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打破“三个壁垒”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彭海兰
文章字数:19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首次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整体观阐发“三教”协同和“三融”发展思想,要求“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首次在党中央的报告中明确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行列,提出通过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指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这既是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又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具体实践,对开拓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新论述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体现出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寄予的新期待,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业优先战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能力,提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产业与科技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的能力,将成为未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也是推动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问题依然迫在眉睫。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可以清楚看到,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结构失衡。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面临的问题依旧很多,还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实习实训条件滞后、办学主体单一、人才培养与就业结合松散分离等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思想观念落后、企业发育不良、就业不畅、学校办学水平不高等,根本问题在于现行的办学模式下存在着职普、校企、区域之间的“三个壁垒”,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是某一类的教育体系所能完全替代的。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地方职专特色化、专业化建设力度,整体提升应用型高等教育区位发展优势等。笔者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思路、打破壁垒,才能改变现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是打破职普壁垒,合理优化教育资源。普高、职高教师统筹安排,有利于职教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能避免中职学校教师不稳定问题。学生动态分层分流,因材施教,改变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现状,也为普高“消肿”,为职高“开源”,要构建普职教育贯通的“立交桥”,形成普高和职高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将普高的艺考生放在中职学校培养,普高教师对其进行文化课辅导,中职教师对其进行专业课培训教学,此举措将进一步打破普高与中职界限,实现普职双向互通。
  二是打破校企壁垒,建立校企双赢通道。有的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是闭门办学,专业设置不合理、不对路,实训基地匮乏,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要、社会需求不对接,造成“两张皮”的现状。在实际应用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学生与蓝领之间“转化”的作用,熟练的、专业化的操作技能培训,对企业发挥着巨大作用。这种用人需求与培养方向上的不对称,既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也难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助力”。鉴于此,必须要打破壁垒,校企联姻,企业提出用人需求,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且把联姻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充实学校专业师资力量。同时,将联姻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弥补学校实训基地的不足,为学生开辟就业通道。
  三是打破区域壁垒,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不均衡是个不争的事实,放眼我国多数市域,有的市(县、区)教育资源丰富,且优质资源较多,而有的地方则因种种原因,资源较少,即便有也难以为继。这不仅加剧了高中阶段学生入学的恶性拥堵,也使当地因缺乏高质量的劳动力而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种情况下,要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在一个区域内,打破当前实际存在的县域内招生办学的格局,集中优质资源,办好部分职业教育院校。这样,不仅有利于吸引那些“毕业即失业”学校的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改变当前职业院校门可罗雀的局面,也有利于为当地留下亟需的实用型人才,这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
  新时代召唤新使命,新征程展现新作为。要坚信职业教育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一定会大有可为,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朔城区神头职业中学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