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个窝窝想起个你
文章字数:2159
近几年,做饭相对从容,能自己做的绝不买,能在家吃的绝不出去。实践出真知,我的厨艺是突飞猛进,尤其是那些麻辣菜操练得更是得心应手,郫县豆瓣酱、大红袍火锅底料一搭配保准活色生香,或者只要一包海底捞生产的“筷手小厨”就能搞定。某一天,我在清理压完莜面的饸饹床子时,忽然就生发了一个推莜面窝窝的念头。
我一直觉得,莜面窝窝是莜面饭里最高级的一个版本,我说的是纯手工做出来的窝窝,而不是用饸饹床子换个底子压出来的那种窝窝。曾经有人给我推荐过可以一次压制出七个莜面窝窝的饸饹床底子,我拒绝了。在吃的问题上,还是认真一点比较好。
我把从饸饹床上抠下来的那一小团面反复揉搓一番,就在厨房的大理石台面上很认真地推了起来。我念念叨叨地数说我爷爷的窝窝推得如何如何好,一面回想着他老人家推窝窝的一招一式,一次一次地重复着揉、按、推、卷的动作,虽然不很成功,但隐隐约约似乎有一种叫做灵感的东西从手掌底下滋生出来。
从那以后,每次做莜面我都会揪一块面练练手,但长进不大。直到有一天,我推出了一张薄而均匀的面片,并且卷得像模像样了,我确信我一定能学会推窝窝。
截至目前,我的推窝窝技术还在实验阶段,又慢又不稳定,时好时坏,还不能批量生产,但理论水平提升不少。我觉得推窝窝的那个“推”字是成就窝窝的关键一步。之前,我其实一直是在按压,而不是推。按压的结果就是面团无法舒展,而且和石板贴合太死。这样的面片子短而厚,一揭就烂了,即便卷起来,品相不好,品质糟糕,更不会有那种轻薄的大面片子绕指翻飞几圈,被卷成一个桶子那样的艺术效果。
推窝窝的高手我见识过不少,但要我做评委的话,第一名一定是我爷爷。
我爷爷这个人脾气古怪,不随群也不随和,我行我素固执己见,从来不擅也不屑于人情世故家长里短。这些特点,放在一个成功的人身上是个性,放在一般人身上就是毛病。我爷爷当然是一般人,因此,上述几点自然就是人家诟病他的理由。我爷爷其实是辉煌过的,十七八岁(大约一九四七、四八年)就在县贸易局当保管,被人们公认为“有办法的人”。经济方面也宽绰,在他哥哥,我大爷爷丢了骡子的时候,他能一下给掏出足够买一匹马的钱!骡子换马!一扫我大爷爷丢骡子的绝望懊恼。我爷爷这种豪爽大气,这种底气十足的潇洒不是辉煌是什么?
解放后,他就到了大同一个叫做鸦儿崖(音“年”)的矿上当了工人,不是一般工人,是队长。赶上了“六二压”,被压缩回村了。这一压,彻底终结了他的工人生涯,变成了农民,不是一般农民,一个给大队赶马车的农民。
我常想,我爷爷的古怪离群一定与这些人生际遇有着隐秘而必然的联系。
像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男人一样,我爷爷一般不做饭,唯独做莜面的时候,才会露一手。也可以这么说,只有金贵的莜面才配得上我爷爷的重视,也因为我爷爷的参与,吃莜面就显得隆重而庄严,甚至有了和吃油糕吃饺子同等分量的仪式感。从和面到搋面,他亲力亲为。我爷爷和面有讲究,和的是“一水面”,就是一次性把水泼进去,泼到比例适中。你想吧,这一水面是不是有难度?我一开始和面,不管和什么面都是是软了加面,硬了加水,手忙脚乱很狼狈,还总是毛毛糙糙疙疙瘩瘩和不光滑。就一水面这个事情,我觉得我爷爷其实是个高标准的人——没有难度的事情他是不屑于做的。
和好了面,爷爷将面团成一个柱状立在面盔里。这时候,奶奶就请出了那块豆青色的石板。那块石板真是一块好石板,光滑油润,有玉的光泽。见识过玉石以后,我常常揣测那块石板或许就是一块有年头的玉石籽料。有多大潜在价值,不好说,但凭我奶奶的性格和对物品的珍爱,石板应该有些年代了。
