里的人过石籽节,最显著的标志是中午吃莜面。说到莜面需得说一下莜麦。《辞海》的解释是:“莜麦亦称‘裸燕麦’,俗称‘油麦’。禾本科。一年生草本,秆直立丛生,叶舌透明膜质,叶片扁平而软。圆锥花序,向四周开展,小穗含3——6朵小花;外稃有芒或无芒,内稃短,具纤毛,成熟时子粒与稃分离。中国西北、华北等地均有栽培。籽实供食用或作饲料,茎、叶可作青饲或干草。”朔县的西山一带盛产莜麦。
  莜面是由莜麦的籽实经过水粉、武火炒干后磨成的面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吃法多种多样,蒸制的有饨饨、窝窝、饺饺、鱼鱼、块垒、河捞等,煮制的面食有拨面、圪垯、拌汤、糊糊等,炒制的有块垒,烙制的有旋饼、烙饼等。朔县人石籽节吃的莜面大多是饨饨、窝窝或河捞,都是蒸制食品,最上讲究的是窝窝,河捞次之,饨饨最差一些。前两种都是纯莜面制作的,窝窝是用滚水把莜面和好后,用手托在一块光滑平整的青石板上推出的小卷儿,也有的妇女喜欢在自己的小腿肚子上推。这两种推法异曲同工,薄如蝉翼,据说非人人可为。然后上笼床上蒸熟即可。河捞也是用滚水和好面,再用河捞床压在笼床上,蒸熟即可。不过,主妇在“小腿肚子上的推法”毕竟不卫生,如今已经绝迹了。
  饨饨的做法,用冷水、滚水和面均可,面和好后用轱辘擀开,铺上一层生山药丝丝,再卷成六七厘米粗的圆柱形,然后用刀子切成墨水瓶高低的墩墩,上笼蒸熟即可。说饨饨不上讲究,是因为它卷了山药丝丝,莜面味道淡了许多。可是它的优点是省面不说,还风味独特。
  说来奇怪,朔县的暖崖、利民等地盛产莜麦,而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朔县的莜面却十分的紧缺,仅次于白面。不少人家的石籽节,饨饨只好拿高粱面来顶替,人称“红饨饨”。
  我爷爷的生日正好是正月初十。朔县人过生儿有个讲究——必须要吃油炸糕,寓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也有期盼长寿的意思。我们家这一天该吃啥?奶奶说还是吃糕好,爷爷说石籽节还是吃莜面对,各说各有理,似乎年年说、年年争,每当此时,我母亲便笑着说:“都做上哇,想吃啥吃啥!”自然皆大欢喜,我爷爷和奶奶的脸上笑开了花。
  像我这一代人,不知是小时候吃不上莜面,还是莜面的味道强烈而又独特,反正是不喜欢吃莜面,偶尔碰上吃莜面,闻着就头疼,听着就麻烦。母亲骂我们兄妹
  “都是些囔糠头、没福头”,我爷爷听后笑着说:“不要这样顿不顿就骂娃们,长大了就好吃啦。”果然是这样,长大后,我们对莜面是百吃不厌的。
  莜面蒸熟后,如果像馍馍一样吃,并不十分可口。因此朔县人有两种吃法,一是蘸上羊肉汤汤吃,一是蘸上油花盐水吃,各有奇妙,因人而异。我的喜好是蘸盐水。盐水有的是现调,有的是用腌咸菜来调,同时拌上一些黄瓜丝、水萝卜丝,再用胡麻油炝上一勺头贼茉花,最后加上两筷子油炸捣碎后的辣椒,顿时,盐水碗里红、白、黑、绿、粉异彩纷呈,上面又飘游着一层金灿灿的油花花,把人的胃口吊到了半天上。
  蘸上这盐水先咬上一口,莜面、黄瓜、萝卜、贼茉、辣椒、胡油的芳香各不相让,奔腾着涌进你的喉咙里,让人有着说不出来的美妙,有名的四川麻辣火锅也为之失色了不少。
  我爷爷说:“人们吃好了,石头爷也肯定吃好了。”
  “我看是你先吃好啦。”奶奶笑着说。
  爷爷离开人间已经25年了,这句话却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三
  电磨问世以前,人们吃面是很艰辛的一件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朔县城里人磨面还基本上是手工的石磨和石碾。那时,我老奶的院里就有一盘高大的石碾,我爷爷的堂前地下也有一盘箩头大小的石磨。碾和磨作用一样,用处不同,如果是推一两升的粮食,多是用小磨的,出面率高一点,反之,就用碾子,可人推,也可驴拉,效率比小磨高很多。我小时候,雁北机械厂(朔州锅炉厂前身)家属院有一间很大的碾坊,我拿着箩子,跟着背着粮食的奶奶或妈妈,从巷子里翻过北城墙,再爬过城壕就到了,没有一回是不排队的,尤其是到了腊月,早上起来排队,一直得排到半后晌。
  上小学的时候,每逢寒暑两个假期,我都是要到下团堡村我的姥娘家住几天的。大约记得是1973年的正月初十,我已在姥娘家住了三天了。姥娘家很穷,莜面是没有的。初九吃罢早饭,姥娘就悄悄和姥爷说:“明儿就是‘石籽’哩,家里还有一升黄米,你到碾子上推了,就给外孙孙吃素糕哇,你说哩?”
