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弘扬右玉文化传承右玉精神
——《朔州日报》小记者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右玉县
文章字数:7307


  为深刻了解右玉文化,学习弘扬右玉精神,4月29日,50余名《朔州日报》小记者走进右玉县,开展“弘扬右玉文化·传承右玉精神”社会实践活动。
  在右玉县博物馆,孩子们了解了右玉县和杀虎口的历史延革,以及右玉独特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和西口文化,并且亲自走了一次西口古道,感受历史的沧桑。
  在杀虎口,孩子们登上了闻名遐迩的杀虎口,欣赏了雄伟壮阔的古长城、鳞次栉比的烽火台和苍凉古朴的古战场。
  在山西献果园,孩子们认识了右玉的“至宝”——野沙棘。通过企业家曹爷爷的讲解,孩子们了解了沙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生态改造价值、富民价值以及它的神奇之处。同时,也知道了右玉县对于沙棘生长的有利环境。
  在右玉干部学院,孩子们走进右玉精神展览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大型浮雕,浮雕上刻着的是右玉精神。随后,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孩子们通过一张张照片看到了70多年来右玉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绿色美好家园的奋斗历程,学习了右玉人民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
  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右玉的悠久文化历史和各个方面的成就,同时,培养了孩子们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希望孩子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右玉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播者。
  开心的右玉研学游朔城区四中四(14)班杨瑞恩(本报小记者)
  星期六的早晨阳光明媚,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朔州日报》小记者站老师们的带领下,乘坐大巴,前往右玉县参观学习。在途中,老师给我们讲了走西口的故事,赵老师还唱了一首走西口的歌曲让我感受颇深,以前的人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太凄凉了,今天的我们要珍惜幸福的生活。我们在车上做着游戏,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目的地。
  首先我们参观了右玉博物馆。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幅大大的右玉人民植树造林图,车水马龙的景象再现了当时的热闹场景,博物馆里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物件和兵器。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座古老的房子里面有一位正在缝制衣服的老奶奶,旁边还坐着一个小孩的画面,让我不禁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接着我们又去了杀虎口。“杀虎口”光看这三个字就让人不寒而栗。王老师告诉我们,在唐朝时杀虎口叫白狼关、宋朝叫牙狼关、明王朝抵御北扰而更名为杀胡口、清朝为缓和满汉矛盾将“胡”改为“虎”沿用至今。杀虎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明朝的嘉靖年间建成的。杀虎口是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这里的长城宏伟壮观,在它的远处还有杀虎堡、平吉堡和中关。
  最后,我们还去了沙棘加工厂,沙棘果又名醋溜果、酸刺果,是一种小浆果植物。沙棘果有很强的药用效果,可以降低胆固醇,缓解心绞痛,预防心脏病,它的维C含量非常高。沙棘果味道又酸又甜,可以制成果汁、果醋、果酱等。
  这次的参观学习活动让我收获满满,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右玉。
  美丽右玉一日行市四小五(1)班 薛力仁(本报小记者)
