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赵鑫
文章字数:14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重要论断,“三农”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现实路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保障粮食安全,筑牢强国根基。农业是立国之本,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西汉名士贾谊指出,农业是“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的立国之基,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春秋时代的齐国,在管仲的金融政策推动下,齐纨鲁缟、买鹿制楚,鲁国、楚国百姓为眼前利益放弃农耕,鲁缟堆积如山,却换不回粮食,楚国专心养鹿,却田地荒芜,最终向齐俯首称臣,由此可见,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命脉。当前,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粮食依然具有战略物资的性质,农业生产也依然具有战备属性。伴随着城镇化发展,我国农业从业人员逐年下降,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但全国粮食需求只增不减,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挑战依然严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表明党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保障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关键在农民种粮。不仅要保护现有耕地面积,提高育种创新能力,更要提振农民种粮热情,调动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要切实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落实政策性保险措施和生产者补贴政策,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推动数字资源向农村流通,加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多渠道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农业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盘活经营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立足现实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充分挖掘农村自治的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建设,不断拓展和丰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即家庭承包经营向多元化合作服务体系转变、村集体经营展现集体组织功能,两者相互补充、互为依赖,为大小农户同现代农业相结合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机制,强化村集体统筹服务能力,逐步克服农村生产经营分散、规模较小的局限,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农民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保障。
  赓续农耕文明,提升农业竞争力。我国自古重农,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体系延续了千年,涵养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智慧勤劳的中国农民通过掌握农时、因地制宜、轮作套种等方法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养育了数量庞大的人口,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财富。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发展理念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方法,认真汲取传统农耕文化的思想精髓,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赋予传统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把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品牌打造等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彰显农耕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农业竞争力。
  (作者系金沙滩镇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