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种养绘出乡村振兴好“丰”景
文章字数:1275
本报讯(通讯员丁海云)当前,正值水稻插秧的好时节,在下西关村的千亩水稻种植基地里,已栽满郁郁葱葱的秧苗,碧绿的稻秧在微风中摇曳,展现着勃勃生机。秧田美如画,任谁也想不到五年前的这里还是撂荒的白茫茫的盐碱地。近年来,朔城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培育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的生机与活力,奋力拓宽群众致富路。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如何让“沉睡”的盐碱地焕发生机、大有可为?朔城区努力破解盐碱地这一土壤顽疾,立足自然禀赋,转化工作思路,将过去的“改地适种”调整为“改种适地”,从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上寻求突破口。2018年试种50亩水稻,稻田喜获丰收,稻米品质上佳。随后,朔城区逐年推广,扩大种植面积,现已发展到3000多亩,走出了一条以稻治碱、以水治碱的新路子。如今,走在稻田田间小路上,远山含黛,稻苗摇曳,蛙声阵阵,鸟儿翩飞,这片神奇的土地因特色种植,孕育出新的生机和希望。让人不由想起古诗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种植能人石云宝谈起水稻,神采飞扬,自信满满。他说:“我们这里不仅有稻花香,还有大河蟹哩。”
“稻蟹共生”农业生态模式,是朔城区神头镇下西关村立足特色,创优品牌,发展特色农业的成功实践。据了解,“水稻+螃蟹”双丰收,得益于稻田为螃蟹生长发育提供仿生环境,田地里的昆虫、浮游生物是螃蟹的“天然美食”,充分保障螃蟹存活;而活动的螃蟹可以翻动稻田土壤,代谢物作为水稻的“自然肥料”,形成良好生态循环,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让农民收入翻番。“稻蟹共生”田地由于不使用杀虫剂,不喂螃蟹饲料,可生产出优质绿色大米,养殖的螃蟹肉质鲜美。
神头泉水不仅孕育了清甜的稻米、肥美的稻蟹,其常年保持在14℃以上的温度,更是养殖虹鳟鱼、鲟鱼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的绝佳地。依托优质的泉水,这一带养殖的虹鳟鱼名声也越来越大,已发展养殖户5家,年放养量达22万斤,年产值440万元。
神头镇的特色种养是朔城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朔城区立足农业大区、产粮大区的现状,依托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种、养、加一体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全区有设施农业园区22个、大棚2998个,蔬菜种植3.2万亩,产量达16.5万吨,全区牛羊猪饲养量分别达到4.8万头、41万只、39万只,饲草种植10万亩,特色种植有水稻、彩椒、圣女果、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而且有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农业企业172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下一步,朔城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省委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建设现代化塞上绿都的奋斗目标,以建设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为契机,立足朔城区农业大区、产粮大区的现状,充分发挥种、养、加独特优势,全面实施农业特优战略,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大特色种植基地,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标准和品牌为引领,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实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聚力打造现代化农业强区。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如何让“沉睡”的盐碱地焕发生机、大有可为?朔城区努力破解盐碱地这一土壤顽疾,立足自然禀赋,转化工作思路,将过去的“改地适种”调整为“改种适地”,从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上寻求突破口。2018年试种50亩水稻,稻田喜获丰收,稻米品质上佳。随后,朔城区逐年推广,扩大种植面积,现已发展到3000多亩,走出了一条以稻治碱、以水治碱的新路子。如今,走在稻田田间小路上,远山含黛,稻苗摇曳,蛙声阵阵,鸟儿翩飞,这片神奇的土地因特色种植,孕育出新的生机和希望。让人不由想起古诗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种植能人石云宝谈起水稻,神采飞扬,自信满满。他说:“我们这里不仅有稻花香,还有大河蟹哩。”
“稻蟹共生”农业生态模式,是朔城区神头镇下西关村立足特色,创优品牌,发展特色农业的成功实践。据了解,“水稻+螃蟹”双丰收,得益于稻田为螃蟹生长发育提供仿生环境,田地里的昆虫、浮游生物是螃蟹的“天然美食”,充分保障螃蟹存活;而活动的螃蟹可以翻动稻田土壤,代谢物作为水稻的“自然肥料”,形成良好生态循环,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让农民收入翻番。“稻蟹共生”田地由于不使用杀虫剂,不喂螃蟹饲料,可生产出优质绿色大米,养殖的螃蟹肉质鲜美。
神头泉水不仅孕育了清甜的稻米、肥美的稻蟹,其常年保持在14℃以上的温度,更是养殖虹鳟鱼、鲟鱼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的绝佳地。依托优质的泉水,这一带养殖的虹鳟鱼名声也越来越大,已发展养殖户5家,年放养量达22万斤,年产值440万元。
神头镇的特色种养是朔城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朔城区立足农业大区、产粮大区的现状,依托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种、养、加一体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全区有设施农业园区22个、大棚2998个,蔬菜种植3.2万亩,产量达16.5万吨,全区牛羊猪饲养量分别达到4.8万头、41万只、39万只,饲草种植10万亩,特色种植有水稻、彩椒、圣女果、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而且有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农业企业172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下一步,朔城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省委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建设现代化塞上绿都的奋斗目标,以建设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为契机,立足朔城区农业大区、产粮大区的现状,充分发挥种、养、加独特优势,全面实施农业特优战略,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大特色种植基地,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标准和品牌为引领,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实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聚力打造现代化农业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