  你知道右玉是个什么地方吗?是风景名胜地吗?有什么好吃好玩的?“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我跟随《朔州日报》小记者团一起来到右玉参观旅游。
  早上七点,我们经过市区,一路向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第一站:右玉县博物馆。刚进大门,对面墙上有一幅右玉县繁华景象的油画,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后来又看了关于右玉的发展史、有关杀虎口文化的介绍,了解了“走西口”的历史文化知识。还参观了一些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些青铜器还是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最吸引我的是,展厅中的一个巨型沙盘,它直观地表现了右玉县楼房、城墙、山地的布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眼前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在70多年前竟然是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的景象。
  告别了博物馆,我们来到有名的杀虎口,听老师讲了杀虎口的历史竟然有2000多年,然后,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始登城墙。
  顺着城墙入口,我们争先恐后飞速跑了上去。因为是上坡路,还是逆风,我跑到城墙一半,体力就已经严重不支了。再往上望一望,离顶峰不远了,努力向上爬,很快就会爬上山顶。我喘着粗气,拖着疲惫的身子,艰难地迈着步伐。不知什么给予了我无穷的力量,突然来了力气,西北风在耳边呼呼地吹,有好几个小记者已经登上了顶峰。我紧随其后,也登上了顶峰,我胜利了!回望一下刚刚爬过的路,成就感足足的。极目远眺,看见了许多小山丘隐藏在长城边,这让我突然感受到《望岳》中写到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到了中午,我们的肚子咕咕叫,带队老师把我们领到一个营帐中,说:“今天的午饭就在这儿吃。”满桌香喷喷的饭菜都是右玉的绿色食材,还有酸甜可口的特产饮料——沙棘汁,大家吃饱喝足,纷纷赞不绝口。午餐完毕,大家又坐上了大巴车,猜想着下一站要去哪儿。
  到了下一站,我们一瞧,原来我们要认识一种神奇的金果果——沙棘。企业家曹爷爷兴致勃勃地带领我们进入了沙棘加工厂,他指着展览区的版面介绍了沙棘的许多知识。首先,沙棘全身都是宝,小小的沙棘中有400多种营养,被誉为“VC之王”。它的根、茎、叶、花都是很好的药材,能治疗多种疾病。全球共有2300万亩沙棘,中国就有1910万亩,右玉就占了600万亩。所以说,世界沙棘看中国,中国沙棘看山西,山西沙棘看右玉,作为朔州人,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曹爷爷又为我们放了一段关于种植沙棘的视频,讲了沙棘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和探索了沙棘,把曹爷爷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最后曹爷爷还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小礼物。
  下午4点左右,我们又去右玉干部学院学习“右玉精神”,就恋恋不舍地坐上了返程车。坐在大巴车上,我望着窗外挺拔的大树,又想起曹爷爷讲解的沙棘精神,我也要做一个有沙棘品格的人。
  弘扬右玉文化朔城区四中四(10)班 施鑫龙(本报小记者)
  在“五一”假期的第一天,《朔州日报》小记者站的老师带领我们走进右玉县,开展“弘扬右玉文化·传承右玉精神”社会实践活动。
  早上大概九点多,我们就来到了右玉,首先去了右玉博物馆。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门口的一辆炮车,然后来到了北厅,这里有古代的一些器具,我了解了箭的长短跟权力的大小有关,箭越长,权力越大。接下来,介绍的是弓箭,这张弓有一米多长,箭头成三棱形,这样可以减少箭在空气中的阻力。我们还认识了头盔护甲,护甲外面是金属做的,里面是皮的,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士兵的生命安全。后来,我们来到了南厅,这里有远古时期人类打磨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锤、石碗等。
