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赞(中)
文章字数:3195
●陈永胜
一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闻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虽说是一句玩笑而已的话,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记者的看法。其实,想要当好一名记者,尤其是党报的记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从1992年6月跟着老徐第一次采访“山药片片厂”后,我多次跟着他到基层采访,都是骑的自行车。记得是1992年11月下旬,大地即将冰封的时候,老徐说要领着我去朔城区贾庄乡看看农田基本建设情况。本来乡里说好要用他们的那辆“212”吉普车来接我们的,但老徐在电话里和他们说:“用不着,路途不算远,我和小陈明天骑洋车去呀。”
第二天半前晌,我和老徐来到了贾庄乡政府,党委书记李科惊诧地握着老徐的手,说:“真是想不到,天气这么冷,你们竟然骑着洋车来啦。还是老徐的作风硬强啊。”
“比起你们常年在地里跑窜,我们这算个啥哩?”老徐笑着回答他们。
贾庄乡地处朔城区东南,离老城将近30里,是朔城区的粮食主产区。据说这里的农田基本建设搞得非常不错。听完乡党委书记的介绍后,老徐笑着说:“李书记,你别见外,我和小陈这次来,打算到每个村走一走、看一看。眼见为实,不能光看你们的材料啊。”
“那再好不过啦,只是乡里的吃住条件不太好,还得多担待哩。”李科书记高兴地说。
就这样,我们就在乡里住了下来,记得一共是三天两夜。白天,我们坐着乡里的“212”,先后参观走访了太平窑、化庄、高升庄、北曹等村庄。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贾庄乡的农田基本建设的确搞得好,村民们普遍说,所有的土地在封冻前都能机耕过的。
晚上住在乡政府的职工宿舍,土炕烧得暖融融的。老徐和我抽着纸烟,海聊白天的见闻。老徐大约看出我对他提出的“住下来采访”的做法有疑虑后,就说:“新闻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新闻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要想如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必须得下苦功夫采访。”看着我好奇的眼神,老徐又说,“想写出鲜活的新闻稿件,看材料、听汇报不是好办法。至于说啥是好办法,我的经验是没有好办法,只有靠自己的一双脚来走来跑,只有靠自己的一支笔来记来写。坐在办公室里,一辈子也成不了个好记者。你慢慢就明白这个道理啦。”
贾庄乡采访结束后,天上飘来淡淡的雪花,滋润着刚刚深耕过的田野,散发出泥土的芬芳。在回城的路上,我和老徐不紧不慢地骑着车子一路向西北方向走。老徐突然问我:“永胜,这两天有啥收获?你准备写点啥呀?”
“我还没想好呢,不知道。”面对老徐的提问,我如实回答。
“写新闻首先要瞅哨好一个角度,不能面面俱到呀。咱们这次没少跑村庄,可写的东西多呢,你得仔细琢磨哩。”
二
老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退休前的30年中,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那辆自行车。为了能争取更多的采访时间,老徐写新闻的时间一般固定在晚上和早晨。记得是1992年到1994年夏初,报社还在朔城区政府东配楼办公的时期,我和老徐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一般情况下,上班很少能见到他的身影。除去社里安排的会议新闻采访外,老徐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社会底层,去捞“活鱼”。“捞活鱼”是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是指记者去捕捉有新闻价值的新鲜事情。
每当下午快要下班的一个小时前,老徐就匆匆地从外面回来了,和我们打个招呼以后,便脱了鞋子,双脚圪蹴在那把木头椅子上,歪着头用油笔一式五份写稿子,都是当天的“活鱼”。到了六点钟的时候,我们编辑就要下班了,老徐说他还没写完哩,还得一阵子哩。
