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个文化村
文章字数:2250
在老家山阴,人们谈论起我的故乡安荣乡大羊村时,往往会不约而同地说:那是个文化村。
文化是一个村庄的根脉和灵魂,贯穿于如血管经络般的街巷胡同里,贯穿于人们良好的行为习俗中,贯穿于历朝历代所涌现出的众多乡里乡亲的声名故事里。我的故乡就是这样一个值得人们念念不忘、交口称赞的好地方。
说故乡是个文化村,是因为故乡的村容村貌里蕴含并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故乡何时建村,因无史料记载,已无法考证。而在清代的《云中府志》所载之明朝《朔州防务图》中,“羊圈头堡”已赫然在列。这便确凿地证明了早在五、六百年前的明代,故乡已成了名村重堡。当时的一村四堡,直到我少小时仍可见端倪。东堡、西堡已成了街道名称;北堡则至今尚可见一个堡墩;南堡除了北面堡墙之外,其余东、南、西三面堡墙虽有残缺,仍高不可攀。说故乡是羊圈头堡,名副其实。村庄的形制以当街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面延展,前街、后街近乎平行,全村通畅顺直,即使是大场院、南巷廊等小街小巷,也都直南直北。这种形制,若无一个良好的乡规民俗、文化根底,想来是难以形成的。不仅如此,村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先后建起了寺庙(佛寺)、龙王庙、关帝庙(村人叫老爷庙)和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庙等几座大庙。大庙的偏殿中附建有财神庙、土地庙、奶奶庙、孤魂庙等。一进村的麻湟堰上还相背建有玉皇庙、魁星庙,四个村口各建一个五道庙。前街的麻家院前建有一个又高又大的节孝牌楼。一个小小山村建有四堡十庙一牌楼,与村内鳞次栉比的民居相映成辉,在全县也极为少见。
近几年来,国家更投资建设了乡村公路、文化广场、休闲长廊、观景凉亭等等设施,进一步提升了故乡的文化氛围,增加了村民宜居的舒适度、幸福感。
说故乡是文化村,还因为故乡有悠久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小时候在老家放牛,记得见村里吉、麻两个大户人家老坟的碑记中显示,有人生前曾是庠生(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中生员的别称),是否还有贡生(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都国子监学习的人)记不清了,但确有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而在村内,一些高门大户人家门楼子的山墙上,几乎都贴有大幅的红底金字“报单”(旧时取得秀才以上功名及民国年间高小以上学生毕业时的“报喜单”),虽然时日久远,早已斑驳,但主人家却从不清理,由此显示家里是曾出过“文化人”的。
解放后,村上对文化教育顺时应势,更有了长足发展。村里开办小学,没教室,学校就设在旧庙上,用禅房做教室;没桌凳,学生坐土炕,从各家各户带自己的小炕桌做起了书桌;没粉笔,师生就自己用石灰和白黏土合起来捏成小粉棒儿代替。就这样因陋就简,一天也没耽搁地办起了学堂。而且很快,就把单班小学发展成了复式小学、完全小学,进而办成了国家认可的正规初中。1958年,村里还试办起了民办高中班。所有这些都不仅大大方便了本村学生入学,邻村孩子也跟着沾了不少光。村人培养子女求学上进更是成了风气。1949年3月,“晋西北雁北中学”甫一成立,除师范生外,中学只招了一个班,我们村一下就考进了四个学生。这在全县,或许在雁北全区也绝无仅有。再后来,山阴一中则成了村上学子们瞄准的重点学校。记得有一年山阴一中开学的那天,村里一个个背着行李到县里上学的学生鱼贯出村,有乡亲来了兴趣,扳着手指数了一数竟有29人之多。由此足见,村上重教之风多么炽烈。
说故乡是个文化村,更由于故乡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文化人”,为国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比如,曾经国家的重点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吉佩祉;四川成都县的第一任公安局长王俊;内蒙古呼市机械厂早期的一位厂长吉赐祉……这些都是大羊村人。再以我家为例,我们这个姓氏在大羊村属单门小户,仅伯父和我们两家。但父母亲和伯父母均远见卓识,自己省吃俭用、艰苦奋斗,硬是把我们亲叔伯弟兄姊妹8个一个个全都先后送进了中等以上学校里,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到现在,连同我们的下一代在内,两家两代人中有中级以上学术职称的即达2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高级经济师2人,高级工程师3人,注册咨询工程师1人,国外(南非)会士1人,警监1人,副研究员2人。行政级别是一门四地师、两家七县团。若连子女们的配偶在内,是一门五地师、两家十县团。
细说起来,村里各家各户培养出来的有文化、有能耐的人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例如:王珍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行行长、审计厅厅长;郝耀山获高级经济师与高级商务师职称,在职期间先后被派往中国驻澳大利亚悉尼总领事馆商务处,中国驻尼泊尔、斐济、挪威、爱尔兰等国大使馆商务处工作,历任随员、副领事、一秘(相当于参赞)等职务;吉韶然曾任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大兴安岭林业学校校长、党委书记;麻全士曾是石家庄机械工程学院工程师(技术6级、正师级);吉继甄曾是太原重机设计院、太重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再往后,还有到日本、加拿大等国留学就业的,成了故乡的“海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毕业于原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的吉卯祉,后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他曾编辑的《有机化学》《有机化学习题及参考答案》《有机化学实验》等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校教育“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编辑的《药物合成》,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药学、中药学、制药学、生物制药学等专业用。他还曾参与完成多项教育部及国家级科研项目,为家乡争得了荣光。
故乡杰出的“文化人”其实还有很多。听说有一年高考,全村光二本以上学生,一下就考上19人之多。
