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防治走在癌症之前
文章字数:1539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帅才董小红
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十年间提升近10个百分点;全国肿瘤登记项目点已覆盖全国99.8%人口;癌症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更多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技术进入临床,并逐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每年4月15日至21日举办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今年迎来第29届。普及防治信息、介绍防治进展、重申防治要点,各地努力推进癌症防控全人群覆盖、全周期管理、全社会参与。
5年生存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
癌症防治体系持续完善
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一组数据被再次提及——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由十年前的30.9%提升至40.5%。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肿瘤登记、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全面推进,整体诊疗能力显著提升,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
聚焦全人群、全周期,我国近年来癌症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形成由国家癌症中心牵头、省级癌症中心为骨干、癌症防治专业机构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参与的全国癌症防治网络;
全国肿瘤登记项目点覆盖2806个县区、14.07亿人口,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累计为1.8亿人次提供相关服务;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肿瘤诊疗质控体系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络日益健全……
不过,癌症仍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最新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全年新发癌症病例约为406万,癌谱结构呈现发达国家癌谱与发展中国家癌谱共存的局面。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表示,未来还要形成和不断优化居民与患者全人群覆盖、个体生命全周期管理、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化肿瘤防治体系。
早诊早治“关口前移”
预防最经济有效
加强各类肿瘤发病风险的源头发现和早期控制,被公认是降低癌症发病率的关键。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通过肺结节筛查管理远程会诊中心,放射科副主任熊曾每周为有需要的肺结节患者远程会诊。“肺癌虽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但如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有望治愈,且诊疗费用较中晚期节省不少。”熊曾说。
“肿瘤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说,部分慢性感染是刺激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对癌前病变进行规范化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癌症发生率。
赫捷介绍,针对我国部分高发癌症,国家癌症中心制定了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系列指南和标准,继续扩大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覆盖面,促进癌症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
按照相关部署,湖南省浏阳市近年来持续推动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等发病率靠前的癌种早筛工作。浏阳市卫生健康局局长欧阳武告诉记者,当地通过肿瘤专科联盟建设,加强基层全科与市级医院肿瘤专科联合,为患者开展精准预约转诊、复诊和随访服务等工作。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通过控制癌症危险因素,强化早诊早治等相关手段,加强三级预防,同时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自我防控能力,构建起人民健康的有效防护屏障。
新药物新技术加快应用
为“慢病化”带来新希望
4月中旬,大洋彼岸,在2023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上,来自中国的信达生物制药公司公布了自主研发的PD-1药物信迪利单抗的长期随访数据:对比传统化疗,局部晚期及转移性胃癌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这款已纳入我国医保的药物,在创新胃癌疗法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技术进入临床应用,为癌症“慢病化”管理带来新希望。
此外,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也不断开辟应用路径。
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外敷、浸泡等特色中医疗法正在“助攻”一些肿瘤病人的治疗。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段萍告诉记者,在肿瘤的中西医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增加疗效、减少副反应的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加强科技攻关,提高科研水平,解决肿瘤防治当中的技术瓶颈问题。
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十年间提升近10个百分点;全国肿瘤登记项目点已覆盖全国99.8%人口;癌症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更多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技术进入临床,并逐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每年4月15日至21日举办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今年迎来第29届。普及防治信息、介绍防治进展、重申防治要点,各地努力推进癌症防控全人群覆盖、全周期管理、全社会参与。
5年生存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
癌症防治体系持续完善
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一组数据被再次提及——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由十年前的30.9%提升至40.5%。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肿瘤登记、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全面推进,整体诊疗能力显著提升,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
聚焦全人群、全周期,我国近年来癌症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形成由国家癌症中心牵头、省级癌症中心为骨干、癌症防治专业机构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参与的全国癌症防治网络;
全国肿瘤登记项目点覆盖2806个县区、14.07亿人口,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累计为1.8亿人次提供相关服务;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肿瘤诊疗质控体系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络日益健全……
不过,癌症仍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最新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全年新发癌症病例约为406万,癌谱结构呈现发达国家癌谱与发展中国家癌谱共存的局面。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表示,未来还要形成和不断优化居民与患者全人群覆盖、个体生命全周期管理、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化肿瘤防治体系。
早诊早治“关口前移”
预防最经济有效
加强各类肿瘤发病风险的源头发现和早期控制,被公认是降低癌症发病率的关键。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通过肺结节筛查管理远程会诊中心,放射科副主任熊曾每周为有需要的肺结节患者远程会诊。“肺癌虽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但如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有望治愈,且诊疗费用较中晚期节省不少。”熊曾说。
“肿瘤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说,部分慢性感染是刺激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对癌前病变进行规范化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癌症发生率。
赫捷介绍,针对我国部分高发癌症,国家癌症中心制定了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系列指南和标准,继续扩大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覆盖面,促进癌症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
按照相关部署,湖南省浏阳市近年来持续推动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等发病率靠前的癌种早筛工作。浏阳市卫生健康局局长欧阳武告诉记者,当地通过肿瘤专科联盟建设,加强基层全科与市级医院肿瘤专科联合,为患者开展精准预约转诊、复诊和随访服务等工作。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通过控制癌症危险因素,强化早诊早治等相关手段,加强三级预防,同时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自我防控能力,构建起人民健康的有效防护屏障。
新药物新技术加快应用
为“慢病化”带来新希望
4月中旬,大洋彼岸,在2023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上,来自中国的信达生物制药公司公布了自主研发的PD-1药物信迪利单抗的长期随访数据:对比传统化疗,局部晚期及转移性胃癌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这款已纳入我国医保的药物,在创新胃癌疗法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技术进入临床应用,为癌症“慢病化”管理带来新希望。
此外,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也不断开辟应用路径。
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外敷、浸泡等特色中医疗法正在“助攻”一些肿瘤病人的治疗。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段萍告诉记者,在肿瘤的中西医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增加疗效、减少副反应的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加强科技攻关,提高科研水平,解决肿瘤防治当中的技术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