由于当天抓到的“活鱼”多,晚上加班也写不完,老徐就在次日的早上写。据老徐自己说,是早上六点多就来到了办公室开始写稿子了,这样的场面我经常会遇到过。有一次,大约是早上八点多一点,我去了办公室后,老徐正圪蹴在椅子上一边写稿子,一边抽着劣质的纸烟,浓浓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办公室,熏得人似乎不敢开口说话。那时,多亏了我们这个办公室没有女同事。等到我们一个办公室的人来齐后,老徐的稿子也写完了,笑着给我们打开窗户、开展门后,便匆匆忙忙地又捞他的“活鱼”去了。
前边说过,老徐写稿子一般是一式五份,除去最后一份看不清外,前面的四份都是有大用的,除去给《朔州报》留一份外,其余的三份都通过邮局寄给《山西日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或者是《山西农民报》等新闻单位。1992年,“徐栋、红梅”平均每三天就被《山西日报》采用一篇稿件,一年采用了102篇稿件,创下了《山西日报》创刊以来基层通讯员上稿率最高的记录。山西日报总编辑赵克明在给记者们开会时曾经大声地说:“我们一个专业记者,还不如朔州‘徐栋、红梅’‘两个’通讯员,人家三天就在咱们报纸登一篇稿子,这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其时,这位赵总编辑并不知道“徐栋、红梅”是一个人。
在30年的新闻工作中,老徐有上万篇新闻作品在各类报刊和电台发表,有近百篇作品荣获各级媒体的嘉奖;先后多次被省、市、区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记者;2002年,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二等功。
三
“红梅”凭一己之力连续几年源源不断地给《山西日报》供稿,而且取得了很不平常的业绩。对此,有读者评价说,市区两个通讯组加起来顶不住一个“红梅”。这话虽有一点夸张,但基本上还是站得住脚的。那时候,每个县委和市委都有一个名叫“通讯组”的机构,专门负责当地的新闻宣传工作,并且都以稿子能上了省委机关报为荣,当地的党政领导也格外重视。然而,稿子想上《山西日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山西日报》面对的是十几个地市、百十多个县以及众多的省直机关、央企国企、高等院校等地的新闻宣传部门,再加上自己庞大的记者队伍,上稿件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于是,通讯组就想办法:一种办法是“请记者”,把《山西日报》的记者请回来进行有目标的重点采访;另一种办法是“送稿子”,就是把写好的稿子亲自送到省城。因为那时的稿件都是手写的,通过邮局寄稿子最少需要三天以上,“送稿子”当天就能搞定。即使这样,通讯组也常常是落在“红梅”的后头。
老徐自然没有通讯组的力量和办法,但他的办法除了腿勤手勤外,就是开动脑筋,在稿件的质量上做文章。新闻作品的体裁在中国大致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消息、评论和通讯。具体到一名记者来看,理论上说,应当具备多样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但在实践当中,偏差性就比较大了,就像中医一样,有的医生擅长妇科,有的医生擅长儿科,有的医生擅长骨科一样。客观地说,老徐在消息的写作上尤为出色,用力也最勤。源于此,他的新闻作品就能在《山西日报》捷足先登。
记得是1998年,温州人在朔城区东关开办的占地面积近1.4万平方米、拥有500余间营业用房的商贸城剪彩开业,市领导出席了剪彩仪式。在当时来说,这家商贸城是朔州及周边地区最大的集五金交电、土产日杂、日用百货、文体用品、婚礼用品等为一体的小商品批发零售集散地。这个商贸城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朔州市委、市政府引进的招商项目,意义非同一般。徐栋参加了这次开业庆典活动。但老徐的消息不是以市领导的讲话为中心的,而是重点介绍商贸城的功能以及温州人给朔州带来的先进的经商理念,进而指出这是朔州市委、市政府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这条消息的标题是什么,我记不清了,但我记得很快上了《山西日报》。
老徐写的消息,字数一般不超500字,主题集中,通俗易懂,更主要的一点是,能紧跟住时代的脉搏。概括地说,他所有发表在《山西日报》的作品,都是这样的好作品。不过某些人看不起老徐,嘴边的话就是“在《山西日报》发个‘豆腐块’,有啥了不起的?”我碍于人家在报社有身份,不敢当面反驳,但心里总是很不舒服:你有啥了不起的,你不就是写过几篇“拍马屁”的长篇“大作”吗?