愿故乡“文化村”的美名长盛不衰、越来越响。
文化是一个村庄的根脉和灵魂,贯穿于如血管经络般的街巷胡同里,贯穿于人们良好的行为习俗中,贯穿于历朝历代所涌现出的众多乡里乡亲的声名故事里。我的故乡就是这样一个值得人们念念不忘、交口称赞的好地方。
说故乡是个文化村,是因为故乡的村容村貌里蕴含并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故乡何时建村,因无史料记载,已无法考证。而在清代的《云中府志》所载之明朝《朔州防务图》中,“羊圈头堡”已赫然在列。这便确凿地证明了早在五、六百年前的明代,故乡已成了名村重堡。当时的一村四堡,直到我少小时仍可见端倪。东堡、西堡已成了街道名称;北堡则至今尚可见一个堡墩;南堡除了北面堡墙之外,其余东、南、西三面堡墙虽有残缺,仍高不可攀。说故乡是羊圈头堡,名副其实。村庄的形制以当街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面延展,前街、后街近乎平行,全村通畅顺直,即使是大场院、南巷廊等小街小巷,也都直南直北。这种形制,若无一个良好的乡规民俗、文化根底,想来是难以形成的。不仅如此,村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先后建起了寺庙(佛寺)、龙王庙、关帝庙(村人叫老爷庙)和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庙等几座大庙。大庙的偏殿中附建有财神庙、土地庙、奶奶庙、孤魂庙等。一进村的麻湟堰上还相背建有玉皇庙、魁星庙,四个村口各建一个五道庙。前街的麻家院前建有一个又高又大的节孝牌楼。一个小小山村建有四堡十庙一牌楼,与村内鳞次栉比的民居相映成辉,在全县也极为少见。
近几年来,国家更投资建设了乡村公路、文化广场、休闲长廊、观景凉亭等等设施,进一步提升了故乡的文化氛围,增加了村民宜居的舒适度、幸福感。
说故乡是文化村,还因为故乡有悠久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小时候在老家放牛,记得见村里吉、麻两个大户人家老坟的碑记中显示,有人生前曾是庠生(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中生员的别称),是否还有贡生(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都国子监学习的人)记不清了,但确有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而在村内,一些高门大户人家门楼子的山墙上,几乎都贴有大幅的红底金字“报单”(旧时取得秀才以上功名及民国年间高小以上学生毕业时的“报喜单”),虽然时日久远,早已斑驳,但主人家却从不清理,由此显示家里是曾出过“文化人”的。
解放后,村上对文化教育顺时应势,更有了长足发展。村里开办小学,没教室,学校就设在旧庙上,用禅房做教室;没桌凳,学生坐土炕,从各家各户带自己的小炕桌做起了书桌;没粉笔,师生就自己用石灰和白黏土合起来捏成小粉棒儿代替。就这样因陋就简,一天也没耽搁地办起了学堂。而且很快,就把单班小学发展成了复式小学、完全小学,进而办成了国家认可的正规初中。1958年,村里还试办起了民办高中班。所有这些都不仅大大方便了本村学生入学,邻村孩子也跟着沾了不少光。村人培养子女求学上进更是成了风气。1949年3月,“晋西北雁北中学”甫一成立,除师范生外,中学只招了一个班,我们村一下就考进了四个学生。这在全县,或许在雁北全区也绝无仅有。再后来,山阴一中则成了村上学子们瞄准的重点学校。记得有一年山阴一中开学的那天,村里一个个背着行李到县里上学的学生鱼贯出村,有乡亲来了兴趣,扳着手指数了一数竟有29人之多。由此足见,村上重教之风多么炽烈。
说故乡是个文化村,更由于故乡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文化人”,为国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比如,曾经国家的重点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吉佩祉;四川成都县的第一任公安局长王俊;内蒙古呼市机械厂早期的一位厂长吉赐祉……这些都是大羊村人。再以我家为例,我们这个姓氏在大羊村属单门小户,仅伯父和我们两家。但父母亲和伯父母均远见卓识,自己省吃俭用、艰苦奋斗,硬是把我们亲叔伯弟兄姊妹8个一个个全都先后送进了中等以上学校里,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到现在,连同我们的下一代在内,两家两代人中有中级以上学术职称的即达2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高级经济师2人,高级工程师3人,注册咨询工程师1人,国外(南非)会士1人,警监1人,副研究员2人。行政级别是一门四地师、两家七县团。若连子女们的配偶在内,是一门五地师、两家十县团。
细说起来,村里各家各户培养出来的有文化、有能耐的人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例如:王珍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行行长、审计厅厅长;郝耀山获高级经济师与高级商务师职称,在职期间先后被派往中国驻澳大利亚悉尼总领事馆商务处,中国驻尼泊尔、斐济、挪威、爱尔兰等国大使馆商务处工作,历任随员、副领事、一秘(相当于参赞)等职务;吉韶然曾任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大兴安岭林业学校校长、党委书记;麻全士曾是石家庄机械工程学院工程师(技术6级、正师级);吉继甄曾是太原重机设计院、太重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再往后,还有到日本、加拿大等国留学就业的,成了故乡的“海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毕业于原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的吉卯祉,后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他曾编辑的《有机化学》《有机化学习题及参考答案》《有机化学实验》等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校教育“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编辑的《药物合成》,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药学、中药学、制药学、生物制药学等专业用。他还曾参与完成多项教育部及国家级科研项目,为家乡争得了荣光。
故乡杰出的“文化人”其实还有很多。听说有一年高考,全村光二本以上学生,一下就考上19人之多。
愿故乡“文化村”的美名长盛不衰、越来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