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游春踏青忆旧时
文章字数:781
  □贵翔
  春季踏青出游是国人自古便有的传统习俗。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的少年时期,那时学校组织学生去踏青,一般都与清明祭扫烈士陵园结合,非常具有教育意义。每到清明前后,学校都要组织规模较大的祭扫活动。由于那时我们去祭扫的水上公园的烈士陵园,正好在水上公园的后门。因此祭扫之后,都会安排学生到公园游园。在此期间,同学们既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又感受到了春回大地的快乐。
  记得那时,我们这些小学生都非常期盼这次活动。参加祭扫活动,除了学校要做一个大的花圈以外,每个学生也要做一朵小白花。做小白花,最好的纸是那种特别白,且半透明的硫酸纸,用它做出来的白花非常鲜亮。与之相比,用普通白纸做成的白花显得欠滋润,就跟开上几天的花朵似的,干干巴巴。
  除此之外,参加祭扫活动还要求统一服装。那时没有校服,这样的活动一般都穿一身蓝,脚下是白球鞋。然后,每个学生还要自带水壶,并准备一餐午饭。说到这些,对于80后、90后都属于“讲故事”。我们那时带水用的都是和雷锋叔叔一样的军用水壶。午餐呢,最好的就是一个面包和几片粉肠,更多同学带的就是家常饼和煮鸡蛋,但这还都是因为扫墓和游园才有的特殊待遇。直白点儿说,能吃上个面包,也是我们期盼这个活动的原因之一。
  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那次祭扫,也要求我们统一穿蓝色的服装和白球鞋。早晨全校在学校操场列队集合,队前由青年教师抬着大花圈,我们跟在后面步行到水上公园的烈士陵园。队伍出发后我们才发现,班里有个同学上身穿的竟是一件蓝色的半大棉袄。此时已是3月底,早晨的气温也得有10摄氏度左右,太阳出来以后,气温更高,我们这些穿单衣的都有些冒汗,那位穿棉袄的同学更是一脸热汗。此时,班主任也看出问题,关心地询问他为何穿棉袄?那位同学一边抹汗,一边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没有蓝上衣。老师也很善解人意,让他出列,脱去棉袄,跟在队伍后面帮助后勤总务老师拿些急救箱等杂物,算是帮他解了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