  然后,我们来到了右玉和内蒙交界处的杀虎口。杀虎口是我们山西人走西口必经的一条路。杀虎口以前叫白狼关、哑狼关、杀胡口、西口。杀虎口的由来是以前右玉人把蒙古的牧人称为胡人,杀胡口是杀胡人的关口,右玉以前叫“善无”,字面意思就是在这里没有善良的存在。一般客人都是从南门进入杀虎堡,杀虎堡也是右玉城热闹的地方之一,从杀虎堡再进入中关,再从中关的西门出去一直走,就来到了杀虎口。右玉的历史悠久,是山西和内蒙古两道防线中最集中的地方。我们还去了明长城,爬上了烽火台,在烽火台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发出这样的感慨。
  午饭过后,我们来到了山西献果园,参观了沙棘加工厂。企业家曹爷爷告诉我们:沙棘大约起源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共有6个种12个亚种,中国有6个种,8个亚种。其中,3种6亚种为我国特有,我国有1910万亩沙棘,其中,天然沙棘将近900万亩。沙棘特别神奇,沙棘树雌雄有别,雌树结果,雄树不结果。沙棘喜欢阳光,根可以自己制造化肥,改善土地,当其它树种在这片土地生长时沙棘树则会慢慢枯死,它从不挑剔土壤,沙制土壤也可以照样生存,抗寒、抗风沙,生命力很是顽强。沙棘会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沙棘浑身是宝,它的叶、茎、花、根、果实都可以入药,含有428种营养成分,被称为“维C之王”。右玉温差大,白天热,晚上冷,沙棘可以在零上50度、零下60度正常生长,被称为“神奇的树苗”。
  最后,我们来到了右玉干部学院,体会了前辈们的艰苦和不易,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走进右玉市九小三(1)班林汐如(本报小记者)
  人们都说右玉好,拥有独特的美景,好在哪里呢?下面我就带大家走进右玉县看看。
  首先,我去了右玉博物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右玉县的历史,以及右玉独特的边塞文化和西口文化。我还亲自走了一次西口古道,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离家时的悲伤。然后,我登上了杀虎口,欣赏了雄伟的古长城、烽火台和苍凉的古战场。最后,我去了山西献果园,知道了右玉的特产——野沙棘。了解了沙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生态改造价值、富民价值以及它的神奇之处。随后,我又看见了一些沙棘产品,有沙棘汁、沙棘糕等。在此之后,我品尝了一下沙棘原浆,味道很酸。
  右玉不仅有这些好地方,还有很多不知道的,比如右玉的糖饼、羊肉等美食。右玉还有一个美誉——塞上绿洲。说完这些,你有没有喜欢上右玉呢?
  “五一”右玉行朔城区四中四(16)班刘进昱(本报小记者)
  为了“弘扬右玉文化·传承右玉精神”,4月29日,《朔州日报》小记者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右玉县。右玉是朔州市最北边的一个城市,紧邻大同市。
  第一站:右玉县博物馆。在博物馆的正前方有一尊康熙的雕像,他骑着战马威风凛凛,目视着前方。馆内讲解员介绍说,在以前山西省有两个镇,大同镇和山西镇。右玉以前的名字是“善无”,这里有张家山遗址和丁家村遗址,丁家村人打磨的石刀石斧,朴素简单的工具,却反映了古代人的智慧。考古学家挖掘的鸵鸟蛋化石等,引起了我们的围观。还有一只特殊的铜麒麟,咱们平常见的都是半蹲或跪下的,而这只则是站立的,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北魏时的右玉,皇族贵族经常在这里狩猎驻足,还为这里建立了佛寺宫庙,用于朝拜、祭祀。在明代嘉靖十三年,九边的名称有: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和甘肃镇。右玉县也有很多民俗,比如做面塑、贴窗花、打铁、做布虎、端午挂香包等。
  第二站:明长城杀虎口。杀虎口是山西和内蒙古的边界线,这里大部分是后建的。“不登长城非好汉”,我们这些小记者像奔赴战场一样,谁也不甘示弱。虽然快到“五一”呀,高寒的北方还是比较荒凉,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在墙体上有很多瞭望口和射口,战争要塞必不可少。我们从烽火台上向下望,远处的风景尽收眼底,好不壮观。
  第三站:山西献果园。中午,我们在农家乐吃了丰盛的午餐,继续我们的活动。在献果园沙棘加工厂,曹爷爷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沙棘的知识,沙棘对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新陈代谢及免疫系统,抗癌和呼吸消化系统都有作用。沙棘被誉为Vc之王、黄酮之王、果树之王。我国是沙棘植物分布区最广、种类最多的国家,占世界的83%。小小的沙棘果真是了不起,它见过一年四季的风景。橘黄色小果子更像迷你般的小柿子,鲜果吃上一颗能酸掉牙。贴心的曹爷爷还给我们每人一份礼物,有沙棘饮料和沙棘原浆,酸酸甜甜真好喝。
