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救护小达人
文章字数:1046
今天的阳光收敛了自己的笑脸,天阴沉沉的。可是,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我要参加《朔州日报》小记者站组织开展的“学急救知识·做救护能手”社会实践活动。
妈妈开车送我来到目的地,一下车,我便看到了一群激情洋溢的“红马甲”,匆匆告别妈妈就加入了队伍。一进门,大家发出了一片惊叹声,哇,这里的电视好多,都是高科技设备。一位市红十字会的叔叔给我们详细讲解了遇到危险时的急救知识。
我发现墙上贴着几张照片和一段文字,介绍了红十字会的来历以及发展历史,六个醒目的大字“人道、博爱、奉献”是全体红十字会工作者的工作宗旨和核心。
这时叔叔带领我们走进另外一个全新的世界。只见几台电视上正循环播放着防踩踏、防溺水,旁边的墙上也贴着各式各样的知识点,叔叔拿起遥控器对着墙上的电视一顿操作,很快便出现了一个名为校园防踩踏的文件所呈现的知识概括,里面是真实模拟校园踩踏事件。这时叔叔给我们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讲解,在行走时突然发现人流量增多,应立刻走出人流,以防踩踏事故的发生,如果实在身不由己,那么就应该贴近人流外侧,这样的话可以减小伤害。如果已被卷入人流中也不要慌张,要立刻将两只手交叉,架到与肩齐平的高度,将头稍微往下低一低,这样可以给头部留下呼吸空间,也可以让自己的胸正常起伏。要是被挤倒了,应立刻护住头部,将身体卷成球状,脚尖立起,全身肌肉绷紧,并且侧卧,这样可以护住自己身体的薄弱部位,减小伤害。
在学习完防踩踏事故后,我们又来到了防溺水的知识宣传栏前,叔叔为我们打开了一份校园防溺水文件,其中同样以问答形式呈现出了各个知识点,显得生动有趣。可是如果发现有人溺水了,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首先要大声呼救,尽量找人来帮忙。如果没有人的话,也千万不能擅自下水营救,因为人在落水以后,身上激素会使这个人的力量增加到平时的21倍左右,贸然下水很容易会把我们自己也拉下水。因此,我们要在岸上找可以浮上水面的物体,比如说,我们的书包或者是矿泉水瓶,可以把矿泉水瓶塞进衣服里,这样就能做成一件简易的救生衣,能让它浮上水面。如果人员被救上岸来,还有微弱心跳时,千万不要慌张,首先要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医生的到来,在等待医生的过程中需使用心肺复苏术,争取救援时间。紧接着,我们又体验了VR拯救溺水者,对今天学到的知识的理解又更上一层楼。最后,我又学习了怎样拨打急救电话、如何阐述自己的位置和发生的情况。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一定要珍惜生命,重视自己的安全和他人的安全。
市六小五(4)班 李柏晔(本报小记者)
妈妈开车送我来到目的地,一下车,我便看到了一群激情洋溢的“红马甲”,匆匆告别妈妈就加入了队伍。一进门,大家发出了一片惊叹声,哇,这里的电视好多,都是高科技设备。一位市红十字会的叔叔给我们详细讲解了遇到危险时的急救知识。
我发现墙上贴着几张照片和一段文字,介绍了红十字会的来历以及发展历史,六个醒目的大字“人道、博爱、奉献”是全体红十字会工作者的工作宗旨和核心。
这时叔叔带领我们走进另外一个全新的世界。只见几台电视上正循环播放着防踩踏、防溺水,旁边的墙上也贴着各式各样的知识点,叔叔拿起遥控器对着墙上的电视一顿操作,很快便出现了一个名为校园防踩踏的文件所呈现的知识概括,里面是真实模拟校园踩踏事件。这时叔叔给我们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讲解,在行走时突然发现人流量增多,应立刻走出人流,以防踩踏事故的发生,如果实在身不由己,那么就应该贴近人流外侧,这样的话可以减小伤害。如果已被卷入人流中也不要慌张,要立刻将两只手交叉,架到与肩齐平的高度,将头稍微往下低一低,这样可以给头部留下呼吸空间,也可以让自己的胸正常起伏。要是被挤倒了,应立刻护住头部,将身体卷成球状,脚尖立起,全身肌肉绷紧,并且侧卧,这样可以护住自己身体的薄弱部位,减小伤害。
在学习完防踩踏事故后,我们又来到了防溺水的知识宣传栏前,叔叔为我们打开了一份校园防溺水文件,其中同样以问答形式呈现出了各个知识点,显得生动有趣。可是如果发现有人溺水了,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首先要大声呼救,尽量找人来帮忙。如果没有人的话,也千万不能擅自下水营救,因为人在落水以后,身上激素会使这个人的力量增加到平时的21倍左右,贸然下水很容易会把我们自己也拉下水。因此,我们要在岸上找可以浮上水面的物体,比如说,我们的书包或者是矿泉水瓶,可以把矿泉水瓶塞进衣服里,这样就能做成一件简易的救生衣,能让它浮上水面。如果人员被救上岸来,还有微弱心跳时,千万不要慌张,首先要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医生的到来,在等待医生的过程中需使用心肺复苏术,争取救援时间。紧接着,我们又体验了VR拯救溺水者,对今天学到的知识的理解又更上一层楼。最后,我又学习了怎样拨打急救电话、如何阐述自己的位置和发生的情况。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一定要珍惜生命,重视自己的安全和他人的安全。
市六小五(4)班 李柏晔(本报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