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从“延安办学”到“企业人才培养”
文章字数:2082
  □李志敏
  晚清重臣张之洞曾说:“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我党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即使在最困难的延安时期仍创办了35所干部院校,为全民抗战和边区建设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不仅加快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更为后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人才基石和领导骨干。晋能控股集团是全国第三大能源企业,企业各类人才总量约为17万人,技能人才就有12万人,占全体职工总数的1/3,亮眼的人才数字背后,人才在企业发挥的作用与职工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那么,我们企业党组织能从“延安办学”经验中汲取哪些“养分”,指导我们的企业就地培养本土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延安办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延安时期,随着党的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既懂军事又懂政治、既懂经济又懂文化的复合型干部人才。抗大以“窑洞大学”驰名中外,是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在此期间延安所办的30多所大学培养了10万多统一战线、民众运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和政府工作的政工干部,以及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领域的实际工作的军政干部。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评价这些大学“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当时艰苦的办学条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教材少、靠笔记、靠摘录,使用油光纸和马兰草土纸当笔记本,墨水就用燃料兑上水……身居窑洞里,心怀全中国;翘首登荒山,放眼看世界。正是救国救民的执着追求,使延安时期干部学校中的学员们迸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和革命斗志。“延安办学”给我们的启示:1、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政权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创建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伟大探索。3、实践论是人才培养的哲学基础。
  二、加快国有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师资力量培育
  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师资,这是“延安办学”最重要的经验之一。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我们不仅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更需要应用技术类型人才,他们必须是能源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和工艺、技能大师。国有企业“人才培养”正处在机制创新、结构调整、质量提升、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就是创造一切可能培养、引进行业一流人才。在一流人才的鉴定上,只要在科学实践、生产实践、企业管理实践等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都是企业的一流人才。所谓行业一流人才,就是我们企业在工程、技术、工艺、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而企业高技能人才,就是能源产业、企业文化和安全生产领域的大师。对企业一流人才的培养、引进要舍得花钱。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经费要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并通过设立特殊岗位、专项资金、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结合、知识要素参与分配、双向选择等灵活形式吸引五湖四海的一流人才。企业要根据科研等工作需要,对外以市场化方式引进院士及其科研团队,以返聘方式留住已退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面向社会引进招聘高层次专业人才、招募科研项目团队,并以此作为教师队伍的“蓄水池”。
  三、企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人才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原则。国有特大型企业要把职工教育培训、人才培养放在整体工作的重要战略位置,完善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学校体制、机制是当务之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企业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重要意义在于,企业的国有属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培养一大批“四有”干部作为骨干,而我们的党就是一个有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的大学校。
  二是坚持人才培养紧紧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使命原则。当前,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建设一流现代化综合能源企业,这也是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灵魂。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必须与职业教育相配合,而职业教育就应为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目前,党校教育体系日趋完善,这是企业党的建设工作需要决定的。党校、技术学院、职工大学培养的人才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企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壮大了党的力量和党的人才队伍,宣传了党的思想,巩固了企业经济命脉,这些企业培养的人才就像一粒粒种子都长成了大树,企业每培养一个人才都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倍增器。
  三是坚持把企业人才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原则。企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企业就是一所大学校,把依然占59%的非本科学历职工逐步变成有专业文化、有专业技能的职工队伍。不仅干部教育要全面开展,职工群众的学习运动、职工家属的学习运动也要广泛开展。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广大职工学技能、家属学安全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原则。实践是推动创新最伟大的力量。广大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要立足岗位,结合实际,创新技术工艺,创新管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使创新成果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提升,解决安全生产难题,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百年大计,人才为先。企业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上要聚焦行业最前沿的管理和技术,高点定位、高端发力,加快创新赶超步伐,在做行业先行者、领导者的征程上,为各类人才营造拔节生长的环境,让人才越来越茂盛,逐步连成一片片“森林”。
  (作者单位: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地煤公司姜家湾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