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文章字数:3049
记者刘淑花
朔州秧歌、赛戏、梨花春酒传统酿造工艺、晋北道情、怀仁旺火习俗、传统鎏金技术……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朔州人民在塞北这块广袤而火热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塞上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让非遗在新时代散发出绚丽光彩,焕发出崭新活力。
强化宣传展示,让非遗更加知名
“在这里,我不仅看到我市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更领悟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在2022年6月11日我国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市民张玉文在市文旅新天地的非遗宣传展示台下,一边欣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的非遗成果,一边深有感触地说。
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我市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活动现场,展出了泥塑面塑、传拓技艺、工艺美术雕塑、剪纸、葫芦雕刻、古琴艺术、手工布艺、中国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线上同时举办了非遗文创产品直播带货活动、非遗戏曲展播、线上影像展播……精彩绝伦的展演展示,独具匠心的互动体验,惠民利民的产品展销,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更打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非遗瑰宝的发扬光大,离不开宣传推广、互动体验、展示展演。我市每年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非遗及非遗保护的相关知识,提升广大群众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水平。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特别是在各级各相关部门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展示我市各类非遗保护项目;
持续开展非遗展演进景区、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等宣传活动,扩大非遗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国家及全省重大宣传展示活动:国家级非遗项目——朔州传统鎏金技艺相关展品参加了文旅部在上海举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应县梨花春、踢鼓秧歌、编织绳艺、怀仁羊杂等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第二届非遗博览会;推出“文化进万家 视频直播家乡年”等宣传展示活动;组织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春节(怀仁旺火习俗)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组织的“中华颂—2022黄河非遗大展”……
加大保护力度,让非遗更具活力
朔城大秧歌的豪迈,右玉道情的婉转,晋北耍孩儿的高亢……高原、边塞、雄关,孕育了独特的朔州声音;剪纸的喜庆、鎏金的精湛、酿造的纯朴……石窑、石器、石具,展示了牧马后人的生活情趣。勤劳智慧的朔州人民,创造出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建立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制定相关行政法规等方式,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水平,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成立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积极组织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及研究等项工作,非遗保护工作力度更大,成效更显;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朔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非遗保护政策,非遗保护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建强工作队伍,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积极举办各乡镇、街道文体干事和主管领导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对非遗法律法规作为学习重点进行培训,提升非遗传承和保护力度。还成立了朔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朔州市民歌协会、朔州踢鼓秧歌戏会、朔城区戏曲保护中心、右玉县老年道情演出团、晋北吹打乐文艺团、怀仁县陶瓷协会、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等多家社会民间组织,常年开展非遗宣传保护传承活动;
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陆续公布了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19项、市级项目233项、县级项目301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基本建立;
把非遗保护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为进一步保障非遗保护工作正常开展,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在此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政策资金支持,2022年,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晋北道情戏、朔州秧歌戏补助资金65万元;争取国家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791.64万元;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407万元。此外,还争取中央灾后恢复重建财力补助资金206万元,为全市各级各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奠定了较为良好的物质基础。
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更好传承
在山阴县众福缘农副产品手工加工专业合作社的手工艺品编织基地,工人们正在缝制香包,其中有一款中药香包,里面有白术、艾叶和白芷等八味中药,是经过六道纯手工工序制作而成的。小小的香包、沁人的芬芳,承载着平安健康的美好祝愿。
2022年,该合作社入选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合作社手工编织品苦豆豆香包作为山阴县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既填补了我市的香文化,又带动了全县手工编织行业的发展,已经连续4次登上央视新闻,是地地道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2022年,被誉为中国戏曲声腔发展“活化石”的应县(耍孩儿)被纳入国家“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并被列入省级“山西民间文化艺术之旅”特色品牌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项目;
朔州大秧歌历史剧《尉迟恭》荣获第三届山西艺术节“杏花奖”优秀剧目奖、提名奖和导演奖;
朔城区裕艺斋民居壁画艺术品店的弓毅、朔城区张耀元工艺雕刻服务部的张耀元以及怀仁市耕砚堂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王利被授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这份亮眼的非遗成绩单的背后,是我市传承非遗项目的久久为功。在非遗传承工作中,我市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让非遗项目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剪刀剪出羽毛,梳子压出燕尾,黑米当作眼睛……2022年清明节,在朔州双秀非遗体验馆,作为该馆的主创人员之一的李秀兰,和同伴们专心制作朔州寒食节特色食品“寒燕”。该馆一直致力于把我市独特的面塑、布艺、钩编、剪纸等手工艺传授给孩子们和手工爱好者,从而吸引更多的当地人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学习当地风俗,把它传承下去。
在重视项目传承保护的同时,我市还十分重视非遗展示传承场所的建设。建设朔州老城非遗民俗园;朔城区设立了朔州大秧歌传习基地;右玉县设立了晋北道情戏传习基地;应县设立了梨花春酒传统酿造技艺传习基地;怀仁市设立了怀仁旺火习俗展示场所。
市、县两级文化主管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次非遗调查。2022年,又对全市6个县(区)、66个乡镇(街道)、1166个行政村(社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低级别文物、彩塑壁画和石窟石刻文物调查,共调查低级别文物1623处。
市文旅局及6个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建立了非遗档案及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市文旅局梳理编写了《朔州非遗基础数据汇总》《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线索(朔州部分)》,“朔州文旅云”专门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对朔州市非遗资源进行详尽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晓琰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文旅局将持续夯实非遗保护传承根基,进一步在保护上转方式,在发展上强保障,在传承上添活力,让古老的非遗在全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绚丽的色彩。