我爷爷揪一块面,放在石板上团那么几下,手指并拢,手掌发力,一推就是一张大约和他手掌一般大的面片。这时候的面片还只能叫做窝窝坯子,需要轻轻揭起来,顺势在手指上卷成了桶状才算成型了。爷爷手大,推出来的是大窝窝,立在笼里足有二寸多高,基本和笼沿平齐,从上看就是一个一个很规则的圆圈圈。我想窝窝之名应该就是来源于这些圆圈圈——一个圆圈就像一个酒窝,很多很多的圆圈并列就像蜂窝!叫窝窝绝对恰如其分。
我爷爷走了已经十二年了。在我的记忆中,他屈着小腿靠着墙或者被子半躺在炕上的形象依然很清晰。伴随那个姿势的神态很专注,而且总是盯着一处看,一看就是老半天。现在想来,爷爷一定是在思考着什么,或者有什么心事无处诉说,只能一个人慢慢消化。我们小时候,爷爷的这种专注是有一定威慑力的,这种威慑丝毫不逊于他当工人时发的那根厚实生硬的皮裤带。
关于皮裤带的典故是这样的:小时候,我和大我四岁的三姑是很能闹腾的,尤其是爷爷睡午觉的时候,我们俩总是不闹出点动静誓不罢休,皮裤带是奶奶吓唬我们的最后一招,奶奶说:聒醒你爷来,拿皮裤带抽你们呀!实际上,我爷从来没抽过我们。
我是从小看着我爷爷推窝窝长大的,我是孙辈中伴随他时间最长的一个,这一点无可争议——长房长孙女!我当然也是吃爷爷特意给我推莜面窝窝最多的那个孙女儿。说我爷爷推窝窝第一名有点狭隘和私心,不过在莜面窝窝的标准问题上我还是有发言权的。至于推窝窝,我只能尽力而为了。我也一把岁数的人了,又不准备到饭店应聘面案师傅,推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吧。
我没把我爷爷推窝窝的手艺给传承下来,多少有点遗憾。可是,骨子里,我还是不可避免地和他有些相像,而且越是上岁数越像。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了:人有种,谷有垄。这简直就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一直觉得,莜面窝窝是莜面饭里最高级的一个版本,我说的是纯手工做出来的窝窝,而不是用饸饹床子换个底子压出来的那种窝窝。曾经有人给我推荐过可以一次压制出七个莜面窝窝的饸饹床底子,我拒绝了。在吃的问题上,还是认真一点比较好。
我把从饸饹床上抠下来的那一小团面反复揉搓一番,就在厨房的大理石台面上很认真地推了起来。我念念叨叨地数说我爷爷的窝窝推得如何如何好,一面回想着他老人家推窝窝的一招一式,一次一次地重复着揉、按、推、卷的动作,虽然不很成功,但隐隐约约似乎有一种叫做灵感的东西从手掌底下滋生出来。
从那以后,每次做莜面我都会揪一块面练练手,但长进不大。直到有一天,我推出了一张薄而均匀的面片,并且卷得像模像样了,我确信我一定能学会推窝窝。
截至目前,我的推窝窝技术还在实验阶段,又慢又不稳定,时好时坏,还不能批量生产,但理论水平提升不少。我觉得推窝窝的那个“推”字是成就窝窝的关键一步。之前,我其实一直是在按压,而不是推。按压的结果就是面团无法舒展,而且和石板贴合太死。这样的面片子短而厚,一揭就烂了,即便卷起来,品相不好,品质糟糕,更不会有那种轻薄的大面片子绕指翻飞几圈,被卷成一个桶子那样的艺术效果。
推窝窝的高手我见识过不少,但要我做评委的话,第一名一定是我爷爷。
我爷爷这个人脾气古怪,不随群也不随和,我行我素固执己见,从来不擅也不屑于人情世故家长里短。这些特点,放在一个成功的人身上是个性,放在一般人身上就是毛病。我爷爷当然是一般人,因此,上述几点自然就是人家诟病他的理由。我爷爷其实是辉煌过的,十七八岁(大约一九四七、四八年)就在县贸易局当保管,被人们公认为“有办法的人”。经济方面也宽绰,在他哥哥,我大爷爷丢了骡子的时候,他能一下给掏出足够买一匹马的钱!骡子换马!一扫我大爷爷丢骡子的绝望懊恼。我爷爷这种豪爽大气,这种底气十足的潇洒不是辉煌是什么?
