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父辈们的故事
文章字数:1865
我和妹妹出生在左云,父亲给我起名王左,妹妹名字里有个云字,说是为了纪念左云,我读书后,把名字改成了王佐。
听大人说,我小时候由于营养不良,三岁走路还需要扶着墙。那时候总听别人叫父亲王老师王老师的,我也跟着叫父亲王老师,最常说的话是:“王老师,家里没水了,担点水回来吧”。
父亲在左云时是老师,最开始在左云马道头耕读中学,大家习惯叫马中,后来又调到小京庄公社。家里有不少在马中时的老照片,是年轻消瘦的父亲身着中山装、戴着毛主席像章,和同样质朴的老师们、学生们的合影,有毕业照,也有“五好战士”合影留念,那会父亲是马中领导。有几个老师我是有深刻印象的,一个是马晋宜老师,后来到雁北师专当了校长,还有一位是冯瑞老师,还有一位有渊源的王凌老师,和王凌老师的渊源长达半个世纪,按下不表,先说马晋宜老师和冯瑞老师。
其实我和马晋宜老师没有直接往来。我1990年高考,担心录取不了心仪的大学,父亲看我焦虑,说原来马中的同事马老师是雁北师专的校长,也参与省里高招录取,是不是咨询一下他?父亲还真的去了,听说马晋宜老师问了分数和我的志愿,说应该问题不大,后来很快就收到了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管马晋宜老师有没有帮到忙,我都一直心存感谢之念。
我在山阴县岱岳一中读高中的时候,冯瑞老师也在岱岳一中工作。他那时候已经不代课,好像是分管后勤,他后来也知道我是马中王校长的孩子,碰到面就问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那时候成绩还可以,有点踌躇满志,回答有点自我感觉良好。冯瑞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挺精明能干的。后来我回左云探望父母还见过一两次面。
最有意思、纠葛半个世纪的马中老师是王凌老师。父亲早年毕业于朔县师范,比较注重孩子们的教育,六个孩子有三个考上了大学。奇怪的是我那时候小小年纪就知道长大了要考上北大、清华,现在想起来一方面和父母亲的启蒙有关系,另一方面估计也有王凌老师的因素。记得懂事后父亲和我讲,父亲在马中当校长时有个老师是福建福州人,北大中文系一毕业就分配到了马中,很有才华,福州和雁北气候、人文、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王凌老师不太适应。特别是冬天左云天寒地冻,学校条件又非常艰苦。父亲那时候是校革委会主任,不但没有为难这些老师们,还把一件羊皮袄拿给王凌老师穿。再后来王凌老师调回了福州,父亲也回了山阴工作,那时候联系不便,几十年再没有音信。我1990年考入厦门大学,也到了福建,父亲又多次提起王凌老师,说你到了福建,想办法联系联系马中工作过的王老师。但时过境迁,茫茫人海,没有任何音信,我又只是一介学生,怎么可能找到王凌老师呢?我毕业以后定居在厦门,有一段时间工作就在福州,对福州逐渐熟悉起来,闲暇之余偶尔也会想,王凌老师在福州哪个单位呢,说不定就在不远的地方。
直到近几年,毕业于马中的大姐经常在家人微信群发一些马中师生聚会的照片和怀念文章,小时候见过大姐马中读书时的照片,瘦弱的身体背着一个大箩筐和一大群老师同学战天斗地的样子,也经常听她讲她班主任邢化祥老师的故事,邢老师是位北京插队知青,后来有幸做了她的班主任。马中师生们怀念文章和诗作很多,勾起了我对父亲的缅怀,也想起时常说起的王凌老师。我突发奇想,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说不定网上有马中师生的联系方式,2022年初果然被我在网上查到了马中师生通讯录!我拿到了王凌老师的联系电话!我想王老师已年迈,直接打电话会不会打扰休息。就先试探着加了微信,很快就通过了,问我是谁,我自报家门说:王叔,我是马中王校长的儿子。王老师回复说:是故人的儿子啊!王凌老师问我在哪里,知道我正好在福州,不顾年事已高一定要请我吃饭。到了见面的地方,我们一眼就认出了对方,王凌老师已年近八旬,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脚步轻快,一直招呼我多吃菜。
我们谈起马中,谈起十多年前我去世的父亲,也谈起王凌老师回福州以后的经历,王凌老师回福州后从事记者工作,后来又调往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回福州后在福建省文旅厅退休,福建省文旅厅距离我在福州的公司只有几百米的距离。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我们还有共同认识的朋友,王凌老师非常客气,尽管我已经是在厦门定居三十年的新福建人,还是给我带了不少福建特产,还送我一本亲笔签名的“冯学”研究著作。王凌老师不愧是北大中文系才子,退休后继续从事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冯梦龙的研究,是福建“冯学”研究第一人。王凌老师还经常撰文,出版了好几本著作,经常给院校、企事业单位做讲座,发挥余热,弘扬正能量。
新年伊始,王凌老师给我发来一首自己的诗作《新年小吟》:
江南柳如烟,阳过见蓝天。
黄叶唤春风,迎来红花艳!