  第四站:右玉干部学院。走进右玉精神展览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巨型浮雕,栩栩如生的画面人物再现了右玉人民勤劳朴实的品格。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我们通过一张张照片体会了右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荒凉的黄土高原,从以前的绿化率0.3%到57%的巨大变化,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对右玉人民佩服,为他们点赞。
  充实的一天结束了,真是不虚此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弘扬右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精神。
  向右玉出发朔城区四中二(8)班温进圆(本报小记者)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五一”假期的第一天,我六点就起床了,因为我们《朔州日报》小记者和老师要去右玉参观旅游。
  在大巴车上,老师们作了自我介绍,热闹的大刘老师真是搞笑,让我们一起欢呼。才艺展示时,我豪情满志地给大家背诵了宋词《满江红》。由于车子晃晃悠悠,弄得我的心里像吊桶打水一样七上八下,在我流利的、大气没敢喘一口的情况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就这样,大家说着笑着,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目的地。
  我们先来到右玉博物馆,了解了古代的历史和当地的习俗文化。走西口时,商人们必经之路——通顺桥,石头桥面上留下的车印现在还清晰可见。桥的两边有栩栩如生的石牛、石羊。然后,我们来到了著名景点明长城杀虎口,这是一座雄伟的古建筑。我们像从笼子里放飞的小鸟,飞得一个比一个快。站在长城上,感觉空气都是甜的。听老师讲,这里是山西和内蒙的交界处,古代的战争在这里频频发生,瞭望口和射口烽火台就是最好的见证,长城是为了抵挡匈奴侵略而建立的。
  我们跑累了,正好也到了午饭时间。老师为我们安排了农家乐,这么偏僻荒凉的地方居然还有羊驼和骏马。午饭好丰盛,有十几道菜,我们狼吞虎咽,光盘行动是我们的美德。
  随后,我们来到了沙棘加工厂,扑鼻而来的沙棘香味好浓郁。曹爷爷认真地为我们讲解了沙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沙棘不仅是活化石,而且它的营养价值比其它水果高很多。最后我们还得到了一份礼物,有沙棘果汁和沙棘原浆。我们还去了右玉干部学院,参观了右玉精神展览馆。大型浮雕夺人眼球,还有一张张黑白的旧照片形象地表现了右玉精神。
  在这里,我们知道了右玉人民吃苦耐劳、迎难而上、不忘初心,一切为了人民的右玉精神,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元博小学三(3)班张存浩(本报小记者)
  今天,我随着《朔州日报》小记者团参加“弘扬右玉文化·传承右玉精神”社会实践活动。7点半,我们乘坐大巴车向右玉出发。在路上,老师和我们做游戏,一不留神,就到了右玉。
  我们先去了右玉博物馆,见到了年代久远的宝剑、斧子、刀,在老师讲解下,我们还参观了通顺桥。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又去了杀虎口,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杀虎口属于外长城。最后一站,我们去了加工沙棘的地方,通过曹爷爷的讲解,我们知道沙棘是水果中营养最高的,它也可以当药材使用。最后,我们来到右玉干部学院,这里安安静静的,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了右玉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收获满满的,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快乐之旅市实验小学三(5)班 李炳宇(本报小记者)
  今天,我跟着《朔州日报》小记者来到了右玉县参观游玩。这是我第一次来右玉,一下车,我就兴奋地跑来跑去,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我们首先来到右玉博物馆。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右玉的习俗和特色,并且告诉我们右玉的原名叫“善无”。后来,又来到杀虎口,杀虎口外就是内蒙古。杀虎口是晋蒙交界处,也是重要的边塞要地。我们还一起登上了杀虎口长城,一上去,我们就像一匹匹脱缰的小野马,欢快地奔跑着。