也有人眼红老徐的作品能在省报和省台发表,以为他挣了不少稿费呢。岂不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的稿费标准是很低的,好像是千字10元,不少报社的稿费往往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其实,老徐并不是为挣这点稿费,而是为了尽一份党报记者的职责,为了把年轻的朔州市宣传出去。
写到这里,“红梅”圪蹴在椅子上写新闻的形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闻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虽说是一句玩笑而已的话,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记者的看法。其实,想要当好一名记者,尤其是党报的记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从1992年6月跟着老徐第一次采访“山药片片厂”后,我多次跟着他到基层采访,都是骑的自行车。记得是1992年11月下旬,大地即将冰封的时候,老徐说要领着我去朔城区贾庄乡看看农田基本建设情况。本来乡里说好要用他们的那辆“212”吉普车来接我们的,但老徐在电话里和他们说:“用不着,路途不算远,我和小陈明天骑洋车去呀。”
第二天半前晌,我和老徐来到了贾庄乡政府,党委书记李科惊诧地握着老徐的手,说:“真是想不到,天气这么冷,你们竟然骑着洋车来啦。还是老徐的作风硬强啊。”
“比起你们常年在地里跑窜,我们这算个啥哩?”老徐笑着回答他们。
贾庄乡地处朔城区东南,离老城将近30里,是朔城区的粮食主产区。据说这里的农田基本建设搞得非常不错。听完乡党委书记的介绍后,老徐笑着说:“李书记,你别见外,我和小陈这次来,打算到每个村走一走、看一看。眼见为实,不能光看你们的材料啊。”
“那再好不过啦,只是乡里的吃住条件不太好,还得多担待哩。”李科书记高兴地说。
就这样,我们就在乡里住了下来,记得一共是三天两夜。白天,我们坐着乡里的“212”,先后参观走访了太平窑、化庄、高升庄、北曹等村庄。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贾庄乡的农田基本建设的确搞得好,村民们普遍说,所有的土地在封冻前都能机耕过的。
晚上住在乡政府的职工宿舍,土炕烧得暖融融的。老徐和我抽着纸烟,海聊白天的见闻。老徐大约看出我对他提出的“住下来采访”的做法有疑虑后,就说:“新闻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新闻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要想如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必须得下苦功夫采访。”看着我好奇的眼神,老徐又说,“想写出鲜活的新闻稿件,看材料、听汇报不是好办法。至于说啥是好办法,我的经验是没有好办法,只有靠自己的一双脚来走来跑,只有靠自己的一支笔来记来写。坐在办公室里,一辈子也成不了个好记者。你慢慢就明白这个道理啦。”
贾庄乡采访结束后,天上飘来淡淡的雪花,滋润着刚刚深耕过的田野,散发出泥土的芬芳。在回城的路上,我和老徐不紧不慢地骑着车子一路向西北方向走。老徐突然问我:“永胜,这两天有啥收获?你准备写点啥呀?”
“我还没想好呢,不知道。”面对老徐的提问,我如实回答。
“写新闻首先要瞅哨好一个角度,不能面面俱到呀。咱们这次没少跑村庄,可写的东西多呢,你得仔细琢磨哩。”
二
老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退休前的30年中,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那辆自行车。为了能争取更多的采访时间,老徐写新闻的时间一般固定在晚上和早晨。记得是1992年到1994年夏初,报社还在朔城区政府东配楼办公的时期,我和老徐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一般情况下,上班很少能见到他的身影。除去社里安排的会议新闻采访外,老徐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社会底层,去捞“活鱼”。“捞活鱼”是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是指记者去捕捉有新闻价值的新鲜事情。
每当下午快要下班的一个小时前,老徐就匆匆地从外面回来了,和我们打个招呼以后,便脱了鞋子,双脚圪蹴在那把木头椅子上,歪着头用油笔一式五份写稿子,都是当天的“活鱼”。到了六点钟的时候,我们编辑就要下班了,老徐说他还没写完哩,还得一阵子哩。
由于当天抓到的“活鱼”多,晚上加班也写不完,老徐就在次日的早上写。据老徐自己说,是早上六点多就来到了办公室开始写稿子了,这样的场面我经常会遇到过。有一次,大约是早上八点多一点,我去了办公室后,老徐正圪蹴在椅子上一边写稿子,一边抽着劣质的纸烟,浓浓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办公室,熏得人似乎不敢开口说话。那时,多亏了我们这个办公室没有女同事。等到我们一个办公室的人来齐后,老徐的稿子也写完了,笑着给我们打开窗户、开展门后,便匆匆忙忙地又捞他的“活鱼”去了。