听大人说,我小时候由于营养不良,三岁走路还需要扶着墙。那时候总听别人叫父亲王老师王老师的,我也跟着叫父亲王老师,最常说的话是:“王老师,家里没水了,担点水回来吧”。
父亲在左云时是老师,最开始在左云马道头耕读中学,大家习惯叫马中,后来又调到小京庄公社。家里有不少在马中时的老照片,是年轻消瘦的父亲身着中山装、戴着毛主席像章,和同样质朴的老师们、学生们的合影,有毕业照,也有“五好战士”合影留念,那会父亲是马中领导。有几个老师我是有深刻印象的,一个是马晋宜老师,后来到雁北师专当了校长,还有一位是冯瑞老师,还有一位有渊源的王凌老师,和王凌老师的渊源长达半个世纪,按下不表,先说马晋宜老师和冯瑞老师。
其实我和马晋宜老师没有直接往来。我1990年高考,担心录取不了心仪的大学,父亲看我焦虑,说原来马中的同事马老师是雁北师专的校长,也参与省里高招录取,是不是咨询一下他?父亲还真的去了,听说马晋宜老师问了分数和我的志愿,说应该问题不大,后来很快就收到了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管马晋宜老师有没有帮到忙,我都一直心存感谢之念。
我在山阴县岱岳一中读高中的时候,冯瑞老师也在岱岳一中工作。他那时候已经不代课,好像是分管后勤,他后来也知道我是马中王校长的孩子,碰到面就问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那时候成绩还可以,有点踌躇满志,回答有点自我感觉良好。冯瑞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挺精明能干的。后来我回左云探望父母还见过一两次面。
最有意思、纠葛半个世纪的马中老师是王凌老师。父亲早年毕业于朔县师范,比较注重孩子们的教育,六个孩子有三个考上了大学。奇怪的是我那时候小小年纪就知道长大了要考上北大、清华,现在想起来一方面和父母亲的启蒙有关系,另一方面估计也有王凌老师的因素。记得懂事后父亲和我讲,父亲在马中当校长时有个老师是福建福州人,北大中文系一毕业就分配到了马中,很有才华,福州和雁北气候、人文、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王凌老师不太适应。特别是冬天左云天寒地冻,学校条件又非常艰苦。父亲那时候是校革委会主任,不但没有为难这些老师们,还把一件羊皮袄拿给王凌老师穿。再后来王凌老师调回了福州,父亲也回了山阴工作,那时候联系不便,几十年再没有音信。我1990年考入厦门大学,也到了福建,父亲又多次提起王凌老师,说你到了福建,想办法联系联系马中工作过的王老师。但时过境迁,茫茫人海,没有任何音信,我又只是一介学生,怎么可能找到王凌老师呢?我毕业以后定居在厦门,有一段时间工作就在福州,对福州逐渐熟悉起来,闲暇之余偶尔也会想,王凌老师在福州哪个单位呢,说不定就在不远的地方。
直到近几年,毕业于马中的大姐经常在家人微信群发一些马中师生聚会的照片和怀念文章,小时候见过大姐马中读书时的照片,瘦弱的身体背着一个大箩筐和一大群老师同学战天斗地的样子,也经常听她讲她班主任邢化祥老师的故事,邢老师是位北京插队知青,后来有幸做了她的班主任。马中师生们怀念文章和诗作很多,勾起了我对父亲的缅怀,也想起时常说起的王凌老师。我突发奇想,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说不定网上有马中师生的联系方式,2022年初果然被我在网上查到了马中师生通讯录!我拿到了王凌老师的联系电话!我想王老师已年迈,直接打电话会不会打扰休息。就先试探着加了微信,很快就通过了,问我是谁,我自报家门说:王叔,我是马中王校长的儿子。王老师回复说:是故人的儿子啊!王凌老师问我在哪里,知道我正好在福州,不顾年事已高一定要请我吃饭。到了见面的地方,我们一眼就认出了对方,王凌老师已年近八旬,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脚步轻快,一直招呼我多吃菜。
我们谈起马中,谈起十多年前我去世的父亲,也谈起王凌老师回福州以后的经历,王凌老师回福州后从事记者工作,后来又调往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回福州后在福建省文旅厅退休,福建省文旅厅距离我在福州的公司只有几百米的距离。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我们还有共同认识的朋友,王凌老师非常客气,尽管我已经是在厦门定居三十年的新福建人,还是给我带了不少福建特产,还送我一本亲笔签名的“冯学”研究著作。王凌老师不愧是北大中文系才子,退休后继续从事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冯梦龙的研究,是福建“冯学”研究第一人。王凌老师还经常撰文,出版了好几本著作,经常给院校、企事业单位做讲座,发挥余热,弘扬正能量。
新年伊始,王凌老师给我发来一首自己的诗作《新年小吟》:
江南柳如烟,阳过见蓝天。
黄叶唤春风,迎来红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