朔州秧歌、赛戏、梨花春酒传统酿造工艺、晋北道情、怀仁旺火习俗、传统鎏金技术……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朔州人民在塞北这块广袤而火热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塞上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让非遗在新时代散发出绚丽光彩,焕发出崭新活力。
强化宣传展示,让非遗更加知名
“在这里,我不仅看到我市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更领悟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在2022年6月11日我国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市民张玉文在市文旅新天地的非遗宣传展示台下,一边欣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的非遗成果,一边深有感触地说。
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我市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活动现场,展出了泥塑面塑、传拓技艺、工艺美术雕塑、剪纸、葫芦雕刻、古琴艺术、手工布艺、中国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线上同时举办了非遗文创产品直播带货活动、非遗戏曲展播、线上影像展播……精彩绝伦的展演展示,独具匠心的互动体验,惠民利民的产品展销,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更打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非遗瑰宝的发扬光大,离不开宣传推广、互动体验、展示展演。我市每年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非遗及非遗保护的相关知识,提升广大群众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水平。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特别是在各级各相关部门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展示我市各类非遗保护项目;
持续开展非遗展演进景区、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等宣传活动,扩大非遗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国家及全省重大宣传展示活动:国家级非遗项目——朔州传统鎏金技艺相关展品参加了文旅部在上海举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应县梨花春、踢鼓秧歌、编织绳艺、怀仁羊杂等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第二届非遗博览会;推出“文化进万家 视频直播家乡年”等宣传展示活动;组织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春节(怀仁旺火习俗)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组织的“中华颂—2022黄河非遗大展”……
加大保护力度,让非遗更具活力
朔城大秧歌的豪迈,右玉道情的婉转,晋北耍孩儿的高亢……高原、边塞、雄关,孕育了独特的朔州声音;剪纸的喜庆、鎏金的精湛、酿造的纯朴……石窑、石器、石具,展示了牧马后人的生活情趣。勤劳智慧的朔州人民,创造出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建立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制定相关行政法规等方式,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水平,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成立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积极组织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及研究等项工作,非遗保护工作力度更大,成效更显;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朔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非遗保护政策,非遗保护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建强工作队伍,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积极举办各乡镇、街道文体干事和主管领导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对非遗法律法规作为学习重点进行培训,提升非遗传承和保护力度。还成立了朔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朔州市民歌协会、朔州踢鼓秧歌戏会、朔城区戏曲保护中心、右玉县老年道情演出团、晋北吹打乐文艺团、怀仁县陶瓷协会、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等多家社会民间组织,常年开展非遗宣传保护传承活动;
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陆续公布了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19项、市级项目233项、县级项目301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基本建立;
把非遗保护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为进一步保障非遗保护工作正常开展,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在此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政策资金支持,2022年,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晋北道情戏、朔州秧歌戏补助资金65万元;争取国家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791.64万元;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407万元。此外,还争取中央灾后恢复重建财力补助资金206万元,为全市各级各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奠定了较为良好的物质基础。
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更好传承
在山阴县众福缘农副产品手工加工专业合作社的手工艺品编织基地,工人们正在缝制香包,其中有一款中药香包,里面有白术、艾叶和白芷等八味中药,是经过六道纯手工工序制作而成的。小小的香包、沁人的芬芳,承载着平安健康的美好祝愿。
2022年,该合作社入选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合作社手工编织品苦豆豆香包作为山阴县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既填补了我市的香文化,又带动了全县手工编织行业的发展,已经连续4次登上央视新闻,是地地道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2022年,被誉为中国戏曲声腔发展“活化石”的应县(耍孩儿)被纳入国家“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并被列入省级“山西民间文化艺术之旅”特色品牌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项目;
朔州大秧歌历史剧《尉迟恭》荣获第三届山西艺术节“杏花奖”优秀剧目奖、提名奖和导演奖;
朔城区裕艺斋民居壁画艺术品店的弓毅、朔城区张耀元工艺雕刻服务部的张耀元以及怀仁市耕砚堂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王利被授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这份亮眼的非遗成绩单的背后,是我市传承非遗项目的久久为功。在非遗传承工作中,我市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让非遗项目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剪刀剪出羽毛,梳子压出燕尾,黑米当作眼睛……2022年清明节,在朔州双秀非遗体验馆,作为该馆的主创人员之一的李秀兰,和同伴们专心制作朔州寒食节特色食品“寒燕”。该馆一直致力于把我市独特的面塑、布艺、钩编、剪纸等手工艺传授给孩子们和手工爱好者,从而吸引更多的当地人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学习当地风俗,把它传承下去。
在重视项目传承保护的同时,我市还十分重视非遗展示传承场所的建设。建设朔州老城非遗民俗园;朔城区设立了朔州大秧歌传习基地;右玉县设立了晋北道情戏传习基地;应县设立了梨花春酒传统酿造技艺传习基地;怀仁市设立了怀仁旺火习俗展示场所。
市、县两级文化主管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次非遗调查。2022年,又对全市6个县(区)、66个乡镇(街道)、1166个行政村(社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低级别文物、彩塑壁画和石窟石刻文物调查,共调查低级别文物1623处。
市文旅局及6个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建立了非遗档案及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市文旅局梳理编写了《朔州非遗基础数据汇总》《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线索(朔州部分)》,“朔州文旅云”专门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对朔州市非遗资源进行详尽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晓琰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文旅局将持续夯实非遗保护传承根基,进一步在保护上转方式,在发展上强保障,在传承上添活力,让古老的非遗在全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