  “不是还有一碗素油吗?丢下做啥呀?”姥爷有些不高兴地说。
  “就剩下这一碗啦,十五不吃啦?”姥娘为难地回答。
  “十五外孙就回城了,先就炸了哇。唉!”姥爷不容分辩道。
  “还是你望外孙亲,那好,赶紧去推碾哇,明儿就不敢动碾盘啦。”姥娘说着就去取那一升夜来黑夜就已粉上的黄米。
  碾盘就在姥爷家的大门外,姥爷说是清朝光绪年间他们高家几个叔伯弟兄集资买的公用碾盘,虽然推起来“吱吱呀呀”的有些陈旧,但还是很出面的。工夫不大,我就和姥爷把一升黄米推成面面了,上箩子一筛,一股清香的气味扑面而来。
  “姥爷,您儿说明儿咋就不敢推碾盘啦?”
  “明儿给石籽过生儿哩,动不得。”
  “那咋?”
  “老古就传下来的。”姥爷当了半辈子长工,连个人的名字都认不得,自然不像我爷爷能给说上个道道来。
  等到傍晚的时候,姥爷拿了两块半砖头前后支住了碾轱辘,同时在砖头下面压了一个“旺火钱儿”大小的红纸,意思是告诉人们明天这个碾盘不能动。人们也很遵守这个规则,初十这一天,那个红纸条条始终微笑着向人们招手,忽闪忽闪地眨着眼睛,似乎是在答谢着人们对它的感恩。
  这就是所谓的“石不动”。据说,旧社会不仅碾子不能动,所有的石头都是不能搬动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除去初十“不动碾盘”外,其余也就无所谓了。如今的石磨、碾盘早已成了文物,“石不动”更是无从谈起了。
  四民间传说,正月初十也是老鼠聘女的“大喜日子”。
  老鼠位列十二生肖之首,能耐非凡。尽管它有极其可恶可恨的一面,但在民间它依然被人们视为是多子多福的动物。有关老鼠题材的文艺作品、剪纸、漫画、戏曲比比皆是。关于老鼠聘女的具体日子,各地不一,有正月初三的、初五的、初十的、二十的、二十五的不等。朔县人有三个日子,分别是正月初十、二十和二十五,以初十居多,一个正月有三个日子偷听偷看老鼠娶亲,这在众多的民间节日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可见人们对老鼠的敬畏不是一般的敬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期,朔县城里人已对老鼠聘女的传说不当一回事了,不过是到了初十这一天念叨念叨而已。但在乡村还是比较讲究的。我在姥爷家就见过三四回。记得就是在前边说过的吃油炸糕的那个石籽日,捏糕的时候,姥娘就捏了二十来个拇指盖大小的小饺饺,摆在一个小拍拍上。“姥娘,咋捏这么小,给谁吃呢?”我不解地问。
  “今儿黑夜老鼠娶媳妇哩,赏给它们的。”姥娘看我不知道,“你奶奶家里今儿不捏这个?”
  “不捏,没见过。”我如实回答。
  “给姥娘端在后正面的瓮盖上,黑夜送给老鼠。”姥娘吩咐着我。
  正月里天黑得快。还没等天全黑下来,姥娘就给我们吃了晚饭,又亲自把中午捏好的小饺饺一个一个地放在瓮间旮旯里。
  那一年,下团堡村也通了电灯,但也是有一下没一下的,反正是十天五不着,主角还得靠煤油灯来当。天说着就黑了下来,只有灶火里的炭火闪着火盖大的一片红光。“今儿连灯也不用点啦,睡下听老鼠聘女哇。”姥娘说。
  “姥娘,老鼠多会儿就来啦?”
  “嘘,不敢作声,不大一会儿就来啦。”
  “吭吭吭——吭吭吭——”我姥爷当长工时落下了深度气管炎的毛病,一年四季咳嗽不断,至死为止。
  “真妨主死人啦。”姥娘很是不满地责备着我姥爷。
  “哈哈哈——”我二舅和三舅笑成了一团。
  “不敢笑啦。老鼠就要出来啦。”姥娘说。于是全家人又静了下来。小娃娃是跌倒就睡的,我白天和表兄表弟们玩耍了整整一天,未及听到老鼠聘女的一点响动,就早已进入了甜甜的梦乡。第二天醒来后问姥娘,咋没听见老鼠聘女?
  姥娘笑着说:“你早就睡着啦,卬都听好啦,你等明年再听哇。你给姥娘去瓮旮旯看看饺饺耗子吃了没。”
  我爬倒头一个瓮旮旯一个瓮旮旯地看,果然一个也没有了。
  姥娘高兴地说:“顶事啦,老鼠安顿好啦,今年它们不会欺捣你姥爷的粮食啦。”
  乡下人传说,正月初十这一天,你要是不好好犒赏一下老鼠,它们就会糟蹋你一年。我姥娘说“顶事啦”,就是指犒赏好了老鼠。显然,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如今,城里人吃的面连电磨也不用了,粮店里有现成的袋子面;住进楼房里的人们,见个老鼠也稀罕了,用不着“安顿”了。所以“石籽儿”节快彻底消失了,似乎只有老朔县人还讲究吃那一顿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