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县年俗杂忆(七十八)
二月二(中篇)
●陈永胜
文章字数:3063
  上文说过的“引钱龙”,关于响炮的时间问题,朔县人还有一种做法是,担水时就把鞭炮和大麻炮带上,罐头下井前燃放。我小时候,我们那几个巷子里的人们多数喜欢在水担回家里入瓮前燃放。时间不同,目的一样,算是殊路而同归吧,并无高下对错之分的。好了,今天我要说的是“龙抬头”。
  一
  二月二,龙抬头。所以二月二也叫“龙抬头节”。
  “妈——啥叫‘龙抬头’呢?”小时候我常常这样问母亲。
  “卬也给你说不出个道道来,问你爷爷哇。”
  于是我便问我爷爷。“这也是个念想哩,就是老百姓盼望龙能早日抬起头来,给大地下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不抬头就下不下雨呀。”爷爷的回答似乎简单,小时候的我听得不太明白。于是再问,直到问得爷爷答不上来为止。
  二
  二月二,古称“春龙节”,可见,从古至今,这个节日的中心离不开龙。那么,龙的形象又如何呢?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十分发达,对龙的解释也有多种。东汉许慎的《说文》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风而登天,秋风而潜渊。”三国魏人张揖的《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南宋人罗愿的《尔雅翼·释龙》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对龙的形象作出的解释。
  其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出现了被我们称为“龙”的形象,从商周开始成熟的龙纹已经出现,汉代起则被一步步神话加工,形象逐渐固定。元代以后“标准形象”进一步确立,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就这样,龙坐了祥瑞动物中的头一把交椅,而且被我们的祖先神话为龙王爷,主宰世间风雨,地位极其崇高。
  龙的宏伟雄浑、刚健有力是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代表性意象。这种意象,往往出现在我国传统的宫殿、坛庙建筑之上。这种建筑上的龙的艺术形象的再现,既是政治、伦理与政权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挣脱一般政治伦理的观念域限的审美。
  数千年来,龙已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情感。在中国文化中,一切与龙沾上关系的事物似乎都是吉祥的象征。二月二是以龙为中心的节日,那显然就成了吉祥中的吉祥。因此,用二月二来给年压阵,就非它莫属了。所以朔县人好说“过不了二月二,多会儿也不叫过罢年”这句话。
  三
  龙为什么会在二月二这一天抬头?我最近查阅了《中国文明大观》《通州民俗》《朔州民间文化》等资料,基本的说法有如下两种:
  一是与天文、气象有关。因为我国古代的龙是指苍龙星座。古人又常常根据星象的变化来判定季节。苍龙星座中的“龙头”有两颗较亮的星星称灵
  星,每年二月二黄昏之后,这两颗明亮的灵星就会出现在东方,人们就说是龙抬头了。再从气象方面看,农历二月二处在“惊蛰”的前后,古人以为龙是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蠢蠢欲动之时,因此民间就有了“扶龙熏虫”的习俗。
  另外一种传说是: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喻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人间灾民的哭声,看着饿殍遍野的惨景,于心不忍,违抗玉帝指令为人间洒下甘霖。玉帝遂将龙王打下凡间压在山下受罪,并立碑刻石说:“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救龙王,四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在翻晒玉米种子时猛然醒悟: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人们商量好后,便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设案焚香,供上了开花的“金豆”,玉帝为之感动,于是召回龙王,继续为人间布雨。于是民间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也有了“龙不抬头天不雨”的说法。
  四
  朔县人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讲究,过去当是专指男士而言的,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又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为什么会有这个讲究呢?据说是:人的头上都是有“三尺神明”的,剪子呀刀子呀这些铁器物件,又偏偏都是些寒光闪闪的东西,大新正月就在头上挥舞,会坏了一年的好运的。于是,那就是说下个啥,正月里也不敢剃这个头的。其实,既是腊月底剃了头,再加上正月里又处在数九天的时段,这就为“正月不剃头”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二月二本来是给龙剃头的,也叫“剃龙头”,其目的在于好让龙满面春风地抬起头来,心情愉快地造福人间。然
  而,事实上却是实实在在地给“人剃头”。不过,给人剃头就是在给龙剃头,因为所有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嘛。
  前边说过,凡与祥瑞的龙沾上关系的事物,都是吉祥无比的。于是,人们只要没有天大的事,都会集中在二月二这一天剃头。在推子没有流行前,理发的主要工具是剃刀。因此,那时的理发就叫剃头,而不说理发。
  五
  我小时候,家里还没有推子,都是母亲用剃刀剃头的,光头也是,“小火盖”也是。后来,大约是1973年吧,父亲出差买回了推子,“小火盖”自然就成了小平头。母亲说:“还是推子好,你爷儿俩的‘龙头’顺眼多啦。”
  1978年以前,朔县城里的理发馆好像仅有三四家,都是国营或集体性质的,要是你想二月二“龙抬头”,那是要打破工夫来排队的,还不一定能“抬起这个头”,于是人们就变通,二月初一就推头,理由嘛,反正也过了正月啦,“龙”早一天抬头不是越好吗?好是好,可是六月扇子一齐扇,二月初一依旧得耐心地排队、耐心地等待,甚至比初二的人还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约到了1984年前后,朔县城里的北大街、东大街上,仿佛一夜之间就被江浙人的理发店挤满了,“龙抬头”这一天,虽说也得等一时半会儿,但过去那种“舞长龙”的排队做法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如今,大街小巷的理发店、美容院遍地开花,二月二你如果想“龙抬头”,首先考虑的已经不是排队,而是哪一家的技术高、服务好、价格又实惠。
  “龙抬头”就是“人抬头”,这倒不是讲迷信。二月二,年也过完啦,理一理业已长长的头发,满面春风地、精神抖擞地来迎接新的一年的挑战,这难道不是人间的一大美事吗?
  六
  龙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二月二这一天,朔县的妇女有忌针的习俗,理由是这一天龙抬头,如果动针、动剪子就会伤了龙的眼睛。
  朔县妇女忌针起于哪个朝代,一时难以说清,怕是很悠久了吧。至于忌针的日期,一个正月里,除去十一和十二两天不忌针外,其余的日子都忌,而且都有充分的理由,比如:“初二不忌针,怕生‘二异子’”。“二异子”就是两性人,在医学不发达的年代里,“二异子”的命运是十分悲惨的。犹如:“初七、初八不忌针,怕‘七绞八卡’”。“七绞八卡”是指妇女难产。新中国成立前,产科医学极不发达,妇女生产被视作过“鬼门关”。因此,凡忌针的日子,朔州的妇女是十分讲究的。
  在缝纫机尚未普及的岁月里,广大妇女是缝衣做鞋的主力军,针和剪刀是她们的忠实伙伴。然而,靠针缝制的手工制品,其生产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因此妇女们的劳动强度是很大的,大到难以形容。于是,便有人发明了“忌针”习俗,而且一忌就是一个月,这实在是对广大妇女的一种关爱,让她们暂时放下这繁重的体力劳动,喜气洋洋地欢度新春。
  朔县人有句老话叫做“过不了二月二,多会儿也不算过完年”,因此二月二同样需要忌针。我母亲是裁缝,一般情况下,正月里只忌初一、初三、十三、二十三,但二月二这一天是必须要忌的,她常常笑着和我们说:“二月二不忌针,伤了龙王的眼睛可不得了呀。”接着又说,“再好活上今儿一天,就不顶事啦,还得接着受哩。”
  时代在飞速发展,如今的妇女基本上不用再动针线活了,忌针这一习俗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