前边说过,老徐写稿子一般是一式五份,除去最后一份看不清外,前面的四份都是有大用的,除去给《朔州报》留一份外,其余的三份都通过邮局寄给《山西日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或者是《山西农民报》等新闻单位。1992年,“徐栋、红梅”平均每三天就被《山西日报》采用一篇稿件,一年采用了102篇稿件,创下了《山西日报》创刊以来基层通讯员上稿率最高的记录。山西日报总编辑赵克明在给记者们开会时曾经大声地说:“我们一个专业记者,还不如朔州‘徐栋、红梅’‘两个’通讯员,人家三天就在咱们报纸登一篇稿子,这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其时,这位赵总编辑并不知道“徐栋、红梅”是一个人。
在30年的新闻工作中,老徐有上万篇新闻作品在各类报刊和电台发表,有近百篇作品荣获各级媒体的嘉奖;先后多次被省、市、区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记者;2002年,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二等功。
三
“红梅”凭一己之力连续几年源源不断地给《山西日报》供稿,而且取得了很不平常的业绩。对此,有读者评价说,市区两个通讯组加起来顶不住一个“红梅”。这话虽有一点夸张,但基本上还是站得住脚的。那时候,每个县委和市委都有一个名叫“通讯组”的机构,专门负责当地的新闻宣传工作,并且都以稿子能上了省委机关报为荣,当地的党政领导也格外重视。然而,稿子想上《山西日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山西日报》面对的是十几个地市、百十多个县以及众多的省直机关、央企国企、高等院校等地的新闻宣传部门,再加上自己庞大的记者队伍,上稿件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于是,通讯组就想办法:一种办法是“请记者”,把《山西日报》的记者请回来进行有目标的重点采访;另一种办法是“送稿子”,就是把写好的稿子亲自送到省城。因为那时的稿件都是手写的,通过邮局寄稿子最少需要三天以上,“送稿子”当天就能搞定。即使这样,通讯组也常常是落在“红梅”的后头。
老徐自然没有通讯组的力量和办法,但他的办法除了腿勤手勤外,就是开动脑筋,在稿件的质量上做文章。新闻作品的体裁在中国大致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消息、评论和通讯。具体到一名记者来看,理论上说,应当具备多样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但在实践当中,偏差性就比较大了,就像中医一样,有的医生擅长妇科,有的医生擅长儿科,有的医生擅长骨科一样。客观地说,老徐在消息的写作上尤为出色,用力也最勤。源于此,他的新闻作品就能在《山西日报》捷足先登。
记得是1998年,温州人在朔城区东关开办的占地面积近1.4万平方米、拥有500余间营业用房的商贸城剪彩开业,市领导出席了剪彩仪式。在当时来说,这家商贸城是朔州及周边地区最大的集五金交电、土产日杂、日用百货、文体用品、婚礼用品等为一体的小商品批发零售集散地。这个商贸城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朔州市委、市政府引进的招商项目,意义非同一般。徐栋参加了这次开业庆典活动。但老徐的消息不是以市领导的讲话为中心的,而是重点介绍商贸城的功能以及温州人给朔州带来的先进的经商理念,进而指出这是朔州市委、市政府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这条消息的标题是什么,我记不清了,但我记得很快上了《山西日报》。
老徐写的消息,字数一般不超500字,主题集中,通俗易懂,更主要的一点是,能紧跟住时代的脉搏。概括地说,他所有发表在《山西日报》的作品,都是这样的好作品。不过某些人看不起老徐,嘴边的话就是“在《山西日报》发个‘豆腐块’,有啥了不起的?”我碍于人家在报社有身份,不敢当面反驳,但心里总是很不舒服:你有啥了不起的,你不就是写过几篇“拍马屁”的长篇“大作”吗?
也有人眼红老徐的作品能在省报和省台发表,以为他挣了不少稿费呢。岂不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的稿费标准是很低的,好像是千字10元,不少报社的稿费往往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其实,老徐并不是为挣这点稿费,而是为了尽一份党报记者的职责,为了把年轻的朔州市宣传出去。
写到这里,“红梅”圪蹴在椅子上写新闻的形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