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博物馆一日游
文章字数:939
  今天,我们《朔州日报》小记者来到市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占地19000平方米,可以说是我市目前最大,也是最新的地标性建筑。
  一进入博物馆,迎面而来的便是一幅巨大的浮雕,上面用小篆写着“朔州文明”,是秦国统一使用的文字,浮雕上还有各式各样的图绘,生动地记录着人们的生活。
  在三楼,我们来到了峙峪遗址,它距今约有2.8万年的历史,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用石头制造生活用具和武器。接着便是怀仁的鹅毛口遗址,距今约一万年,处于新石器时代,而最后的是南磨遗址,处于旧石器晚期,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使用火了,而且保持吃熟食和自由取火以及保存火种的能力。
  接着,我们来到了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讲述了曾经发生在朔州的大大小小战事,其中第一个便是发生于公元前215年的故事。
  第三单元讲述了朔州名人,有汉朝的班婕妤、唐初尉迟恭、五代武皇、辽太后萧氏等,他们都是朔州人的骄傲和荣耀。
  第四单元讲述了朔州的著名古建筑,其中应县木塔是世界三大名塔之一,崇福寺的弥陀殿也是全国三大佛殿之一。
  第五单元讲述了朔州出土的文物,先是古时的陶器,比如陶马、陶羊、陶虎,他们都生龙活虎、惟妙惟肖。如果说陶器是火与土的艺术结晶,那么瓷器便是土与火艺术的升华。瓷器不仅实用性高,而且有着比陶器更强的观赏性。接着,我看到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雁鱼灯。青铜雁鱼灯铸于西汉年间,其精妙的布局连现代科技都望尘莫及。整个灯的造型是由一只大雁叼着一条鱼而组成的,全国共出土了五盏青铜雁鱼灯,而朔州的这盏是目前保存最完好,色彩最鲜艳的。由于当时烧的都是动物油脂,烟很大,而这种设计在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将烟尘吸入雁的肚里让水溶解,净化空气,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这也说明中国古代人就有了环境保护意识。
  第六单元讲述了朔州的重要地理位置。朔州古称“马邑”,北连大漠,南接中原,前有三关,后有杀虎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朝历代都在这里设防。
  最后,我们来到了改革开放和右玉精神展厅,在这里讲述了右玉植树造林的故事,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用时70多年,终于从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
  一天的参观很快结束了,对于这次博物馆之行,我收获很多,既有对朔州古代文明的敬仰,也有对改革开放成就的赞叹。身为一名朔州人,我深感自豪。市五小五(4)班李柏晔(本报小记者)