解放后,他就到了大同一个叫做鸦儿崖(音“年”)的矿上当了工人,不是一般工人,是队长。赶上了“六二压”,被压缩回村了。这一压,彻底终结了他的工人生涯,变成了农民,不是一般农民,一个给大队赶马车的农民。
我常想,我爷爷的古怪离群一定与这些人生际遇有着隐秘而必然的联系。
像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男人一样,我爷爷一般不做饭,唯独做莜面的时候,才会露一手。也可以这么说,只有金贵的莜面才配得上我爷爷的重视,也因为我爷爷的参与,吃莜面就显得隆重而庄严,甚至有了和吃油糕吃饺子同等分量的仪式感。从和面到搋面,他亲力亲为。我爷爷和面有讲究,和的是“一水面”,就是一次性把水泼进去,泼到比例适中。你想吧,这一水面是不是有难度?我一开始和面,不管和什么面都是是软了加面,硬了加水,手忙脚乱很狼狈,还总是毛毛糙糙疙疙瘩瘩和不光滑。就一水面这个事情,我觉得我爷爷其实是个高标准的人——没有难度的事情他是不屑于做的。
和好了面,爷爷将面团成一个柱状立在面盔里。这时候,奶奶就请出了那块豆青色的石板。那块石板真是一块好石板,光滑油润,有玉的光泽。见识过玉石以后,我常常揣测那块石板或许就是一块有年头的玉石籽料。有多大潜在价值,不好说,但凭我奶奶的性格和对物品的珍爱,石板应该有些年代了。
我爷爷揪一块面,放在石板上团那么几下,手指并拢,手掌发力,一推就是一张大约和他手掌一般大的面片。这时候的面片还只能叫做窝窝坯子,需要轻轻揭起来,顺势在手指上卷成了桶状才算成型了。爷爷手大,推出来的是大窝窝,立在笼里足有二寸多高,基本和笼沿平齐,从上看就是一个一个很规则的圆圈圈。我想窝窝之名应该就是来源于这些圆圈圈——一个圆圈就像一个酒窝,很多很多的圆圈并列就像蜂窝!叫窝窝绝对恰如其分。
我爷爷走了已经十二年了。在我的记忆中,他屈着小腿靠着墙或者被子半躺在炕上的形象依然很清晰。伴随那个姿势的神态很专注,而且总是盯着一处看,一看就是老半天。现在想来,爷爷一定是在思考着什么,或者有什么心事无处诉说,只能一个人慢慢消化。我们小时候,爷爷的这种专注是有一定威慑力的,这种威慑丝毫不逊于他当工人时发的那根厚实生硬的皮裤带。
关于皮裤带的典故是这样的:小时候,我和大我四岁的三姑是很能闹腾的,尤其是爷爷睡午觉的时候,我们俩总是不闹出点动静誓不罢休,皮裤带是奶奶吓唬我们的最后一招,奶奶说:聒醒你爷来,拿皮裤带抽你们呀!实际上,我爷从来没抽过我们。
我是从小看着我爷爷推窝窝长大的,我是孙辈中伴随他时间最长的一个,这一点无可争议——长房长孙女!我当然也是吃爷爷特意给我推莜面窝窝最多的那个孙女儿。说我爷爷推窝窝第一名有点狭隘和私心,不过在莜面窝窝的标准问题上我还是有发言权的。至于推窝窝,我只能尽力而为了。我也一把岁数的人了,又不准备到饭店应聘面案师傅,推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吧。
我没把我爷爷推窝窝的手艺给传承下来,多少有点遗憾。可是,骨子里,我还是不可避免地和他有些相像,而且越是上岁数越像。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了:人有种,谷有垄。这简直就是没有办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