  中午,我们在风景优美的林下营地吃了丰盛的午餐后,来到了我认为最精彩的沙棘加工厂。一进入沙棘加工厂,就闻到了浓浓的沙棘香味,曹爷爷给我们讲解了沙棘的知识,沙棘是水果中最有营养的,他的全身都是宝,都是很好的中药。沙棘叶可以做茶,沙棘果含有丰富的维C,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之王。临走的时候,曹爷爷还送给我们每人一袋沙棘产品。
  最后,我们去了右玉干部学院,讲解员告诉我们右玉原来是一片荒漠,很少有树木,那时的人民生活很苦,在右玉全体民众70多年的努力下,才有了今天荒山变绿洲的新右玉。
  走出了干部学院,我们依依不舍地登上返程的大巴车。这次的活动真是太有意义、太有趣了,期待小记者站的下一次精彩活动。
  右玉一日游朔城区六小三(8)班 周文昊(本报小记者)
  今天,我和《朔州日报》小记者一起去了右玉博物馆、杀虎口、沙棘加工厂和右玉干部学院,还吃了一顿美味的大餐。
  最让我吃惊的是沙棘,沙棘厂的曹爷爷说,沙棘有428种营养物质,而且沙棘在一年四季都能生长,全身都是宝,它的花、果实、根、茎、叶、种子都是药品。
  还有杀虎口是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解放前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因战乱、生计等原因,好多人只能从杀虎口一直向西走,走到内蒙古适合居住的地方停留下来,靠种庄稼养家糊口。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参和陉之称,唐朝称白狼关,宋朝称牙狼关,明朝更名为杀胡口,清朝改为杀虎口并沿用至今。
  今天是我快乐、开心的一天。
  走进西口古道市实验小学五(10)班 张震(本报小记者)
  行走在西口古道,体验右玉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到右玉,不能不去观赏一座古城,不去走西口古道。西口古道也被称为杀虎口,是一条由山西通往内蒙古,通往西域的陆路关口通道。
  清代以前,杀虎口是北方游牧民族南陇中原的入口,也是中原历代封建王朝出兵征集的必经之路,这一带曾发生数不尽的战争,杀虎口也变成兵家必争之地。
  明末清初,由于灾害频繁和战乱不断等原因,迫于生计,口内的汉子们只能背井离乡,去口外谋存生计。走西口这首歌也是发源在杀虎口。
  走上巍峨的城楼眺望远方,几座高山映入眼帘,从高处往下看,不禁有些胆战心惊。想到当时人们背井离乡的场景,我这个局外人也不禁为他们流下了眼泪。西口古道承载着千百年山西儿女生死离别的情感,继承着丝绸之路的晋商文化的传承。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四方游客心醉的避暑赏景之地。
  右玉之行
  平鲁区敬德学校四(7)班 孙芳菲
  4月29日,天气晴朗。早晨起来我迫不及待地吃了饭,穿戴整齐,等好友薛雨晨来我家,让我妈送到大巴车上,跟随《朔州日报》小记者开始右玉之行。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玉县博物馆这几个大字。这就是我们的第一站,我们在博物馆外拍了照,进入后,第一眼就看见了挂在墙上的一幅大壁画,讲解员小姐姐告诉我们这幅画呈现了右玉的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繁荣昌盛。右玉县博物馆,分为两个展厅,一个是北厅,一个是南厅。博物馆里珍藏了许许多多的珍贵物品。出了展厅,我们又到了杀虎口,杀虎口以前叫白狼口、哑狼口、杀胡口。可以看见的是,两边绵延的长城,老师向我们招招手,告诉我们要上长城去。我们兴奋地攀上长城,左瞧瞧、右看看,兴奋得不得了。这时老师说:“看谁先跑到最顶端。”我们奋力地跑了起来,嘿哟、嘿哟,上坡的路真难跑啊,我们累得气喘吁吁,但还是奋力跑着,到了顶上,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跑起来最好看的时候是什么吗?我们摇了摇头,老师说,就是你们跑起来的时候,你们再从这上面跑下去,让我再抓拍几张,于是我们又跑了下去,我感觉自己快刹不住脚了,看到了一处土堆,我急忙跳起才躲过了一劫。到了终点,回头看老师,老师又让再跑回来,我心想这样跑来跑去的,谁能受得住?这时候,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老前辈们就是背着石头一块一块地垒起这万里长城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过了好一会儿,我们才到了饭店,吃上了可口的饭菜。
  此次右玉之行我实在是收获满满,既学到了许多知识,又吃到了右玉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